浣溪沙·读刘强教授著作《凝视倒影》有怀三首其一,
博雅塔边初放梅,鸡公山上五云回,刘郎重到赫曦台。
爝火播传酬学子,心灯启发致良知,更将春色赋新诗。
注释:
五云:清·王琦注:“五云,五色云也。”《宋书》:“云有五色,太平之应也。”
博雅塔、鸡公山、赫曦台:书中有北大游记《穿越百年的美丽》,还有《夜宿鸡公山》《寻访岳麓书院》,文中引毛泽东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刘郎:原指情郎,这里指学有所成的刘强教授。唐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一:“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爝火:炬火,小火。《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 成玄英 疏:“爝火,犹炬火也,亦小火也。” 唐 杜牧 《又谢赐告身鞍马状》:“萤光爝火,何裨日月之明;弱质孤根,但荷乾坤之德。”
心灯:佛教语。犹心灵。谓神思明亮如灯,故称。南朝梁简文帝《与广信侯书》:“岂止心灯夜炳,亦乃意蕊晨飞。” 省锡中历史组的学科宣言:“擎起历史的火炬,照亮学生的心灵。”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