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酒》(《中国吃》系列)
仓颉观鸟足兽迹,革结绳记事之漏以为文字;神农尝百草,草与药分;燧人氏钻木取火,人猿始别,终有现代文明(清人袁枚《新齐谐·燧人钻火树》:“教燧人皇帝钻木取火,以作大烹。”)。杜康造酒(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后人享有杯中勾魂物,欲神欲仙,欲罢不能。凡事华夏,塑一人神以作肇端,实乃国粹!
酒于中国大致可分南北两大类:北方烧白,南方则以绍兴黄酒为宗。元人忽思慧《饮膳正要》分酒为十四类,从分类学角度或为不妥。瑞典人卡尔.冯.林奈1753年出版之不朽名著《植物种志》确立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以科学之严谨于学问之研究,与词条或文化比较学,宋明理学之“格物”或可成应对。其是果夏熟于林园,空气氤氲,坠地悬枝,自然状态发酵,生霉菌,成淡浆。竹林七贤之刘玲豪饮,《水浒传》所记景阳三碗不过冈;明以前蒸馏法未获普及,酒精度数当在30度以内,介乎米酒与黄酒间。真艳羡古人,一餐一坛;而我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帝京有漕运之便,物流通畅。京北以燕山为屏,隔开匈奴草原及联翩铁骑。“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
元大都始建城郭,至清凡六百年。四九之城,百里之地。 “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与众泉同”(明王英诗)。天下第一玉泉山水循西直门而入,君民同享。海淀原在京郊,地名源掘地碑名;而别名有海甸,海店等。该地地势低洼,水域漫布,莲叶接天。所产莲花白酒,自前清起便已名噪京师。《清稗类钞》载:“瀛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名莲花白。注于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赏亲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酒味甘冽,有荷花浅香,夏饮而特宜。若取荷叶做杯,荷梗吸食,如食事之原汤化原食,别是一种境界。北方人谈白酒,或也称烧锅;二锅头旧称二雷子,也是京畿特产,京畿人莫不趋之若鹜,溯源当自康熙年间“源升号”酒坊。“掐头去尾”,“自古人才千载恨,至今甘醴二锅头。”当属平民饮品。我于国朝亦属平民,前后饮啜五年,然不敢妄评。
北方盛产高粱,而高粱则是酿造白酒的主要原材料,故高粱酒乃大行其道,前面提到的二锅头也莫不如此。农村有用土法以地瓜加酒曲酿造白酒的。地瓜又称红薯,山芋等。听说俄国人用土豆酿酒,德国人至今也钟情于此,皆因地而取材。记得小时候去国营商店替家里沽散酒,那时候条件都不好,是替代料酒用的。山芋酒一市斤四角四分,而高粱酒是八毛,当时大米一市斤的价格是一毛六分六厘。晚清傅崇矩编撰的《成都通览》是部成都百科全书,于物价等也有详述,我们今天对此类的记忆恐怕要随时间而淡去了,憾莫大焉!总之山芋酒也好,土豆酒亦罢,或者普通的高粱酒,我想与贩夫走卒,行劳役者是不可或缺的。北方入冬极寒,劳累一时或忙碌一天,喝上几口,借此暖暖胃,发发汗,祛祛寒,更多层面应该是身体里的需要,而不是口感上的诉求,以应对生活之清苦与艰辛。我年少轻狂时与同学或发小每插科打诨,常喝一种叫德州高粱的大曲酒(旧称德州卢酒,”卢雅雨转运家所造,色如于酒,而味略厚。“袁枚《随园食单》),感觉就是在喝酒精,一个字:“烈”!待陷入情事,也常藉此遣愁,与酒事只是苦而不是酣了!
江苏宿迁向为酒都,考古发现的“双沟醉猿”系1000万年前古猿因服食自然发酵的野果汁液而一醉不醒,终成化石。地理位置及物产,使之名酒辈出,历代御贡皇家。而大内所制雄黄酒即为其所配。双沟,洋河等系苏,鲁,豫,皖白酒浓香型代表。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西汾酒自南北朝时期即为皇家御贡,《北齐书》最早有载,为北齐武成帝所推崇 ,时名“汾清”,“干酿”。“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见《酒名记》)跑马,古井两泉神水加之千百年酿酒技师不断传承探索,臻然妙品。清香而馥郁,绵甜而味永,饮之舌久不干,卓然名馔,是为清香型白酒代表。及至盐业一开,晋陕盐商远赴贵州经略,而贵州赤水河支流茅台镇杨柳湾一带水清味甘,不输于名泉,极适合酿酒,也免除万里搬运之劳顿,岂不是双美?便携带酒曲及技师,开窑凿窖;经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终成茅台美酒,这就是天下茅台出汾酒的由来。晋
陕毗邻,秦酒西凤更是自殷商便有,历数千年,产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苏东坡任职凤翔时多有题咏。而民间则所谓“东湖柳,西凤酒,女人手”。凡好酒无非水质,工艺及配方。而西凤酒工艺尤为繁复。经过千百年技师努力,终独自成型香。兹酒“清雅而不淡薄,浓郁而不酽腻,甘润挺爽,诸味谐调,尾净悠长。”西凤酒往外销运,皆用条长梗韧的东湖柳条编篓,外饰桐油后装坛。颠簸摇荡中高度酒于坛内继续提纯酝香。其品质与汾酒当在伯仲间。黔贵本不产盐,待盐业开启,又多由晋陕商人把持操纵。酒乃席珍,士绅莫离左右,才有异地酿新酒之想。故而茅台酒之勋劳不能归晋商独享,陕人亦有寸功(我父系虽陕人,然于公亦当讨个说法)。这事发生在过去两百年间,属旧闻,后有详析。
饶舌半晌,总也该谈谈那中华第一,名冠世界三大蒸馏名酒的贵州茅台了,以作妄议白酒之煞尾。华夏地大而物博 ,凡出酒处除某种原因中断外,能流转至今者,皆有绵长的历史可案。茅台之历史也近千年。国人喜好寻宗问祖,一旦发迹,忙不迭去修家谱,直溯秦汉,但凡同姓莫不同宗,人与物,其理一也。茅台酒的历史也一下子被追到了汉代:“唐蒙饮枸酱而使夜郎”,返抵长安,武帝饮之而大悦。茅台镇所处地理位置在贵州高原最低洼处,紧邻赤水河支流,海拔仅400余米,系一小盆地。四周群山环绕,终年云雾弗散。溪水沿层层植被,穿越呈弱酸性,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及矿物元素的紫红色土壤,汇入河涧。及至满清开盐禁,晋陕盐商便远途销运。贵州土制烧酒着实不能成咽,久而久之,改携带而为择地酿烧了。这寻来觅去就发现了茅台镇乃制酒绝佳宝地,便把烧酒师傅连同顶级的酒曲一股脑儿捎带过来。盐商生活可谓靡费,凡事不计工本,重赏之下,何患勇夫?那色如酥梨,味欺秋露,甘中隐含酱香的茅台美酒终于瓮口流浆了,同时也开启酱香白酒的先河。最顶级的茅台酒是在碎石打底,糯米研浆和当地河底细沙敷壁的酒窖里窖藏上一两年而成所谓“回沙茅台”,软糯细沙及霉菌相互交工,如新出窑的瓦盆经雨水浸润,火气尽消;又如术士点金,人力鬼斧,物若天成。那真是:”风味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芳。“白酒工艺至此登峰造极,珠穆朗玛了。空前而绝后,今后不可能再有,我辈是无福消受了。
公私合营前计有华姓“成义酒坊”(“双德牌”),王姓“荣和酒坊”(“麦穗牌”),赖姓“恒兴酒坊”(“山鹰牌”)三家,后统一合并为“国营茅台酒厂”。因出口需要,内销为“金轮牌”(又名“工农牌”),外销为“飞仙牌”。文革期间曾一度更名为“葵花牌”,旋即又恢复“金轮牌”、“飞仙牌”,一直沿用至今。
本该煞尾,然一种白酒又不得不谈,那就是发轫于上世纪50年代,于今饮誉海内外的台湾金门高粱酒。该酒由叶华成先生首创,试制成功后为十九军军长胡琏激赏,便于1950年在金门设厂。胡琏身兼金门防务司令;后因地方财政交困,一纸令下并购酒厂并敦聘叶为技术课长。如此白酒自产自销,所售酒款去台湾换购大米供岛上军民食用。播种种植高粱以酿酒,秸秆以喂炉火,一举而三得。金门高粱酒之所以醇香馥郁盖以下诸缘由:一是叶先生不断研发的酒曲及工艺;二是金门纬度适于酿酒,且岛上花岗麻岩覆盖,土呈砂质红壤,所种植的旱地高粱粒小皮厚,蛋白质及酸和脂的含量较普通高粱为高;三是岛上宝月泉水甘冽,极适合出佳酿;四是因防务需要,岛内修建了很多防空战备坑道,四壁皆花岗岩,恒温恒湿,造就了特殊的菌种,成为绝佳的窖藏所在,且空间容量极大!经多年探索,其标新立异的“金门香型”集香,醇,甘,冽于一身,技压群芳。及至两岸通商,金门高粱始现身大陆;记得第一次在朋友家品尝,但见海派的瓶身,又是600毫升的容量,起先误以为是洋酒;58度,一切都高。待一杯酒下肚,简直就是茅台第二,许久也没有这么爽了。
我个人以为,在纯粮食酒的年代,茅台第一,汾酒第二,西凤第三;此为前三甲。80年代末,各省区皆有地方名酒,且各有擅长。如我居地安徽古井与濉溪口子亦是味甘质纯。川酒无疑以品牌数量及质量拔得头筹;川酒风头强势多年,这里就不赘言。近年来纯粮酒物稀直如羊脂玉难觅;90年代初与笔友分享一瓶地产“采石矶”酒,藏有六,七年,色金黄,稠如粥,香味于今难忘。偶尔去古董店淘换一两瓶小地方的“真”酒,价格已然不菲,总有年节来临之感叹。时势总归是时势,粮食酒的时代是翻篇了,总不能戒除饮馔吧?白酒里还是茅台格高,余者难望其项背。记得前几年茅台酒价最高峰时,单瓶过2000元;恰巧与哥哥晤谈,劝我注意身体,若非要饮酒,那还是茅台吧。我一时语塞,背心汗起。
值得一提的还有被称为“桂林三宝”之一的“桂林三花酒”,它是米香型白酒的代表,是用地产大米,漓江的水,以及当地特产曲香酒药草制成的酒曲酿造而成。制成的酒再装坛摆放在岩洞中贮藏一两年而成陈酿。漓江山水甲天下。那里的丹霞地貌,砂岩红土,而使水质清澈,稻肥米硕,怎能不酿出美酒?90年代初第一次品饮,觉有异香,而多喝了几杯。等到醺醺然不能自已时,才知道喝的是白酒。之所以在这里插叙,就是因为三花酒既有稻米之香,更有白酒之实,当另类对之。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南方人饮酒总觉得还是绍兴老酒正宗。即便是入厨烹饪,也绝少听说有用白酒,啤酒的。记得小时候,外婆除仲夏斋戒,每天总要烫一杯黄酒来喝,“老呷伊”(上海话:很惬意)。
绍兴黄酒属于酿造酒(白酒则属于蒸馏酒),大致分元红,加饭,善酿,香雪四类。而平常人接触较多的也就是加饭酒了。 加饭酒品类里还有花雕或太雕等,是在元红基础上加饭量,使之质纯肉厚。乡俗添丁后便埋下数坛加饭酒,若男孩则希望日后可以状元及第,若女婴则期许届时捧得金龟婿,嫁个好人家。待嫁娶日近,掀土起坛,于坛身彩绘图案纹饰以示喜庆。绍兴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吴越之战:越王勾践以酒赏士,壮声威,终灭吴雪耻。至今“投醪河”水仍旧在绍兴城南静静地流淌着,不舍于昼夜。而晋右将军王羲之永和九年春三月于兰亭与文人雅集,曲水流觞,醉书《兰亭集序》更是千古佳话;惜此“天下第一行书”被唐太宗携入乾陵,终不得一见,亦成千古一憾。
绍兴酒用料讲究“精白”,只选用当年新糯,经“
过筛,浸渍,蒸煮,摊冷,清水,浆水,麦曲,酒母,落缸,前发酵灌坛,后发酵,压榨,澄清,煎酒”等一系列流程始为成品。成品一般封坛贮藏三年后方可应市。以优质小麦制曲,而选用的水则是鉴湖良液了。清人梁章钜《浪迹续谈》云:“盖山阴、会稽之间,水最宜酒,异地则不能为良,故他府皆有绍兴人如法酿制,而水既不同,味即远逊。”故后有“苏绍”,“仿绍”一说。鉴湖水域广,质清,尤其湖底深埋数层泥炭,于澄清水质有奇功,远非其他湖泊水体可比拟。
若在过去,通衢重镇,水路码头,开埠商市,省会乃至京师,论喝酒还是南酒居多,也就是绍兴黄酒了。譬如上海,行商做买卖的多半是江浙人,番禺人,潮汕人,年久成习,偏好这一口。 无论鸿楼宴宾抑或居家小酌,都以能捧出一坛陈年花雕为荣光,逾陈逾有面子。尤其菊黄蟹季,九十团尖,非用此酒配饮不可。京师虽属北方,然满清入关,全盘接受汉文化,“满汉一家亲”,这样便有大批南方士子入京为官。南方人于饮馔一道精细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久而久之,绍兴酒亦成同好。新茶陈酒,这酒当然是逾陈逾香。产地未如散地,因为黄酒度数低,远途贩运,车马舟楫,免不得晃荡得厉害,酒质发生变化,酸乃至于馊了。故而远途销往外地的酒都要精工细作,用料也猛,如送人须宝物,待客可倾囊,一样的道理,那时候绍兴人倘若要喝道地的黄酒还真要舍近而求远了。广州也莫不如此;作为最早开埠的都市,那里商贾云集,边贸频仍,商贩在获利之余犒劳一下自己也是情理中事。在那样一个海派文化充斥的饮食天堂里,洋人是否会在忙碌一天后,坐在异乡的酒楼上,临窗眺望珠江口过往的帆樯,也温上一壶黄酒去“咪”(绍兴人管喝老酒叫“咪”),就不得而知了。
说到温酒,那还真是黄酒的不二吃法;白酒也有用温酒壶烫来喝的,但无可无不可。黄酒就很少有人冲进杯子直接就饮的。道理是黄酒经过加温,酒香一下子被逼出来了,且这样喝法于身体也有裨益。 过去作坊里有专门定制的温酒器具,也有用铜壶,锡壶,铝壶着外火加热的。将盛满酒的壶坐在酒精炉或者可以置于桌面的小碳炉上灼烧,但千万不能烧滚,否则味道就败了。锡壶见得多,小碳炉仅只一瞥:古玩店老板说是自己收藏的,不谈价钱。白色陶土窑口烧制,上宽下窄呈六方形,口沿下有个熄火的盖子,侧边有个添碳的门,门两边刻有厂名及货号。
谈陈年黄酒最经典的掌故莫过于唐鲁孙先生所记:说是清代度支部司官傅梦岩家藏一坛150斤装明代泰昌年间由绍兴府进呈的御用特制贡酒,他的学生王克敏费尽心计讨要,终得一块松花蛋大小的酒膏,用10斤20年陈绍冲调化开,再用10斤新绍搅匀,开饮之前,“已觉糟香盈室,心胸舒畅”,更不用说去喝了!我2004年春节与陈兄业宏去上海公干,寄宿在画家戴刚寓所。他俩都是画家,倾谈艺术之余,戴刚捧出用1升可乐瓶装灌的绍兴黄酒来飨客,只每人一玻璃杯,说是同事回绍兴老家捎回也只赠予他这么一瓶,自家酿造,物稀勿怪。那酒稠如牛乳挂壁,色如琥珀黄金,饮之甘饴醺爽,齿颊留香。那一夜我似乎又回到了少年时代沪上苏州河畔的慎馀里,吴门东中寺侧的桃花坞;而外祖母从糟钵头里夹出的一片猪肚,是我对黄酒最初的记忆。
现在不仅是白酒在勾兑了。前几年偶尔喝“和酒”,银标,金标,价格固然不菲,可味道总觉得不对(那辰光我习惯用高粱酒泡料喝:西洋参,枸杞,桂圆,陈皮;亦有单泡杨梅或桑葚的。只是朋友来点名喝“和酒”,便去买来相陪),后来发现瓶身上赫然印着以三年陈或五年陈黄酒为酒基云云。现在平常喝的是古越龙山,三年陈,没有提酒基二字,估计是纯粮;10元壹瓶拮据者亦能应对。只是记忆中的味道无法找寻了,有聊胜于无吧!倒是
目前市面上的喝法较以前讲究了许多:加红糖,姜片;再加话梅,枸杞;再再讲究那就要打蛋花进去了。珠不明灿,匣可致美。
早年间喝过的封缸酒也是在记忆里占据一个房间的。属于黄酒大类,江西特产,唐代便有。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绿蚁新
醅酒” 指的就是它,而“醅酒”是唐代时的名称。可惜随着市场经济地推进,企业破产倒闭,封缸酒亦不复存在。物种可以消失,非物质文化也一样不能幸免。惜之!惜之!!!
江浙一带是糯米的主产区,而家家户户都会亲手酿造的却是被俗称为酒酿的米酒了。它是酒酿的衍生物,当然也可以一道服食。小时候家里常做,过程也非常简单:糯米经浸泡后上笼屉蒸,熟制后略微摊凉,待温度降到30度左右,将酒曲用擀面杖碾成粉末,拌匀。取一钵头,需洁净无生水或油花,中间插入一根擀饺子皮的面杖(取其细),再将拌入酒曲的熟糯米放入,用勺子压平,取出面杖,加盖,整个放进草捂子里,同时塞进有布套的小棉絮盖头,四周压紧,再将草捂子的盖子盖严。温度始终保持在30左右,如此数日后酒酿便大功告成。倘若在夏季就没有这么繁琐,仅在钵头上覆盖一块玻璃就两便了。晶莹鹅黄的酒液渐次注满中间的孔洞,米粒如珍珠,泛着如羊脂玉般的白光。
酒酿的吃法有很多种:南方元宵节食除芝麻,豆沙等带馅的汤圆外,那就是桂花酒酿珍珠圆子唱主角.;餐前甜品酒酿元宵羹,那是要勾琉璃芡的;时下被少男少女追捧的赤豆酒酿羹,一半酒酿一半赤豆,加糖注水,冬夏两宜;也可以打两个水铺蛋进去;
酒酿做馅烙的酒酿饼等。但凡注了水,我觉得加一调羹糖桂花为宜,(苏州,桂林是为特产,其实自己动起手来也很便当,无非一层桂花一层糖去腌渍。只是现代人时间不由自己,腾不出手,却又要渴慕旧人的闲了),增香起鲜,刺激味蕾;至于糖玫瑰,后味甜中带咸,似乎又有些不妥。
喝过的米酒中令我不能释怀的约略有两处地方:一处是江阴,一处是我老家西安。90年代初去江阴见诗人庞培,刚好是初夏,叙谈了五日,除了泡澡堂子所谓“水包皮”以外,无论上馆子还是在他家里,没日没夜,手不离酒(成了“皮包酒”了);可能酒令人兴奋,有助于谈话吧。临行前总要醒一醒脑子,在路上“勿生洋相”,登车前喝了顿江阴老白酒。不同其他地方米酒,这酒特清,酒面漂洒着几朵红花。味有糯香,而甜度适中,这就和酒酿区别开来,而这才是真正的米酒做派。前几年他来马鞍山看朋友,捎来一大坛,掀开泥封,篾匠行也被罢了业,得用自制的竹挑子去兜,我有幸又喝上了一回,在略微懂酒的年纪,这也算是圆满了。
古城西安是我郡望,家父在那里出生,学习,直至毕业后与家母一道分配来南方。西安我总共去过三回,后面两次因为自己大了,品尝旧都小吃以外也被允许喝一点酒。当然,在父亲面前白酒是不敢问津的,这“醪糟”便成了常饮之物。西安人把米酒称做“醪糟”,其色如牛乳,质纯肉厚,需温热了喝。缺憾就是偏甜,或者说忒甜了。故而品这样的酒一次不宜多饮。回民坊的酸梅汤也是味醇料猛。撇开甜食,就是那油泼辣子,腊汁肉,羊肉泡馍,葫芦头,无一不是重口味。这可能与地理环境有关,如川蜀湿寒,味兼麻辣,也是一种“和”吧。原本食不离境的西安特产,经物流一开,电商勃兴,可以网购。年前狠买了一箱。及至喝到第三瓶,嗓子腻了,余下诸酒,赶紧分赠,这一年是不敢再去享用。
啤酒喝了很多年,除了特别冷的天,那就是它了。一方面也是考虑度数低,不至误事。严格来说,那度数是麦芽糖的度数,西方把它归入饮料,允也!这些年也不大去喝,是因为自己脾胃虚寒,四瓶一过,回家总是腹泻。仍旧记得第一次喝它还是学生时代,金黄的酒色,冲进杯子里直泛白沫,而夏天温度高,也未经冰镇,抓在手里滚热,大家管它叫“马尿”,倒也形符。只是自家天天去喝,总不能贬损自己,渐渐地喝的人就不这么叫了。中国首先生产啤酒的应该是哈尔滨,其次大约是青岛。在我喝过的国产啤酒里,恐怕青岛原产地尚可。以前洋牌子都是合资,基地多在内地,觉得还是德国啤酒对味。入关后原装进口,只喝过一次比利时某品牌的啤酒,顿感冰火两重天。倒是有与朋友喝啤酒的一些轶事值得刮味。
这几桩事情都和我师兄有关,而其中有两件发生在冬天。一次是师兄于春节左近邀一帮文友去小肥羊吃涮锅。素菜不算,仅肥牛卷,肥羊卷,黄喉等都是一上数盘。酒一律整箱的瓶啤。起先空调开着,我还觉着冷。接下来羊绒衫,羊毛衬衫一件件地脱,当然,空调早早地就已关闭,最后只剩下衬衫外裤。这时候,烤羊排上桌了,我暗自思忖:是不吃呢还是继续脱,总不能露怯吧?
第二次也是和师兄一道由某前辈单位里出来,时间刚好向晚,天上飘起了雪花,倏忽又夹带着细小的冰凌,在头上,脸上轻轻地扑打。三人彼此莞尔一笑。前辈住处不远,取下一瓶白酒来,我走在最后,沿着他们新踩出的脚印,在浅浅的吱呀声里弯进路边一家酒肆。说是酒肆,实际夫妻小店,统共只两张桌,八只凳,又逢雪天,我们算得包场子了。牛肉火锅,一盘花生米,两个半荤加几碟烫菜,菜式允为齐整。之所以白酒,是两位仁兄知我冷天非它不可。当然吹空调吃涮锅,那小环境里也可比拟三伏,当属例外。师兄饶我酒量,一碗半斤,且一口喝下,言道:“樊兄你慢慢喝,我陪前辈喝啤酒,我们是一年四季只喝啤酒的。”待我一碗半斤徐清,他们每人一箱也已见底。师兄突问:“樊兄还能喝瓶啤酒吗?”我答是。师兄猛起一嗓子:“老板,有冰啤酒吗?”
这第三桩事情就到夏天了。那是2000年左右,小龙虾刚刚应市,熟制外卖仅8元一斤。师兄约我们去他家巷口吃烤肉喝啤酒,那烤肉是一元一串的,物价原因,现在是10元一串了。列座的还有某金石家及一位志不在杏林的医生。等我把10斤小龙虾捧回,折叠桌已经支开,每个凳子边各放了一箱瓶啤。“胖子,给我们来100串烤肉,多洒点孜然。”都说胖子是吃出来的,此言不虚。师兄身板厚实,且个子高挑,只一忽儿那虾壳便如小山累及近腰了。我赶忙起身却被他止住:“剑勇吃烤肉,肥的好,油都化了,不腻的!”医生招呼喝酒,我勉力去追。才半个钟点,他们一箱已然告罄,而我仅下去四瓶。就听见师兄洪钟一嗓:“胖子,把给我冰的那四箱全拿来!”我还是保命要紧,赶忙托故如厕,钻进一辆出租车夺路而去。
这再有一件事情就和清早关联上了。也是在前辈单位偶遇师兄,而前辈有会务,我们便起身离开。及至街面,师兄问我是否早饭?我说自己有时候是不吃的。“还是每天早饭的好。街口小马牛肉面不错,一道吧。“师兄曾经带过厨师班,是厨师的老师,此话当道尽养生真谛。”两份牛肉面,外加两份牛肉,两份干丝,外加单放。“看着他大口大口地吞咽,我的食欲也打开了。此刻店门被推开,鱼贯进四位民工模样穿戴的人,似乎才下夜班。待面上来,他们一人一个杯子分饮一瓶白干。“剑勇,我们也一人来一瓶啤酒吧。”我想这浇头点得多了,就面是无法下咽,也只能这样,否则就暴殄天物,不粒米为珍了。待一瓶下去,师兄望了望邻桌道:“要么再来一瓶?”
啤酒的正确喝法是需要冰镇的,不能大于摄氏5度,最好在零下2度至零上5度之间。温度过低则抑制住了
麦香,而过高则败了味儿。上品啤酒有杏仁般的微苦兼麦芽的浅香,由一股气顶着,宜用专门玻璃啤酒杯整杯就饮,做“杯底掀”。我最青睐的喝法是常温下将啤酒在室内阴凉,半杯啤酒半杯冰块,之后啤酒与冰块的比例随意切换;杯子握在手里掌心沁凉,冷雾于杯口浮泛。三四杯琼浆下肚,虽是夏日,亦有直入冥府洞天之感。
郁达夫先生一篇小说的题目叫《杨梅烧酒》,《郑孝胥日记》里盛情提及桑葚酒;其实前者自元末就有,而后者乃潮汕人的席珍。我这里要说的是家常泡法,此二种酒却又是浸泡类果酒中的隽品!两种果实交夏接踵上市,而桑葚上市时间前后也仅十天,如昙花一现。每年届此,我都要泡上数坛,以备半年之储(入冬的泡料则是西洋参,枸杞,桂圆,红枣,陈皮之属,宜冬补,药店随时有售)。方法极简单:将几个大坛子洗净,准备好凉白开,老冰糖敲碎。果子去蒂洗净,用盐水浸泡一个小时,再洗净,过凉白开,凉干,然后一层果子一层冰糖,最后注入50度以上的高粱酒,酒液以高出果面一二十公分为宜。加盖置阴凉处,半月后即可饮用。也可以随饮随添(指高粱酒),当然也是逾饮逾淡了。杨梅酒归杨梅酒,桑葚酒归桑葚酒,都是单泡的。色如玫瑰紫艳,酒有果香扑鼻;而果汁与酒液相融合,既冲淡了新酒的火气,稀释了浓度,又幻化出另外一种味觉。这酒我都是藏于书房床下,不轻易示人,其实老饕于美馔也是很吝啬的。
对于边陲兄弟民族的私酿,我不甚了了,仅接触过马奶酒与青稞酒。唐兄德辉去内蒙游冶,捎回两瓶马奶子酒,特意约我去喝。上座只品了一小口就再也不敢继续,且赶忙用啤酒漱口,那味道整晚挥之不去。青稞酒是同学聚会时喝的,感觉不错。但那天人多口杂,净只说话,酒虽多,却是喝而非品。再者我估计也有勾兑之嫌,否则会有个约略的印象。只有等下次细细研习了。藏蒙西去,就是丝绸路上的西域,中亚乃至欧洲了,既然地理上没有断开,我这里也没有必要隔段阔篇去分写了。
文联沙鸥先生请我喝过一回“宁城老窖”,应该是2000年新春,“塞外茅台”还真名实相符。新疆出葡萄,据说葡萄酒特好,然而那时候都出口创汇,没有机会喝到。喝过伊力老窖,伊力特,可能是工艺上的区别,没觉出特别。1993年开酒吧,除了罐装美国百威啤酒,柜上尽是各色洋酒。整瓶或者论杯出售,故而开过瓶的酒总能尝上几口鲜:俄罗斯的伏特加度数忒高,简直是火药;威士忌红方黑方我没觉出差别,总之是不喜欢;白兰地数年前被一杯“金奖”倒了胃口,根本没有去碰;法国葡萄酒绝美,尤其欢庆圣诞,我开了一瓶香槟,亦是平身致爽之一;朗姆酒,金酒,鸡蛋酒等因为没有客人来点,兀自静静地落灰;那人头马就更苦了:服务生擅做聪明在酒里兑生水,你兑就兑在客人杯子里呗,却往瓶子里灌。继而客人没有再点,那味已然不纯,不久就变馊了;花钱培训一哥们调酒,终也不得机会展示,真成了屠龙技。许多种酒多是为调鸡尾酒配货的,总不能开店为自己消费吧?家也不能这么去败呀!数年后为家姐做出国经济担保的某国际友人来访,带来一瓶马尼拉威士忌。那时期我勤于伏案笔耕,夜半困顿体乏,藉此提神。因其苦涩,而为啄饮,然断续喝完一瓶,倒觉出其好来,但凡一物存在,必有其道理,只是我们没有晤透却妄自菲薄。写到这里,也该给拙文画个句号。乡人鄙俗,却要登堂入室,妄自菲薄一番,令方家捧腹。然于结处,我还想引两阙诗文。前一首系师兄留我家宴,临别所赠墨宝:鲁迅先生《无题·烟水寻常事》以自况;后一首乃唐白居易《问刘十九》。意与文和,兹录于后,也算是我对文人与酒之关系的一种理解。
《无题·烟水寻常事》: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深宵沈醉起,无处觅菰蒲。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原创作品。樊剑勇2016年7月7日于半夏斋.初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