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妈今年80岁,虽然是暮年之身,却是少女之心,如此高龄的女人,每天的日常十分规律,除了做一日三餐,业余时间分出一部分读书、写字,而且是电脑端码字,不得不佩服她的生活状态,我们这些中年人都自愧不如。
爷爷辈年轻的时候在南方生活,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来到大西北定居,父亲和姑姑也跟随父母来到这里,父亲被分配在铁路部门工作,很快成家立业,而姑姑则被安排在学校教书,因为长相甜美,嗓音又好,姑姑还在学校兼着音乐课,同时还负责演出节目的排练和指导。
姑妈的美不仅仅表现在漂亮上,南方长大的女孩子那种小家碧玉的音韵是西北女孩子不具备的,姑妈当时成了年轻小伙子爱慕的对象,最终俘获姑妈芳心的是一名退伍军人陈富贵——也就是我的姑父。姑父是典型的北方汉子,高大粗壮,声音洪亮,部队转业分配到这里的公干部门工作。看起来怎么都不般配的两个人竟然走在了一起,为此,爷爷奶奶还曾担心性格反差这么大,会不会在生活中有隔阂,事实证明爷爷奶奶的担心多余了。
姑妈和姑父的婚礼是在姑父的老家办理的,那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出发之前姑妈一脸兴奋,心中憧憬着美好的婚礼,坐火车,换汽车,最后坐着自行车被接到姑父家里,举行了农村传统的婚礼。
婚礼过后的家宴上,姑父的妹妹看到姑妈漂亮的大衣,羡慕之余禁不住问了价格,得到结果后忍不住直呼:“一件衣服的价钱够我们一家人一年的零花钱了,哥哥你真舍得给嫂子买这么贵的衣服……”,就在姑妈尴尬之余,姑父发话了:“这是她自己的工资买的衣服,只要你嫂子喜欢,我也会给她买,你想穿什么找你老公去……”,姑父的袒护让姑妈解了危。从此以后,姑父探亲只带着孩子们回来,再也没有让姑妈回来为难过。
婚后姑妈和姑父生了三个儿子,姑父工作忙,三个儿子的教育基本来自于姑妈,姑父能做的就是做家务,只要他在家,除了做饭(姑妈吃饭讲究从不让姑父做饭)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换灯泡,搬煤球,都不在话下,住平房那会,姑父出差之前,都会劈很多柴,基本够他不在家的量。
姑父对姑妈很信任,也很依赖,单位上的困惑总爱给姑妈叨叨,看似棘手的问题,经过姑妈三言两语,姑父便释然了,有时候姑父写个总结、报告之类的,姑父总让姑妈把把关,心里才踏实。
后来他们的孩子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大儿子考到南方上大学并在那里定居,二儿子到省城上大学,小儿子留在身边。每当暑假的时候姑妈都要到南方看望大儿子,姑父给姑妈准备好行李,并亲自把姑妈送到车站,回来的时候再亲自到车站接站,乐此不彼,幸福满满。
后来儿子们开始成家立业,姑妈和姑父都尽最大努力给予经济支持,但姑父提前给儿子们规定:儿子家生孩子的时候,不让姑妈照顾月子,但会给予经济补贴,要么请人照顾,要么请亲家照顾,需要帮助看孙辈的时候,送到他们这里,姑妈不能过去!就这样姑妈和媳妇们没有月子之仇,更没有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婆媳矛盾。
完全退休后的姑妈空闲时间多了许多,爱安静的姑妈开始研究食谱,调整两个人的一日三餐,看看书,养养花,品茶喝咖啡,还在客厅一角开辟了小小的茶室。姑父虽然不懂这些小资情调,却也愿意花时间陪着姑妈品茶,偶尔也来一杯咖啡,至于味道如何不要紧,最要紧的是那份一起品尝的情调。
姑父休假的时候,陪着姑妈一起外出,看美景,品尝美食,沿途留下许多照片,姑妈都会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留作纪念。其余时间,姑父工作,姑妈写点东西,偶尔也去给杂志社投稿,挣点稿费。后来自媒体兴起,姑妈与时俱进,学会了打字,由纸上写作改为自媒体写作,并且在多个平台同步作品,积累了一大批粉丝,姑父也成了姑妈的追随者,是姑妈忠实的粉丝。
70岁那年,姑父体检出患了胃癌,而且是中期,儿子们征求姑父的意见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根治,姑父肯定回答手术根治,并积极配合。化疗期间,第二次头发就掉光了,我们去看望姑父的时候,姑父忍着疼痛,还在调侃“这药水真厉害,两次就给我剃了光头……”,一旁的姑妈忍不住转过头抹去眼角的泪水,转过头还要对着姑父强装笑脸。
发现及时,手术成功,切除三分之一瘤胃的姑父需要少吃多餐,刚开始姑妈每天给姑父进食六次,营养又容易消化的流食,姑父身体恢复很快。有时候姑父和小区的老头们打扑克,玩得尽兴时,姑妈都会把饭送到牌桌上……
每年复查,姑父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欣慰之余,姑父曾经感慨:我不能走得太早,要不然老婆子太孤单,出门路盲,害怕刮风下雨,又不会换灯泡,这些我得帮她干到最后,还不忘告诉姑妈,即便他走在前面,让姑妈一定守住这套房子,捂紧口袋,不到生命最后一刻,不放手……
姑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遵循着女人该有的生命轨迹:成长——结婚生子——相夫教子——老夫老妻相伴!但她没有婆媳矛盾,月子之仇,更没有看子女的脸色生活,有老伴,有住房,经济丰盈,活成了大多数女人羡慕的对象——这一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24360287/5f4105df14945dd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