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作者: 乐知道 | 来源:发表于2022-11-29 08:42 被阅读0次

共情力是人的情感中朴素,本真的体现。信息扑面而来,网络冲击视野,信息量对人情感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会感动,会流泪,会怜悯,会愤怒,会困惑,会怀疑,会迷茫,会无所适从,还有很多无法复刻的情感体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对宏观世界的共情,对个人情感的冲击,我们在受到冲击后,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如何调适心态来看这个世界呢?

      对宏观世界诸多信息,事件的共情,可以激起我们的认知拓充,可以冲击内心,抑或让我们有行为,有改变。然而,我们必须清醒明确的是,个人的微渺,个人认知,行为的有限性,历史的发展,会有波浪,会有矛盾的动力,会有文明的演进,一切都需要过程,都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澄清。对宏观世界,共情的蔓延,有时会让我们痛苦,会让我们困惑,甚至让我们消极,质疑,从而蒙蔽了世间,事件的全貌和本质,虽然我们从未有机会知晓真实。对真实的界定,往往也是错综复杂,利益纠葛,权衡博弈,内外兼顾,远近结合,蔓延了的共情,有时会消解自己的清醒,自己的节奏。

          对宏观世界的共情,我们允许自己有不同的情感状态,因为那是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然而我们又不被其左右,让其乱了心智,坏了心情,迷了方向。当然,我们可以在经历共情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挣扎后,革新现状,让自己和环境向前进步。旅程曲折,大道其光。利益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诉求不同,很难去理解和影响他人的考量和选择。当综合性的,复杂性的挑战出现时,是非,利弊权衡,很难明朗和分明,考量一方,考量一个角度,那么,另一方,另一个角度可能就面临消解个忽视。

        人同时也是具体的人,微观的人,对微观环境的共情是当下的也是时时可以做的。比如对家人,孩子,老人,身边的人甚至打交道的陌生人,有了共情,有了换位思考,有了宽容,有了感同身受,有了不较真,有了不拧巴,相处融洽,心情舒畅,于人于己都有裨益。既然对触摸不到的人,事爱有自己的有限性,那么,何不对身边的人,事做些什么,松弛感的人际,可以让真实的共情得以体现。

相关文章

  • 共情,共情,共情

    今天情绪管理失败,小小的崩溃了一下。 最近几天有些辛苦,加上天气燥热,真的很没有耐心。在外面玩的时候,儿子状态不好...

  • 如何共情孩子

    我们经常说要共情孩子,那什么是共情,为什么要共情孩子,如何共情孩子呢? 首先看什么是共情?共情就是...

  • 系统推荐书《共情的力量》阅读分享2021011

    《共情的力量》阅读分享20210118 分享人:苏璇 “如果你共情别人,别人也会加倍地共情你”。 共情和被共情,在...

  • 你理解的共情是什么状态?

    在我们的沟通中,老谈到,共情,与孩子共情,与妻子共情,与知心朋友共情,甚至与客户共情。那这个共情到底是一个什么鬼呢...

  • 读《共情的力量》

    共情的力量 这本书有两个部分 1. 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 2. 共情你真的做到了吗。 为什么需要共情。 共情拥有两...

  • 感同身受

    同理心在心理学又称为共情,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认知共情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的理解,情感共情指个体受他人的情绪感染。...

  • 搭建沟通体系(四):如何用共情保护自己?

    3.4、如何用共情保护自己? 之前我们谈共情,谈的都是共情积极的一面,好像共情总是一件好事,懂共情的人就是一个好人...

  • 每日一省

    共情是如此重要,共情是生物存活。除非有共情环境,否则孩子无法存活下来。共情是情绪存活,因为除非拥有周围的环境与共情...

  • 共情的二重奏-- 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 /「观影视、学心理」

    多维取向的研究者认为,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基本成分,如 Gladstein (1983) 认为,认知共情...

  • 2022-11-10

    简谈《提问》6 共情式提问—— 共情式提问是利用问题建立共情关系,通过提问引起受访者积极的心理与情感回应。 共情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fd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