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的开始
我第一个世界观的形成,可以说是在本科时期。从小到大,在中国唯物主义的大背景下,上大学前的我,只能算是有个唯物主义的模糊概念,并没有过深入思考。因为,初中以前大概除了学习就是玩儿,高中成长到了可以思考的年龄,却只专注于高考而几乎没有时间好好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等的哲学问题。
我自认为,大学四年,是我一个蜕变的过程。说点跑题的话,高中之前的我,算是特别内向、羞涩,很多事情都不好意思去做。而到了大学,几乎是一下子,我就变得不羞涩了。虽然还是内向且话少,但这更多是我的选择,遇事不再犯怵了,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青年冲劲。原因应该是意识到了人人本应平等,我只可能尊重一些人,却不会“怕”任何比自己年长、权大、富有的人。说句玩笑话,就算是见到爱因斯坦、国家主席、或马云,我也只能有敬而不会有畏。
言归正传,应该是由于本科时对于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相比高中更了解了科学大厦描述的物质世界,所以我逐渐开始思考,并默认了唯物主义。简单来说,也就是相信已有的科学。至于目前无法解释的事情,就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总有一天都会得到解释。这里我特别强调了已有的,是因为说不定现在的科学基础会在未来被全部推翻,就像牛顿被爱因斯坦推翻一样。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本身应该没有错,因为它更多指的是一种符合因果逻辑并遵从可重复性的研究方法。
关于唯物主义,我不想多说,因为之后我就不再是唯物主义。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基于唯物主义得出的人生目标是,努力科研,希望能在核聚变领域有所贡献,因为那时我坚信唯有核聚变才能拯救并推动人类社会。这里简单科普一下,如果核聚变可以成功用于发电,那么我们的能源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原料大体就是海水,并且核污染微乎其微,所以核聚变真的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绿色无尽能源。如果实现了,发电便可以廉价到免费,进而几乎解决一切生产问题。例如,免费的全电动交通工具,可超大量生产的粮食,超低成本的建筑材料,等等。每个人几乎都可以拥有免费的一切物质需求,这毫无疑问是一场人类的新革命。然而,当时的我并没有考虑人类的欲望也是近乎无限的这个事实。有多大的能源产出,人类就敢造出消耗这么多能源的机器来满足欲望。另外,假如核聚变技术不幸只掌握在一个国家手里,如果那个国家的政治、文化还是自私主导,说不定人类社会不光无法进步,还会因此而进入黑暗时代,因为那个国家很可能会奴役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的反抗则会导致战争。
怀揣着上述这样的唯物主义思想,我毕业了,之后便开始了我在美国的博士生涯。如果说之前是基于唯物主义的蜕变,那么我在博士期间就应该是精神层面指数般增长的量变,以及最后的质变。
精神世界的摸索
在介绍其他我这些年学到的精神世界学说之前,不得不提一个人的一句话,那便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理解的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我能相信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正在思考”的这件事,所以“我"是一定存在的。或者说,我之所以相信我自己的存在,仅仅是因为我可以思考。“缸中之脑”的假设可以很好的解释这句话。即,假如有一个超级先进的机器,它可以给你制造出所有感官体验。例如你在用手触摸一个桌子,如果我给你的大脑发送相同的触觉、视觉体验,那么即使这个桌子不真实存在,你也依然会以为它存在。这整个物质世界亦是如此,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有可能是假的,就像《黑客帝国》里面的机器一样正在给你大脑里传送足够真实的数据。更恐怖一点地想,是机器就大概会有个极限,也许就是它的传输速度,而这个数值恰巧是我们世界的光速,所以现代物理理论表明光速无法被超越。当然,不要太悲观,因为至少我思故我在,我们因为可以思考,所以一定存在,只不过不一定是以我们往常所熟悉的这个物质世界的形式。因为这句话,我在本科与博士的转折期,开始对唯物主义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否定思想,因为在缸中之脑的假设面前,我们确实没有办法证明我们的这个物质世界真实存在,或者说缸中之脑无法被证伪。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我思故我在”当作我的座右铭,仅因为它是我唯一可以相信的命题。然而,它除了告诉我物质世界可能不存在,却也没有带给我任何更多的关于真实世界的信息。因此,在之后的几年里,它逐渐引发出我对各种宗教、学说的求知欲,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基督教
我对精神世界的了解开始于基督教。刚到美国的我,语言沟通还需要很多提升,于是我一方面上一些英语课程,一方面努力参加各种活动。其中一个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让我一直参与了五年的活动,便是一个基督教的组织,名为Bridges。他们每周有一个晚上在学校里提供免费晚餐,之后大家一起学习圣经,或做些娱乐活动。最开始,我是抱着练习英语,免费晚餐,以及接触美国文化的目的而参加的。后来因为交往了一些组织者朋友,偶尔一起爬山、郊游,就越来越不好意思不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了。
对于基督教,开始我是很好奇的,不明白在科学这么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西方国家还有那么多基督教徒。因此,我开始学习一些圣经里的内容,跟各种各样的基督徒交流。总得来说,像大多宗教一样,基督教教人追求真善美。真正的基督教徒,总会比普通人要更加友好真诚一些。这里特意说了真正的,因为我觉得很多基督徒并不是真正相信,并不真正去学习圣经,只是名义上的相信上帝罢了。这其实很像国内佛教对人们的影响。无论信不信的,路过庙堂都可能会进去烧香拜拜,念叨念叨自己的愿望,求佛祖保佑。实际上呢,大多数人对佛学的理论知道的微乎其微。
对于基督教的基本思想,这里我只阐述自己微薄的理解。它认为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生而有罪,也许是因为亚当、夏娃吃了禁果。然后耶稣,作为上帝的儿子,在很久以前来到世间,以自己无私的死为所有人赎罪。所以每个人只要相信上帝,死后便有机会上天堂。当然,圣经的旧约里,还有很多以前人类的故事,例如诺亚方舟之类。然后,基督教只相信有一个上帝,因此在教理上或多或少会排斥或反对其他宗教。另外就是,基督徒相信祈祷的力量,例如有很多给身患绝症的人祈祷后,而使其奇迹般康复的例子。基督徒的主要宗教生活大概是,按照圣经的教导生活,爱上帝,把自己交给上帝,多祈祷,多传教,让更多的人相信并也跟随上帝。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会里的朋友们运用各种方法企图说服我也加入他们的“大家庭”。然而,当时我总是很难去强迫自己相信一个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而得到证实的理论,即使我知道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其实都信基督教。并且如果简单的去相信它,真心投入地去参加教会活动,会带给我更多的快乐。当然,还有另外一些阻止我相信的原因。例如,在地球上非西方的国家,它们有很多自己的文化和宗教,有很多小地方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听说过圣经,或者他们是其他宗教的忠实信徒,那么他们都不得不下地狱吗,即使这些人非常的善良,具有很多崇高的品质。从这点来看,我觉得基督教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包容。另外,一些让我觉得有点无法理解或矛盾的教理也阻止了我的前进。例如,假如上帝是万能的、超越时间的,那么他早就知道亚当、夏娃会吃禁果,恶魔撒旦会诞生。换种说法,吃禁果和撒旦是上帝默认的,甚至可能是他设计的,但这就跟后面我所了解的很多内容矛盾。例如我们有罪,那也可能是上帝故意让我们有罪;撒旦会引诱我们犯错,那也可能是上帝的特意安排。然后,上帝却又要给我们赎罪,从撒旦手里拯救我们。当然,理解深入的基督徒应该可以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只不过我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还并未有幸碰到这机缘罢了。
爱的理论
基于上面最后的疑问,我想出来自己的一种解释。假如我就是上帝,我是万能的,那么我会做什么呢?我肯定要做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幸福感的事。什么事可以给我最大的快乐呢?我觉得应该是“爱的流动”。
仔细想想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最终在追求着什么。也许我们追求财富、权利、名誉,但本质上我们想要的是当成为富翁、高官或名人后,得到世人的尊重、崇拜、爱慕。但是,有时候这些尊重、崇拜、爱慕都是虚假的。无数例子告诉我们,当你从富翁破产成为穷人后,当你官职不再后,当你失去知名度后,曾经追着你、巴结你、拍马屁的人们,往往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所以,财富、名利并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我们内心最渴望得到的是最真诚的广义的爱,这个爱包括真正的尊重、崇拜,等等。那么如何去获得别人最真诚的爱呢,方法很简单,且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去真诚的爱别人。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钱、有权、有名,但我们都有最简单的、原本的去爱的能力。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去爱天、爱地、爱一切人事物。然后你会发现,你付出的爱越多,收获的爱也就越多,获得的幸福感也就越多。同时,你也许还会惊讶的发现,只要自己付出了爱,无论是否收到回复,都会感到幸福。就好像你会被自己无私地去爱这个行为感动一样,能得到回复的爱最好,得不到也不会损失什么。所以我说,幸福是爱的流动,可以流入,也可以流出。只要流动起来,传递起来,便能产生幸福。
如果是这样,那么万能的上帝必然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创造了世界,去爱这个世界;创造了人,去爱人,并也期待得到人的爱。从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最大的幸福。另外在圣经中,有这么一句话,“ God is love. Whoever lives in love lives in God, and God in him”。所以,也许上帝就是爱,宇宙的源头就是爱,爱创造了这个世界。作为人类,我们都是一个个可以释放、接受爱的载体,我们活着的意义便在于去承载并享受爱的流动。
这个爱的理论,在人生指导思想上,已经足够。即,你不用担心世上的一切,想要幸福,只要先去付出爱就好了。但是,我总觉得哪里还有一些欠缺,距离我想找到的人生答案还差着点什么。例如,如果要幸福,难道我们就要像打了鸡血一样到处去爱别人、帮助别人吗。假如我们有时候很累了,就是想休息休息呢。或者有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即使当时我们去爱他,他也不会产生丝毫感激之心,反而会变本加厉地作恶呢。这个爱的理论如果真的可以奉行,自然很好,但总觉得很难,且有点对人的要求太过苛刻的感觉。后来,我了解到了佛学,发现它给我的,是一种很平和、安静、超脱的感觉,这正好弥补了爱的理论里的激进与苛刻。另外在佛学里,也许这个广义的爱,就可以被叫作慈悲。
佛学
机缘巧合下,我看到了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从而对佛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特意用了“佛学”而不是“佛教”,是因为我并不当它为一门宗教。并且,基于我的理解,真正懂佛思想的人,也不会把它局限于一个宗教。
佛学认为,人人平等,人人皆为佛。释迦牟尼是佛,你我他也都是佛,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不过释迦牟尼早咱们很多年就悟道成佛了,而咱们还在经历一次次人生轮回,不断完善着自己的灵魂,向着成佛迈进。这个观点就会告诉我们,国内有多少人是迷信佛教,而丝毫不懂佛学。例如,大多数人去迷信地烧香拜佛,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你自己也是佛,拜佛不如拜自己,回去好好努力,目标自然有更大几率可以实现。这个观点也不像基督教,神是高于我们所有人的,我们要非常的敬畏,因为如果我们作恶太多,搞不好神可能来人间弄个大洪水,世界末日就来了。而佛学呢,人人平等,释迦牟尼也曾经是历经轮回的普通人,就连悟道成佛后,在世间的时候,也需要吃饭、睡觉、洗足,等等,做着平凡的小事。
越学习佛学,就越发现它的博大精深、海纳百川。例如,《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它并不否定其他宗教、学说,而是包容的认为,最终的无为法是一个,世间各种宗教之所以不同,只是因为各个教主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修行程度不同罢了。这一下子,就把可能敌对的不同宗教变成了朋友,大家都可以修行自己喜欢的法门,而最终万法归一。
佛学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也是教人悟道的方法,便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应该执着于自我,追求利己主义;不应该执着于分别他人,例如认为他是好人、很有本事,或者是小人、不可交往,等等;你我他皆为一体,都是众生,虽然佛不是众生,但也不要忽略众生也具有佛性,所以不应区别对待众生和佛;最后,不要执着于(生命)有限与无限的区别。更简单的,只有三个字,“善护念”,即好好维护你的思想,不要产生贪嗔痴等邪念就可以了。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然后,奇怪的是,不像一般的教主希望大家相信自己,释迦牟尼讲了很多之后,又全盘否定了自己的话,说“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他的意思是,我说了这么多,只是希望给世人一些启迪,然而,真正的佛法,无法用语言等世上的一切形式所表达。所以,不要执着于我所说的法,没有一个固定的适合所有人的法门。这个观点一下子又让我如释重负,因为并没有什么教规、教条,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才能悟道。例如,有个故事讲两个得道高僧,在路上碰到了一具尸体,其中一个和尚去为他好好安葬,另一个则看都没看就扬长而去。人们便好奇哪个才是正确的,不是两个高僧都得道了吗,为什么行为这么不同呢。原因便是,“无定法”,两个人都没有错,一个是慈悲,另一个是解脱,因为已看破生死,所以解脱释然。所以,无定法可寻,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用自己认为最舒服的方式,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相比爱的理论,佛学就更加豁达、包容、全面、高深了。这也符合我理解的王守仁的心学,即“知行合一”。
心学
简单的来讲,心学应该是说,我们无需向外部世界所求过多,因为一切的答案早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我们只要去发现它,遵从它便可,即“知行合一”。对于心学,我的一个认同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我们能遵从内心,确实可以很快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学习、工作累了,那就好好休息,不要担心浪费时间。然后呢,你会发现,过多的休息和放纵也不会再让我们心情舒畅,反而会有一种负罪感,那么此时就应该果断停止休息,重新开始投入工作。就像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这个平衡的准则在自己心里,我们要仔细去感受。如果我们可以做到了解自己的内心,并让行动符合内心,则可以达到知行合一。
另外,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一切答案都在自己心里,那我们岂不是不需要去学习任何科学知识,只要在家里闭门思考,就可以推导出相对论、量子力学?如果用心学自己的内容,一种有点牵强的解释是,如果我们一直努力寻找自己的内心,终有一天我们会悟道,悟道之后,我们自然可以了解这世上的一却(物理)规律。用佛学的观点解释,这个物质世界是虚无的,是假象。“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相对论、量子力学也许就是一种有为法,他们可能存在的时间并不会长久,可能会被未来的科学推翻。例如,至少我们现在无法解释量子纠缠为什么可以超越空间、时间,超越了相对论的光速限制。然而,这两种解释还没有让我满足,我依然觉得缺少些什么。
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出自《秘密》这本书,作者认为它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并就是这个世界运转的法则。有段时间我仔细看了她的书,还有相关的影片,觉得确实非常喜欢,是个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正能量,且自圆其说的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你的想象可以成为现实,但问题在于,我们总控制不住自己去想那些我们不想得到的事物。例如,如果你得了癌症,你如果想着自己一定会死,那么就会很难过,然后心理影响生理而病情加速恶化。如果你想着自己一定会康复,多半你还是会死,因为想着康复就意味着你深知现在病了。吸引力法则指导的是,你要像健康人一样去生活,根本就不要再想这个病呀、恶化呀、康复呀的事了,这样在不知不觉间,病情可能就好转了。当然,在书里,作者给出了更多能使人信服的例子,我这里不再多说。另外,书里还给出了很多锻炼自己思想的方法。比如感激和爱可以更大程度地吸引来你渴望的事物。总体上来讲,我觉得它跟基督教里的祈祷很像,都是通过类似冥想的过程,去改变现实。
最开始我仅仅是认为,无论这个法则真假,去努力实行的话,都不会有什么损失,至少可以让自己更快乐。然后,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视频,是一个叫Dean Radin的科学家(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做的一个研究报告,题目是意识改变物质。总结一下便是,他们用了一个很简单的电子干涉、衍射装置,经过一些数据处理可以得到一个数值。然后让很多人去用意识改变这个数值,例如都想象它更大一点,结果证明人的意识确实可以改变实验结果,虽然影响很小,但已足够明显。我对这个实验结果感到非常兴奋,甚至觉得作者都值得获诺贝尔奖,当然前提是科学界思想不那么唯物,可以更开放一点。因为这个实验,以及我了解到的这个科学家和他的研究机构做的其他的实验,我对吸引力法则的相信程度又加深了一些,也许意识真的可以改变物质,只不过目前我们不知道这个过程的机制是什么罢了。
易经
既然我是要去了解、学习各种学说、理论,那怎么能少了易经呢。不过说句实话,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把易经整体读过一遍,所以只是知道皮毛,以及学了个简单的、不知道对不对的算卦方法而已。目前来说,我的理解是,易经是一个解释宇宙运转法则的书。至于其正确性、原理等,也许需要进一步探索、证明。其功能性的话,应该一方面是教人许多道理,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算卦的方式来预示未来,当然还有风水学,以及引伸出的黄帝内经等在中医上的应用,等等。
在我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里,我对易经算卦其实一直都是有些相信的。因为跟着父母接触过一个算命师傅,偶尔我爸妈去找他算命,都出奇的准。什么最近要有工作变动呀,我毕业了要升的学校呀等等。记得那个算命师傅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些都在卦上写着,我只是照着说出来罢了。然而,等我上大学后,听说那个算命师傅得病去世了,难不成真是泄露天机就大都英年早逝吗……
最开始了解易经,我是抱着学习里面的哲理,目的不是用于占卜。然而后来忘记看到谁的话说,自己不去上手玩玩,就很难理解透彻,于是我也才开始偶尔算上一卦当作消遣。记得有一次,我给老婆随便算算,算出一个剥卦,对应的意思是,落也,裂也。结果巧的是,刚算完,我还琢磨怎么解读呢,只听到啪的一声,老婆手机落到地上,屏幕摔裂了。我随即哈哈大笑,道“这正所谓,落也,裂也”。我老婆则气的够呛,说再也不让我算她了。
当然,对于算卦,我只有两把刷子,只能是自己玩玩而已,并且我也从内心不希望预知未来。以前我写过篇《善易者不卜》的文章,说的是,对于无法避免的劫难,我宁愿开开心心的过每一天,直到灾难来临,也不想提前预知灾难,然后只能战战兢兢地度日。这也就是为什么,记得快生孩子的时候,老婆焦虑的不行,说要不然你算算我啥时候生,而我坚决不算的原因。因为我怕万一算出什么不好的结果,自己很难接受,还不如这最后的几天开开心心,不去想生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一切的联系
在了解、学习了一个又一个学说之后,我开始逐渐感觉到,也许所有的学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就好似盲人摸象一样,这些学说可能只是在描述同一件事的不同方面罢了。它们具有联系性是由于都指向同一个道理,具有差异性是由于局限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正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然后,我相信,只要能够找到一切的联系,把各个学说连接起来,我们最终就可以得到这个世界真理“大象”的轮廓。也正因如此,我给儿子起名为“赵系恒”,希望他可以联系起一切,找到那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或者一生可以无论做什么事,都心系那永恒不变的真理。原本我是想,如果我这一生无法联系起一切,无法找到最终的答案,那就把这个希望寄托给儿子。然而最近,在了解了另一个学说的一些观点后,我仿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个“学说”来自金星人欧米娜。这里我不多说她口中的世界观,我只强调一些给我感悟、启迪、以及认同的观点。其中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地球人类目前是被束缚在物质世界的维度里。我们的身体需要吃饭、睡觉,我们有生老病死,但是,我们内在的精神、灵魂是永恒的。也许佛学所说的彼岸,或圣经里的天堂,就是指当我们脱离物质维度,升到精神维度后的世界。欧米娜来自更高维度的金星,因为维度不同,所以我们目前能观测到的金星只是一片荒芜。这种无法观测的原因,不是需要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是本质上维度的差异。欧米娜说,我们能通过感官观测到的事物只占真实世界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实际上很多世界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却无法感知得到。这又像,曾经说“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我们现在有显微镜了,发现确实一碗水里有数不清的细菌等微生物。佛又说三千大千世界,可我们目前只认为存在这一个物质世界而已。另外,欧米娜的一个任务是引导地球人从专注物质到注重精神,她说曾经的金星人也处在物质维度,后来意识到精神的重要性后,大家开始远离城市,回到大自然中,最终升级到更高的精神维度。
上面说的一些观点,我大都觉得很是认同,越是深入的思考,越觉得可以与我了解到的学说联系起来。但给我最大影响的观点,应该是下面这个。即,人一生的命运是确定的,并且是我们自己在投生前选择的,目的是不断完善我们的灵魂,直到可以提升维度。这观点完全与佛学轮回转世不谋而合,我们需历经一次次轮回,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才可悟道成佛。对我而言,这个观点的重点不在轮回,而在命运是一定的,并且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例如,上辈子选择了富有,这辈子就选择贫穷;上辈子选择了身强体壮,这辈子就选择体弱多病;上辈子选择了寿终正寝,这辈子也许就选择抑郁自杀,等等。目的就是要一世世经历不同的人生,从而收获不同的感悟,有幸福的,也有悲惨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完善自己的灵魂。
假如果真如此,或无论是否如此,在经历了这么多学习、摸索、思考后,我也许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说出来再简单不过:是“随遇而安”,既然一切命运都是自己的选择;是“善护念”,保护好自己的心念,好好去享受人生;是“去爱一切”,付出爱、收获爱、感受爱的流动带来的幸福;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以海阔天空的豁达心,度过这如戏般的人生;是“敢爱敢恨”,活出真性情,体验震撼人心的情感流露;是“平淡如水”,静心体验人生的琐碎与平淡,怡然自得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是……
最初的我,会害怕自己一生即使努力了,也无法出人头地,内心像大多数人一样,渴望开豪车、住豪宅,日子过得光鲜亮丽,走到哪里都备受瞩目。现在的我知道了,这些追求的物质是梦幻泡影,内心强大与品德高尚才最值得追求。后来的我,会担忧自己不能在科研领域成为杰出人才,无法成为业界大牛,会羡慕比自己更有成就的同龄人。现在的我知道,搞科研是因为热爱科研工作的这个探索过程本身,而不是为了得到之后的成果、荣誉、声望。所以他人再杰出再优秀,也跟我毫无关系,我只需要做自己爱做的科研,享受这个过程便好。最后的我,会迷茫既然精神才是最终追求,是不是应该放弃一些工作、生活,而去投入到对精神的修炼呢?现在的我不再迷茫,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给自己最好的安排,我只需要随缘便好。可以继续享受科研探索带来的快乐,享受与家人朋友平淡生活的快乐。我也不用再强迫自己抽时间去学习各种精神学说,因为缘分来了,就自然会很愉快的去学习、了解;缘分未到,就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料理好家庭的琐事,赡养好父母,陪伴好妻子,教育好孩子。
总之,绕了一大圈,我人生的答案,或者说目标,又回归了最初的平淡无奇——无论人生是波澜壮阔,还是淡泊宁静,我只需要注重好生活的点点滴滴,努力让自己享受生活的同时,成为一个更丰富、强大、高尚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