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是几年前,在旅顺出差的时候。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宁静、祥和的傍晚,我与一位耄耋老人得以促膝聊天。
老人的头脑很好,唠着唠着,竟然断断续续地回忆起七十多年前,上个世纪,日本人侵略中国的陈年往事:
“日本人在每个村子里都修建一个岗楼,用来看着中国人。普通老百姓啥也不知道,不给你看报纸,不许你听广播,人家说啥就是啥。村里只有那几个大户人家,才能与日本人有交往。
“日本驻旅顺的少将司令官,曾经命令部队,把城里的中国老百姓都赶到海里去。他老婆挺善良,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会遭报应,就整天央求他不要这样做,甚至都跪在了他的面前。最后,这个命令到底儿没有执行。
“日本人被赶走那年,我十五岁。日本人前脚一走,苏联人就后脚落地了。斯大林很霸道,他让人把咱们的好多钢铁、大块煤还有木头,都运到苏联去了。
“那些苏联当兵的,都长的人高马大,大鼻子、红头发黄头发、蓝眼睛绿眼睛。现在的俄国人,长的跟那时候他们的前辈都不太一样了。你看普京,个头不高,长相跟中国人都差不多了。
“刚一进来时,苏联人见什么好东西都说带走就带走。打败日本后,斯大林给当兵的放假三十天,乐意干啥干啥。我们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榆树,怕被他们看上抢走,就偷偷地锯了,准备藏起来。谁知,刚刚锯倒在地,苏联人就赶着马车来了。他们叽里咕噜说了一通什么,我们也听不懂。村里好歹有一个懂俄语的人,找来跟他们费了半天口舌,到底还是被他们给拉走了。
“一直到差不多一年以后,他们的纪律才好了些。”
……
冰冷的历史,一旦从亲历者的口中讲出来,立刻就变得生动了。
在教科书式的历史记录里,你能够看到的,大多都是国家利益需求之下,所体现的高度政治化的词汇。一个国家的人,当初如何具体对待另一个国家的人,这一点,是历史书上找不到的。
而这,恰恰又是最能够反应出一个民族品性的东西。
往事附录:随遇而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之东隅,得之桑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尽管内涵各有侧重,然儿,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随遇而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算来,五柳和东坡先生堪称随遇而安的典范。
随遇而安,并非简单的精神胜利法。它是在人生突遭变故,或是既定目标努力求之却不得实现之后的一种自我调整,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生存智慧。
豁达的人生态度,居安不忘危、有备而无患的日常养成,此二者应必不可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