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正堂】记录日常的木语
1.故事的开头,就有一个图案,就是一幅画。
故事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不断变化的图案,就是一组组漫画。
有趣的故事,让人看完后,从后翻到前也是一个故事,从中随意让风吹到哪页看,仍是个难忘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让人想到自己的一个图案,一幅画。
《你能写出好故事》的作者是
[美]丽萨·克龙(Lisa Cron)
纽约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洛杉矶威秀电影公司等的故事顾问,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写作项目的老师。
写故事的人,说出来,一套一套地,因为他们通过故事,建立起了自己脑子中的哲学体系,而听故事的人是听着听着,也听出了自己脑子中哲学体系。
一并读读“新一代思想家”英国的朱尔斯•埃文斯教授写的《生活的哲学》,书里以故事与生活的结合,讲西方哲学和那些哲学家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写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的古国大国,人们常说的“诗和远方”,就是故事。一起读毕淑敏的《世界如锦心如梭》,跟随会讲故事的毕淑敏在诗和远方中感受后,就会有自己的故事正在肚子里生根。
2.人类为什么那么需要故事呢?
即使科技再发达,逐步地揭开人类脑部思维的原理,可是只要人类活着,只要吃够饭就要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人类对故事的情怀需求,来自于人类经历过漫长的薪火时代间夜晚的寂寞心理,月夜时对无限空间的漫无边际的遐想而留下的无法抹平的痕迹。
人类的故事,是自我生活经历后的崖刻壁画,结绳记事,直到文字的出现后,说了自己的事,还说别人的事,大事小事,看到的,听到的,再有的是想到的。
这些记录描述,在西方哲学里称为胡塞尔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追求是让事物自己说话,或让事情自己显露自身。
艺术家与哲学家在现象学上重新找到了“共同语言”。
老子简单地说:道可道,非常道。
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却说得比较长:“小说在弗洛伊德之前就知道了无意识,在马克思之前就知道了阶级斗争,它在现象学家之前就实践了现象学(对人类处境本质的探寻)。在不认识任何现象学家的普鲁斯特那里,有着多么美妙的‘现象学描写’!”
3.暑假已经开始了,老师与学生们各有各的暑假生活,选择像毕淑敏一样《世界如锦心如梭》的旅游是快乐的,不苟且于“日常”去心中的“诗和远方”亲历自己与他人的精彩故事。选择付费听樊登讲书,也是快乐的,樊登讲书的语言里有故事,故事里有哲学,哲学又和生活连在一起,让人有了“新生活”的热情。相比较之的同样是听书,而且是免费的,为什么现在的教育行业内弄的暑假远程培训,搞得那些教师们一边“造假应付”放空电脑乱传作业,一边无耐地受管于人抵触心态牢骚大发,这样的现状是《教育哲学》缺席状态。
2018年7月24日 斧正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