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承接前一段的人类开了智慧,于是就认知发现了:原来这个世界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的啊!这世界运行的规律是本就自然存在着的,只是在人类产生智慧之前,无人说得上来。所以老子在这一段前用了个“故”字,智慧开故能认识自然。
我们接着看正文:老子用了六对反义词,来确立阴阳相生相克的理论。真是这样吗?这里面有几个凝问:
第一,在记录文字惜字如金的古代,真的非要用六对之多来说明吗?
第二,这六对词语有什么特殊意思?或仅仅是老子随便就举了六对反意词?
第三,这里面的“音声相和“,这音与声是同义词,并非一对,这又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法吗?
第四,“高下相倾”中为什么不是高低,或是上下,而用了高与下。这其中是不是又有什么特别之意包含其中?
第五,这一连串排比用词,有没有可能如速记或是密电码一样,各有特殊含义。如果有个师傅在边上如此这般一通解说,我们立马点头明白,噢!原来讲的是这么个意思啊?
我们来试着破译一下这6个密电码:
一,有无相生。说的是宇宙的诞生。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大爆炸宇宙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我们也可对比“混沌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周易里的说辞。更可以看一看老子自已的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和无相互生成,有从无中来,复归于无。我们的世界从奇点、从混沌、从道这个“无“演变而来,成就了现在我们能用智慧去感受得到的“有“的世界。那这个“有”的世界是怎么运行的呢?或干脆是一个静止的世界。其实“有无相生”就已经否定了世界是静止的这一观点。
二,难易相成。成是做成、完成、成就,有达成目标的意思。困难和容易相互成就。还是不明白是什么个意思。
我们先看易:易地而建,易有变换的意思。易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本意是指“蜥蜴”,并特指蜥蜴中的变色龙,因此衍生出“变化”这个含义。
再来看难字,难字繁体写作難。“隹”即鸟。左边的字符意为“哀鸣声”,“难”意为“鸟儿哀鸣”,本义:被人逮住的鸟。引申义:受困、困苦。
在从无中生出了有这个世界时,也同时成就了难和易,有无相生时难易相成。在这个世界生成的难易究竟指的是什么?难易指代了变化:易是绝对的变动,难是相对的困止。我们的世界是有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三、长短相形。也有记为长短相刑的,个人认可这个形字。形,象形也(《说文》),物成生理谓之形(《庄子·天地》)。长短就是长短,古人也没有别的说法。
长短相形:世界由无生成有,而这个有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结果,是生出长长短短千变万化的世界万物。道生一,无生有;一生二,有这个事物有变化与静止两种状态,或者是变化造就了事物的不同,生成了事物类于有长短的阴阳两端;二生三,三代表万物,绝对的变化与相对的静止,以此万物成形。
四,高下相倾。高是万丈高楼的高,高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万丈高楼从何而起,从地基开始,而下则刚好是意指地面以下。下(指事),据甲骨文,上面一横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我很愿意把一横理解为地平面。
倾,使偏侧的意思,还是有变动变化的意思。如果把前面的高下理解为万丈高楼由地基开始,一层层平地而起。那么这个倾就有倾覆倒塌的意思。
高下相倾究竟想说什么?高下相倾讲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逐渐的变化演变,然后至最高处突然倾塌,又走向事物的反面,回到起点。这有点象《周易》乾卦的精华版。
五,音声相和。这句要讲的是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音声,而不是声音,其实这是同一样东西。但也有不同,音是指从我们喉咙里发出声音,而声(聲)是指耳朵听到的声音。和,《说文》的解释是相应也。
音声相和,音为因,声为果。有人叫喊出声响,才有人能听到响声。因与果相呼应。
六,前后相随。前后这一对概念很大气,既可表示空间方位,也可以表示时间的先后。按现代的说法是四维空间全在里面了。就是前面讲的因果,前因后果,也在里面了。
随,从也,跟从的意思。前后相随,前与后是相跟从的。这是不是有世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个意思?!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总结一下:所以我们的世界从无中而生,复归于无(有无相生);所以我们的世界是不断变化运动的,静止只是相对的(难易相成);世界因为变化而生成了各不相同的世事万物,成就了我们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长短相形);这个世界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逐渐演变复又归于始点(高下相倾);世事万物的变化是因果相关的(音声相和);所以世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前后相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