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之道上(再读《道德经》)

作者: 白痴老猫 | 来源:发表于2018-05-08 22:00 被阅读415次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节,上一节讲地之道,说是人类开启智慧,认识了自然规律(地之道)。但也正因人类开启了智慧,亦使人类背负了恶。这一节老子要讲的是人之道,讲恶的根源是什么,讲如何消除这个恶。

如果说佛想要消除人类因开启智慧而带来的苦(佛说人生在世就是苦,有八苦),靠的是个人的修行,而修行中不断带入周边人来一起修行(普度众生),最后达到众生皆佛。以此来消除这个苦,来成就佛国净土。简单说佛是从个体入手的。

而中国的儒家则是从个体修行与国家治理双管齐下,所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其则重的还是治,国家治理的治。在《论语》中有说“为政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治国,以礼化民。

而老子在《道德经》中亦主张治,我们看这一节最后一句:“为无为,则无不治。“先不管怎么样才是正确的“为无为”,感觉老子对于社会国家的治理是很有信心的,“无不治”啊!再往后推断一层,老子是有信心通过国家社会的治理来达到消除因人类开启智慧而带来的恶。要消除恶,先要弄明白恶从何来。先来解读这一节的第一段: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看最后一句: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民心不乱是谓治,治的目的是除去恶,而老子给出的目标是使民心不乱。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来反推:恶的根源是民心乱了。那又是什么使民心变乱,还是从“不见可欲”来反推之,让民心乱了的是民众的欲望,欲望使人心乱,心乱又催生恶。

结合上一节的起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当天下民众智慧开启,懂得辩识美丑好坏时,民众亦生出了趋好避坏的欲望,而欲望搅乱了民心,民心一乱,社会的恶随之生成。

要如何去恶?只需使民心不乱,佛教在《金刚经》中称之为降伏其心

如何使民心不乱,使民不见可欲,让民众看不到,体会不到欲望。这一点与佛教不同,佛降伏其心的手段亦是断绝欲望。但佛是通过个体自已的修行,通过个体自己的“不着相布施”(《金刚经》),个体通过戒、定、慧这么一个修行过程,来达到放下执念(不着相布施)这么个目的,从而来断绝欲望,来战胜欲望。

而道家断绝欲望(不见可欲)的办法是通过治,通过社会的治理,通过一种治理手段,从外面来断绝民众的欲望。不像佛教的由内而外,道家想通过外力(治)来直接割断民众与欲望的关联,从而来平定民心。那么怎么个治法: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民争民盗谓之恶。老子在这里简单把人的欲望分成了两类:社会性的欲望与个体的物质追求,分别以“贤”与“难得之货“来指代。

我们先来看一看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这两句话。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我们把自我实现对应于圣人,已经战胜摆脱欲望的人。爱和归属感与尊重两层需求就可以对应于这个“贤”字了。同样,“难得之货”可对应于生理和安全两层需要了。

不尚贤:让民众感觉爱与归属感,还有被尊重并不是如何重要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平淡充实,没有了那种爱啊,被尊重啦等等的需求了。

不贵难得之货:生理与安全的需求是生存必须之物,但也仅仅满足生存本能就行了。保证社会最基本的生存必须,断绝民众追求更好的念头想法。

不贵难得之货,估且把这难得之货理解为能更好满足人欲望的好东西。如果顺其自然,难得之货必定会价贵,然后因价贵,会让这难得之货总是为少数上位者所得,于是得之者与得不到者都会变得心乱。有句成语叫患得患失。

不贵难得之货,这与佛教的“次第乞食”(《金刚经》)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不贪口舌之欲,僧人吃饭靠乞,为了让僧人断绝乞好乞坏的念头,规定户挨户去乞食,还有只能挨个乞食十户人家的规矩。难得之货因为其不贵,所以谁都有可能得之,全凭运气,如僧人的次第乞食。以此来断人之欲望。

小结一下:老子看到民众因开了智慧而产生了恶,于是就想用”治”的手段来求善除恶。老子认为民众因为开了智慧;所以知道了美好与丑恶,知道了好坏;所以很自然就产生了趋利避害,趋好避坏的欲望;而民众因为有了欲望,所以民心就乱了;而民心一乱,民众相互间就产生了争斗、偷盗等恶行。

老子一分析,欲望主要出自人的生理和心理。于是提出了“不尚贤“与“不贵难得之货“两个方法,意图从外界截断民众的欲望,使民众看不到欲望,体会不了欲望,进而断绝隔离欲望。以此来让民众乱了的心平复下来,进而消除各种恶,使民不争不盗。

相关文章

  • 5、人之道上(再读《道德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

  • 中国千年的制胜谋略:彻底颠覆思维,原来胜利者使用的都是柔道!

    最近再读《道德经》,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制胜思想,在中国经典之中,除《易经》之玄,也就只有《道德经》之虚能与之匹敌了...

  • 1、地之道上(再读《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 天道不可说,不是不能说,是说不出来。能表述出来的,就不是正真的天道了。那么有没有可表述出来的道?...

  • 从今天开始读老子的《道德经》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老子的《道德经》年轻时他读过,现在年纪大了,觉得值得再读一遍。文友摆舟也读了老子的《道德经》,...

  • 共学《道德经》第76天

    共学《道德经》第76天2022年5月2日 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生也...

  • 再读《道德经》

    说起《道德经》,我断断续续读了几年了!不,应该说是“啃”了几年了! 短短五千字,啃的很艰难啊! 说心里话,我对古代...

  • 再读道德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今天读了道德经第64章颇有感触。是的,世间万物都是由少...

  • 再读道德经

    今天,在李东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习了《道德经》,其实在很多年前自己曾经读过《道德经》, 只是当时自己的认知...

  • 再读《道德经》

    老子告诫孔子:你学的六经不过是陈旧的知识,不是道。道需要法天效地,同自然天地合一,观察万事万物,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

  • 百字瞻瞻44:绝学无忧。为之与阿,相去几何?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几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道德经 ...

网友评论

  • 流光闲客:其实你所说的是北传佛教的观点,甚至有可能是传入中国融合之后的关观点。并不代表原始佛教的观点。
  • 孤鸿学士:建议对比一下帛书老子。
    观复知常:@孤鸿学士 确实有很多好的版本优于通行本,但整本道德经的思想几乎都是一致的,如果只是学思想没必要去纠结版本问题,重要的是先把思想搞清楚。有时间的话可以多考证各个版本,深入研究细微思想。
    孤鸿学士:@白痴老猫 一些偏激的学者抱着《帛书老子》立论传世《道德经》为伪书。我在比对,帛书,楚简之后。发现每个版本都有问题,总体来说,帛书的整体性和逻辑性都要优于楚简和今本。常读常新。
    白痴老猫:@孤鸿学士 噢
  • tian先森_bb76:说白了还是需要控制思想,君权神授这一套虽然简单粗暴,但真好用,一用几千年。民智迟早要开,需求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获得安全感,所以,治是个技术活。民智这涛涛洪水是引向天堂还是引入地狱还是要看统治者的智慧和心胸了

本文标题:5、人之道上(再读《道德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fp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