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篇故事,从古人之口,看看我们古书中,对辩论之说的认识。这篇故事很有意思,在逻辑学说越来越完备,辩论之技能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自译部分
赵王(赵惠文王)封他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亦好养士,门中食客常常近千人。有一位食客叫公孙龙,擅长于辩论、逻辑学 (著坚白论、白马论、异同论)。
恰逢孔穿从鲁国到赵国,与公孙龙展开“臧三耳”(奴隶长三耳)的辩论。龙辨析十分精妙,孔穿一时无语,便辞别。第二天见平原君。
平原君问孔穿:“昨日公孙龙的辩论口才太精彩,先生您觉得怎么样?”
孔穿对曰:“可以。几乎能使奴隶生出三只耳来。问题是,辩论上能说服我,但是实际中,却不可能让奴隶真多长一只耳朵。所以我今天特地想问您,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这段话十分拗口且精妙,白话不好表现精髓,大致是说您是看重于诡辩的精彩还是要通过论证得出正确的指导)”平原君陷入沉思,无法回答。
再一天,平原君告公孙龙:“您不用和孔穿辩论了,他理胜于辞,而您辞胜于理,您的这种辩论方法,终归脱离实际,拜下风。”
齐国邹衍,平原君邀请他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邹衍说:“不行,辩论的意义就在于,别疏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词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同样精妙,白话折损其意,大意是说公孙龙只注重辩论技巧,而让人迷惑,丢失了辩论让人明事理的目的。)
邹衍一番话,让在座之人都认可,公孙龙从此处受到疏远。
读书笔记
1、先说说公孙龙。特意查了资料,后世人对公孙龙的评价很中肯。本文中可能夹带私货降低读者对他的整体认知。公孙龙是我国“诡辩学”的祖师,对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只可惜太注重远离论、技法,未实质探寻方法论,进而与西方哲学产生一定差距。
提倡“正名学”,为“离坚白”学派代表人物。这一学说把事物的各种属性一方面与物质实体割裂开,另一方面又把它们一一孤立起来而否认其统一性。
2、“臧三耳”与“白马非马”的资料。
“臧三耳”的辩论是说奴才们在可见的两耳之上,更有一只主宰此两耳之耳。
这论题和“鸡三足”类似,据他们自己解释,鸡有三足的理由是:“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公孙龙子·通变论》)所谓的“谓鸡足”,是说名义上的鸡足,或足之名,或足之所以为足者;所谓的“数足”,则是实际上的足,或足之实,或足之为足。也就是说鸡的爪有三只,为什么呢?因为数一下有两只,再加上名义上的鸡爪,所以是三只。
“白马非马”是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自行寻找资料研究。
3、逻辑学是一门精妙的学说,本文两位古人对其的否定,是说太注重技法,不求其实。其实我感觉是两位辩论不倒公孙龙。据说印度古时,各门各派也众多,辩论之风兴盛,两派相争,往往是靠嘴说话,谁能说服谁,谁就解散门派或投靠别人,最惨烈的是要自尽,这样会让一派学说良性发展。印度流传下来的一些,比如说佛学,就有着完备的逻辑体系。但他们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不爱好记录,不爱好著书,往往口口相传。现留存的佛学经典,都是在某一时期集合人力靠大贤说、问,记录整合而成。
4、这篇故事也教育我一个事情,往往读史,或评论别人,很多情况下会带入主观情绪,这是不妥的,一定要尽量对事物、人有整体认知,综合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