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悬崖上的佛国。
甘肃天水东南50公里的麦积山乡南侧西。
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上,千窟百栈,凌空绝壁。
人们用斧凿开辟了一个悬崖上的佛国——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远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始于后秦,兴于北魏。北朝造像的“东方雕塑馆”。
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温婉醇厚,隋唐的丰润细腻,宋的写实端重……
满山满壑松柏苍然,翠色重重,万龛千窟间藏着一抹比蒙娜丽莎早了一千多年的东方微笑。
——43窟,北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造像窟。
亦是这位美丽多舛的皇后埋骨之窟。
史称,“寂陵”。
乙弗氏造像“她”长眉妙目,淡然凝坐。
一抹清凉的月色就隐在她微笑的唇角。
“她”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
微微俯视,仿佛身前有千年明月光,映照在她笑意恬淡的眼角。
“她”水涡纹高肉髻。
袈裟自肩如水轻泄而下,从盘曲的膝盖又回绕上来,衣纹流丽,极富质感。
是春风吹过湖面泛起的涟漪,是昙花盛开层层叠叠的花瓣。
麦积山石窟局部43窟代表了石窟造像从思辨过渡到世俗人情味,从印度犍佗罗风格渐渐融合本土道家玄学的审美趣味。
真是感激千年前那位不知名的北朝石匠和民间大师。是他用笨拙的斧凿,给顽石赋予了超尘的意境,是他使粗砾,有了鲜活的生命。
《资治通鉴》,《北史》记载:乙弗氏,祖辈是吐谷浑部首领“青海王”,与北魏拓跋氏世代通婚,多出妃后。文皇后乙弗氏容貌美丽,但生性简朴仁慈,少语少笑,恬淡自适。和文帝青梅竹马,关系很好,爱中有敬。
但北魏推行汉化,原本的游牧民族特征渐渐消失。又立国日久,渐渐衰颓,四面受敌。尤其青海新晋强邻柔然国虎视眈眈。
文帝选择了“和亲”,迎娶柔然公主,尊柔然国为岳丈,自低一辈,联合其力。
但柔然公主郁久闾娇蛮跋扈,无法容忍乙弗氏与自己同处,甚至迁出宫殿也不肯罢休。
乙弗氏被迫迁出都城,依次子武都王兼秦州刺史元戌,在秦岭的绝壁佛国削发为尼,开始解脱苦难的修行。
与次子相依为命的亲情,文帝偷偷捎来消息希望她蓄发等待破镜重圆的爱情,或许是她残留的红尘羁旅了。
两年后,柔然公主“悼皇后”难产死去,柔然国借口必定是乙弗氏所害,趁机大军压境。
北魏面临灭顶之灾。
明知人不讲理也没什么好办法的文帝,只好又一次被迫舍弃乙弗,赐她自尽。
听完使者传语,乙弗氏痛哭一场,平静交代完后事,安排好身边的人。自行走入内室,用被子自压而死。时年三十一岁。
信仰给了她临终前的克制和从容。
麦积山石窟局部我们或许不能去苛责文帝。又不是两家的矛盾,也不是两村的械斗。
真的燃起战火,毁灭就不会仅止于几户人家。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谁家的痛不是痛呢?
到了某个位置,个人之勇也只好让位于局势。
他当不起这个汉子。
不想灭国,就只好毁家。
武都王思念母亲,在松涛岭凿窟禅修为母祈福。同时营造43窟,三间四柱,屋脊鸱尾,火焰宝珠的小型宫殿。乙弗氏在此停灵十年,后元戌将她与文帝合葬于长安附近的永陵。
生不同衾,死而同椁。
武都王心中的慈母微笑,镌刻在秦岭深处。
翠色重重,松涛阵阵。
秀骨清像,超然飘逸。
麦积山石窟远景造像的功能既出世亦入世,关注着世间伦理和终极价值观怀,也关注人生痛苦与解脱,心灵的净化。
仅仅百年后的唐龙门石窟,临伊阙洛水 ,依山为形,富丽博大,气势恢宏。
虽然那有关于另一位盛世的“皇后”。
但我想,美之传世,是无声而有穿透力的。
你来,我来,以合十的姿态,要看一山顽石,如何沧桑明媚,笑如天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