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技能管理知识体系 【毕愉斌】
第五章 拓展技能知识体系的5个方式
夯实了技能知识体系的基石后,对信念、幸福都有了些新的认识后,我们还得在世俗社会展开我们的工作生活。对自己想要什么,有了初步思考后,就要在进一步去想想如何让自己全方位生活的更美好,内外同步成长,地面下的根部要培育,地面上的枝叶也要修正。
不但在心灵上更加明净,有颗强大的内心,海纳百川。在世俗中也能更加有所成就,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层次与现实社会建立对应关系,心灵内外都能更加平衡,实现内圣外王,实现自己的抱负,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本章我们在通过几个维度来继续扩展下我们的认知,给我们的技能树在补充些营养,让技能树更加根深叶茂。穷困时,安贫乐道。显达时,富而好礼。不穷不富时,安放内心,止定静安,乐观好学,找到把自己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状态。
第一节、舒适区外学习与能力圈内行动
为什么在最后还要在提这个舒适区呢,就是感觉前面写完后,这个地方在切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更好的体现思维层次的不同。我们的知识体系构建第一阶段也基本上路了,如何在后续让这个阶段继续螺旋上升,进入到下一个更高阶段。又回到内心深处的认知学说上了,回看下有没有产生源源不断改变的动力?
我们国人都有个成功心结在内心深处,全民呼唤财富自由,过于执着于对更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给自己增加焦虑。如果不焦虑个财务自由,好像就是浑浑噩噩,时间长了就是不思进取。身处大竞争前沿,这种价值观是实时回荡在我们内心与身边,我们又没法躲避,就不得不被裹挟进入这个漩涡。
内心里面隐隐浮现的成功,与身边各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念宣导同时包围着,如果我们壮年有一段很长的稳定时间,没有物质上的发展“上升”,我们就会主动或被动的贴一个“不成功”的标签。这样就会不由自主的焦虑,不由自主的各种反问自己。
而且不同层次的人,都受限于自身条件,都想活得体面,都会不自主的和同层次更好的表象去对比。同一个单位的,不问其他人的背景,只对照他的物质条件,更好的学位,更好的房车,更好的出游。在各种自主不自主地对比下,忧虑会更多一层。
如何定义成功
回到问题的源头,什么是成功,我们所谓的跳出舒适区的终极目标,戮力建立更大的舒适区,是不是为了等同于成功。普通人都有逆袭的期望,都想走向巅峰,至于逆袭后,怎么从巅峰下来后再上新的巅峰,下一次又如何逆袭,下下次又如何逆袭?好像无穷匮也。我们扩展完知识体系,形成能力循环,不断进阶,财务逐步积累,那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怎么在巅巅峰上不下来呢?
关键是很高的巅峰上站不了几个人,也没几个人能顺利通过成功的独木桥。要想站稳巅峰,还得具备巅峰的能力,能适应巅峰稀薄的空气,能适应巅峰恶劣的天气,高处不胜寒。那么普通人如何觉悟到自己的普通,以及如何完成小逆袭,如何找一个合适的小巅峰,取得相对的成功呢。
这里在来探讨几个关于成功方法,这里不会去展开伪成功学来说,就说说常规的几种方法,依赖外力来增加成功几率的,看看哪种方法实用些。
[if !supportLists]1、 [endif]抓住贵人机遇。如果人生中能遇到贵人,而且自身资质还可以,那么就有可能逆袭。如果出生在贵人家里,那么一出生就抓住了,这是基因问题,没办法,基因逆袭成功。如果基因没有逆袭成功,我们是普通基因,那么就看我们人生道路上能不能遇到贵人,如果遇到大贵人,那么就有机会大逆袭,如果遇个小小贵人,那么就只能是小小逆袭。就跟金庸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如果在人生低谷里面,意外遇到世外高人,那么在出江湖的时候肯定就是江湖明星,否则就不会活过第二集,就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了。
[if !supportLists]2、 [endif]抓住风口机遇。如果能走进一个高势能场,并且自己善于经营,各种打怪升级,一路开挂,那么从高势能一路碾压下来,就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你找到的风口势能越大,那么就能滚得越远,完成大的逆袭。如果风口势能很小,那么只能完成小逆袭。如果没找到一个风口,那么就会很费力。
[if !supportLists]3、 [endif]抓住质变机遇。这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普通人就只能默默积累,从毫末,从垒土,从足下,一步步积累,如果能完成量变到质变,那么就逆袭成功了,如果没有质变,那么就是无人问,只能在普通基层感受人世心酸,去面对低层焦虑。
这3种常规助力人生逆袭的机遇,我们能抓住,我们就会跟我们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不一样,我们就会比他们更成功些,如果去跟同龄人比,那么就是自寻烦恼,因为成长环境差异太大。如果前两种机遇没抓住,那么第三种机遇的效率会很低,物质上逆袭可能性很低。
如果要依赖内力去实现逆袭,那么就是打造自己价值,让自己值钱,能找到自己变现的路径。自己的价值提升了,那么你长项就会被更高层圈子的人看到,你也就有机会进入更高认知人士的圈子,和这些高段位的人交流,那么对应的变现方法也会更多涌现出来。内力是基础,外力是命运。
所以这一节在提跳出舒适区,就是要有勇气,有头脑,去寻找前两种机遇。这也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不然我们单纯的搞知识体系,独靠十年寒窗,那么物质逆袭的概率会非常低,也是比较笨的方法。这也算是刻意经营人生的方法,要想心平气和地享受物质快乐,就要不断修炼人生经营方法。
身在舒适区,眼光不能停留在舒适区,嗅觉要时刻敏锐。眼光要不断扫射周围的环境,要上天入地的扫射,把外部环境的信息不断输入进知识体系,来寻找机遇,并且谨慎判断,识别每一个小趋势,完成一次次难得的大小逆袭,助力自己阶段性成长,也就会阶段性相对成功。
心要不要在舒适区,这个没法说。就跟机遇一样,我们聊了这些关于机遇的事情,好像还没有说真机遇与假机遇的事情。我写到现在,一直在重复的一件事就是,辩证思维,时时刻刻从两面来看问题,不然就得不到解决问题的本质。要从别人的观点里面找到有用于自己的,而不是事事都想辩论个输赢,这样也是学不到学问的。
机遇有和自身匹配的问题,如果匹配就是真机遇,不匹配就是假机遇。当然匹不匹配这个问题,如果把时间范围在拉长一下,就有可能在当时那个时间段是假机遇,但在更长时间后就成了真机遇。事物的两面性就是这么复杂,不断演变,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扫描环境,判断风险,勇于去验证机遇的真伪,因为真伪也是相对的。
只要是在风险可控里面,我们就要适当跳出舒适区去多接触外部的事物,只要这个风险没有弄死我们,那么我们的每次尝试,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有可能是真机遇,那么我们就会有一次逆袭的机会,大不了就是吃一堑长一智。福祸相依,能承受,就去尝试,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保持敏感性,不要在舒适区固步自封,等待机遇。也不能贸然行动,不知深浅,被假机遇弄死。构建知识体系,这个也是知识体系里面的一部分,关于软技能中的动力学、成功学,让我们更有高度,助力我们的知识体系转化成能力的效率。
舒适区概念的提出,是想让我们主动打破自己的安逸状态。因为绝大部分人,工作十多年后,基本都进入疲倦期了,工作的激情,生活的激情,都已经消退了,而且奋斗的方向也不明了,奋斗的意义也模糊了。在与现实的对抗中,节节败退,不断妥协,直至在某个所谓的区域困住,出不来。
但是对于那些早期信念坚定,尤其是大学期间就有明确志向的求学之士,这部分人就不会过多考虑舒适区的问题。他们会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一直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就会用一生去实践,就会很少困惑,因为内心明亮,知道自己为何而前进,就不会有困倦。
这也是顶尖人才和普罗大众的人生差异,在刚开始差别都不是非常大,一旦进入社会,在信念的差异分岔处,就会把人和人的差距越拉越大,以至于还要用舒适区的话题,来点醒已经装睡的斗志。但是对于选择性装睡的斗志,如果只是用舒适区,或者其他激励工具,甚至鸡汤浇灌,也很难唤醒。
但是如果很难唤醒,就不搭理了,让斗志仍旧装睡,在每天的重复性工作生活摆渡循环间,让日子过的一片死寂,也不是正确的。虚度光阴啥的就不说了,这种状态,也会让自己越来越被动,很容易就被时代重负碾压了,把日子过死了,就谈不上幸福快乐了。
但如果经常自我唤醒下,自我打些鸡血,盲目跟风热点,连自己的一小块舒适区都没搞好,就幻想能找到块宝地,能有很多宝藏,希望自己能乘风口而起,圈下一大片舒适区。这种鸡血来得快,去得也快,在疲于折腾中,筋疲力尽,伤痕累累,心态也越来越糟糕。
对成功的执着,内心里面关于成功的执念,是很大一批肩负争光任务,力争改变命运的一代人的时代特征。身处大变革时代,伴随国运隆隆向上,一大批想过上更好生活,想出人头地,在各自领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这几代人的时代命运。
把发展放在首位,当国运昌盛,经济高速发展之时,我们都徜徉在经济激增的喜悦中,收获各自的人生理想,掩盖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但是没有一直处于不断向上发展的事物,飞龙在天之后,就是亢龙有悔,盈不可久。
当经济开始波动,或者自身误判机会,造成重大失误时,这时各种问题和矛盾就会涌现,就会产生各种质疑。首先就是如何理解失败,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寻找下一步的安身立命之所。这时在审视什么成功时,就会多了更多角度,成功不单单是财富上的成功。
不为别人的成功所动心
单纯的追求财富自由,追求权利,用艰苦奋斗,用死里逃生的的意志死磕,就算得到了这些所谓的成功,也会在这些功利性的成功中迷失。多少能臣,在各种异常艰苦的环境下逆袭成位高权重,然后就报复性的贪婪,被功利反噬。当下多少企业家,刚开始靠胆子大,积累了财富,如果后续还是靠胆子大,没有积累核心竞争力,那么必然会有失败等着他。
凡是刻意的去经营舒适区,去扩展舒适区,无论多么励志,只要是功利之心引导带路,前期越艰难困苦,获得的成就越大,后期的贪婪就越深,内心的功利欲望就会更加强烈。这种欲望之心一旦脱缰,就会驶向深渊,狂奔的越烈,跌的就越惨。这就是无数的失败案例,依然无法避免失败现象,因为每个人都会选择性的关注符合自己观念的案例。所以还是会不断重复各种失败,增添新的失败案例。
我们一方面是我们自己,一反面也是时代的产儿。虽说立志,建立信念,树立价值观只有我们自己主动去影响形成,但是环境的因素,我们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发展环境的影响,依然深深的镌刻在我们的理念上,我们是无法脱离周围环境而独立存活的。更何况现在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各种个性化推荐,更会让大众只看到自己想看的,让个人的信息范围越来越封闭。
不理解我们的环境,不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不理解我们的时代特征,对这些概念没有深刻认知的,一味的相信人力,相信人定胜天,相信自己能出人头地,能大获成功,都是普通人成长的执念,都是偏颇的信念,都是不健康的价值观念,都是会交学费的。
只有自己的视野格局够高的时候,才能全面的审视周遭的一切,才不会被某个时兴的观点,片面的借题发挥,让自己心神不宁。舒适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上下文,在一些有心人士的引导下,开始自责,美其名曰自我反省,其实就是被工具奴役而不知。
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的眼球时代,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党,为了博取关注度,到处放大矛盾,贩卖焦虑,转移场景,把各种理论、工具放在自己预先设计的场景里,扭曲夸大,让人心震撼,从而起到10万+的效果。
正是这种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让信息泛滥,让各种理论工具任意套用。一方面是让我们获取知识更加便利,一方面让我们失陷在信息汪洋中,被各种贩卖焦虑的高手随意摆布。加之大部分普通人经常不动脑,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就会更加茫然,信念更加混乱。
时代的进步,更多的体现在物质上,这也是我们唯物主义盛行的产物。那我们如何避免被物质奴役,如何做物质的主人,而不是让物质把我们控制了。所以我们在修炼能力的同时,还有控制欲望。灭人欲,我们普通人是做不到了,那么控人欲,我们还是要有这个意识观念的。
特别是被中年危机,被职场35岁现象困扰住的,我们更应该把修能力,控人欲这个认知给培养起来,也是从根本上化解危机的方法,不然这个困局会很长时间困住我们。在当前国内稳定的局势下,什么是危机,源于我们对幸福标准的定义,以及对可衡量的幸福结果的对比中产生。
所以这也是本书反复啰哩啰嗦,多个角度混合在一起来说的事情,就怕人们抛开背景认识,局限的看待一个问题。所以首先都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从内到外的全面的体检扫描。如果没有对自己清楚的认识,那么就会陷入在各种盲目的对比中,也会迷失在对问题范围的分析上。
幸福的范畴里面,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成功标准。三十而立,立的不一定是有房有车。四十不惑,不惑的不一定是什么都知道,没有困惑。如果我们非要用可量化的财富来衡量人生幸福,那么就是南辕北辙,画地为牢,把问题定位错了。
对舒适区的执念,对舒适区的错误理解,对舒适区的人为定义,都是我们自己抛开内心,抛开自身情况,只看外界所致,这也是阳明学里面不好理解的心即理的现实困境。之前的认知里面,把心即理,单纯的认为这是荒谬的唯心主义。只会认为外界的客观存在,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然而,当我遇到现实的困境时,我又对这个心即理有了新的认识,也打开了我的一些困惑。就拿这个舒适区来说,何为舒适区,这个道理只应该在我心里。别人的舒适区,肯定不会是我的舒适区,别人的生活标准,别人的职业规划,肯定不是我的。
我只能从我自己心里去结合自己情况,定义自己的舒适标准,然后在这个标准下去生活去工作,那么对我来说就是成功的。坚定了这样的认知后,不为外界的舒适标准动心,不为其他人的机遇而动心,踏踏实实的按自己的标准生活工作,平静地寻找自己的机遇,争取能达到亚圣孟子所说的,“我四十不动心”。
心即理可以解决这个困惑,化解这个危机。但是有些人不会用,喜欢去争辩个对错,会举出这个观念的种种弊端。我还是只能说,选择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我想要自己的舒适区,我会结合自身的条件,尤其是自身不高的慧根,我就会选择定义自己的舒适区,争取能做到少为他人的成功结果动心,多去思考成功的内因,在自己内心想明白自己的舒适区是啥。
如果慧根高的话,应该能做到不受任何外界环境影响,达到NLP思维层次里面的精神层级,为了某个信仰而活着,除此以外,都会不动心,那么就没有成功不成功的说法,因为只要活着,就在路上,为了自己的信仰追求,一直在路上。
所以普通人就要有普通人的舒适定义,不要添加过多人欲。内心明净,专心于自己的幸福,能和自己的家人、自己喜欢的人吃顿舒服的饭,睡觉的时候能心无杂念,安然熟睡,这都是幸福。自己的人生规划已经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其他的职业规划尽心尽力去做就好,专心而已。
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做事
定义好了自己的舒适区了,是让我们心安的关键,少受外界杂念干扰。但是我们也做不到和禅宗一样,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过着隐士的生活。我们还得在现实社会里面尽力发挥我们的价值,把我们修炼的能力,为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至于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慧根高的人理所应当担负起来。让我们社会的整个大环境,善的比例成分更多一些,让世间恶的影响不断降低,保证我们的文化在我们的国度影响更大,让大家功利的心能导向到仁义的心,这样就好化解很多社会危机,把圣人光辉的火种任然延续,薪火相传。
为了实现我们的价值,为了让我们的社会角色更加受尊重些,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能力运用好,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追求,得到自己理解范围内想要的。这里在提一个概念,能力圈,保证我们在外求的过程中能更有效果,更有效率。
关于如何在外求过程中,获得更好效果,这方面的方法也很多。前面提到的关于成功的3个方法也是,至于这些机遇能不能出现在我们生命旅程中,以及我们抓到的各种机遇是不是属于自己的真机遇,如果事中或事后再分析,有可能代价较大。如果我们事前能识别清晰,那么外求就会顺利些,少受些磨难。
就拿全民创业全民创新的双创来说,这个机遇是不是适用于所有人,我们在局外的时候,肯定不是。当我们入局了,就会跟着双创潮流,振奋人心,激动着写商业计划书找风投,各种路演等等各种活动忙上忙下。可是这种外求,成功者寥寥,潮退了,基本都还在岸上,进入海里,扬帆远航的寥寥。
又或者所谓的职业规划,我们能规划出什么。前面已经说了很多的利弊分析,这里还是重申下,心即理,根据自身情况去判断什么是属于自己的机会。正常的站在全局上去分析,及时识别行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政策的趋势。
各行各业没有好坏,最好的方式就是,能选择自己善于做的、喜欢做的与能变现的相结合,做到心安理得。换种提法就是,在能力圈里面行动。这里把能力圈稍微展开下,可以更好的分析这个外求的行为方法。
能力圈是投资界的一个叫法,是巴菲特总结的,和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一样,都是很厉害的做事指南,也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奇迹与功业。能力圈主要表达的核心就是,不懂不投。对我们的行事规则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做我们擅长做的,不要盲目的摊大饼。要精耕细作,不要广撒网,到处挖井。
投资注重的是安全边界,因为再小的错误都会降低你的存量资产,所以能力圈侧重于如何避免错误,最大化保证我们的决策成果。我们做事也是,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事,并且把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做好,就是最好的职业规划。
所以在工作上,思考要走出舒适圈,决策要回到能力圈。培训要走出舒适圈,执行要回到能力圈。绩效提升要走出舒适圈,业务扩张要回到能力圈;可以把舒适圈理解为“知”,能力圈为“行”。能力圈是能力运用,大小不重要,边界最重要,你可以在极度狭窄的细分领域做出大成绩。
舒适圈是能力形成,边界不重要,大小才关键,你要不停的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区,打造自己真正坚实的舒适区。比如社交恐惧,你可以走出舒适圈,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生活更丰富。也可回到能力圈,专注自身的能量,把擅长的东西做到极致。
如果说舒适圈是“知”,那么能力圈就是“行”,那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还是回到巴菲特的例子。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资本市场表现最好的公司都是科技互联网类的公司,从微软到Google到苹果再到BAT,而巴菲特几乎都没有参与。
巴菲特漏掉了近三十年最大的投资机会,但从他的投资理念来看,他只是遵守了他自己的投资原则,在自已不懂互联网的时候,就不愿跟风,不去赚“不属于他”的那份收益。不像现在的各种盲目追风口,赶潮流,风停了,潮退了,就危机四伏了,反而得不偿失。
但巴菲特并没有不学习,呆在舒适圈里退化,反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手不释卷。和芒格一样,现在90多的高龄了,依然平平静静地天天看书学习,号称两只脚的书柜。他在理解了互联网之后,在互联网进入普遍人的生活中之后,他也开始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以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选择大量买入苹果公司股票。
在巴菲特动手之前一年里,苹果公司的股价下降了三成。但对于价值投资者巴菲特而言,这却是一个最好的标的——持续盈利增长、持久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身边的人都用苹果,巴菲特开始理解这个伟大的产品的意义。就像他对能力圈扩张的解释,我们的能力范围可以扩大,但只能缓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偏离了这个纪律,就经常会犯错误。
那我们普通人如何在这些大师的案例里面吸取精华呢,我们也可以把在能力圈内行动与舒适圈外学习结合起来。知识碎片化时代,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结构,所以我们要建立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学习的知识能结构化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然后把握一个原则,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
关于认知与能力
其实这些做事的道理都很简单,类似于这样的做事方法非常多,各种方法手段,目不暇接。只要我们内心坚定,那么这些对应的技巧去学就行,有困惑去解决就行。为什么还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呢,有可能是我们的欲望还没控制好。
这里我也不展开认命这类说不清道不明的提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力确实不行,我们还得承认我们的普通,还得去做与我们普通人身份相对应的事,不要贪功好名,舒适区才会真正出来。修能力,控欲望。和舒适区学习,能力圈行动,都是一个提法,只是不同的角度表达。
这里在扩展一个止定静安虑得的知识,这是属于我们的文化。舒适区与能力圈是西方的研究方法,如果这个适用于你,对你有触动,那么你可以运用。止定静安虑得是我们的东方文化,如果觉得这个更能打动你,那么你可以在这个知识点上延展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
原文是《大学》里面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面提到的,我对这个止定静安是很有感触的,也思考了一段时间,接下来,把我当理解跟大家探讨下。我重点把止定静安的理解讲下,也算是我们东方文化里面的自我管理、内心管理思维模型。
止,是边界,是价值观,是天理。能找到自己能力范围的边界,自己信念的边界,自己舒适的边界。在这些边界内行动,在这些价值观的遵照下决策,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相关的词语有,停止、禁止、制止、阻止、止血、止痛、止得住、止不住。
现实的应用场景有,有危险的就不去,在安全可控的范围活动。有利于快乐的去做,不高兴的事不做。在信念下安心,信念外的停止去想。
定,固定,是位置,是方向,在规矩范围内,找到自己的安全位置,有可为有可不为,不被边界外的利诱。如果没有定,就是止的功夫不到,不过可以迭代的去看待。相关的词语有,固定、稳定、决定、确定、规定。
现实的应用场景有,懂规矩,知道自己是谁,为人处世不出格。知道自己在安全范围内,外界的危险于己无关,安然于自己的位置、地位、角色。对得起良知,内心不慌乱,淡定从容。知道自己在信念的指引下行动,内心安定,坚定不移自己的原则来待人接物。精神坚定,遵从自己的内心,乐天知命。志有定向,朝着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
静,不妄动,不躁动,不消极不积极,不主动不被动,悄悄的,按规律自行运转,无感的,忘记的,无知的。相关的词语有,安静、静止、清静、寂静、平静、风平浪静。
现实的应用场景有,忘掉所有的意义,就像鱼忘了水的存在,相忘于江湖。我们不知道空气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自由呼吸,当我们呼吸困难,我们就知道空气缺少了。最重要的,反而是最无法感知他们存在的,上天已经安排好了。
各个器官自行运转,食物吃下去后,各个器官发挥各自功能,消化、分解、吸收、排泄,不需要大脑或者意识操作。如果感觉到某个器官了,那么就说明出问题了,只有疼的时候,才知道它的存在,正常的时候,是无知的,是安安静静地在运转。
我们感知不到地球的转动,感知不到天地的运行。天体自行运转,有各自的轨道,万物消寂,各自生长,天地有自己运行规律,如果哪个物体妄自做主,想快一点,那么就会失序,就会大乱,就会被我们感知,就是灾难。做好自己该做的,不需要让其他人感知到,也是最难的。
安,稳固,满足,平衡。静以后,阴阳平衡,天地间自然流动,四时变幻,各安其位。天地间有天地间的秩序,万物有万物的秩序,我们的社会,也有我们的秩序,伦理秩序和法理秩序。安安静静,所有事物按秩序运转,秩序井然。
相关的词语有,安全、安和、转危为安、安顿、安稳、安神安心、安于现状、安的什么心。
现实的应用场景有,拒绝险境,君子不立危墙,危邦不入,学会辨识风险,调整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立于安全的境地。只有自己安全了,自己才存在。如果自己被危险毁灭,那么讨论其他的也没啥意义。内心安放,不慌乱,心平气和。事来则应,事过既忘。
虑和得,我就不展开了,这个西方研究的更透,各种科学领域的思考工具,类似SWOT、SCQA,对各类场景的分析都很全面透彻,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就去找对应成熟的解决方案。运用这些西方的工具,就会很好的虑和得。我们孙子兵法就是很系统的虑和得,但更多实用方面来说,西方比我们做得好,科学发展也很完备。
我现在烦的时候,或者困惑的时候,就会在脑海中泛起,止定静安。调节自己的注意力,观照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舒适区域边界,在舒适区域内在想办法做到有序,让自己心安下来,少受区域外的干扰。我们解决问题也是,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问题范围先框定下来,不然问题是无法定位到的。
有序和无序是两极。心流里面有个熵增的概念,也是同理。热力学第二定律说道:在孤立热力学系统中,系统的熵永不减少。熵是用来表征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因此这条定律实际上是在说,孤立系统的混乱程度永远是在增加的。
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并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薛定谔以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这个反例,称之为“负熵”。负熵就是熵的对立,熵代表的是无序,而负熵表示的则是有序。汲取负熵,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从外界吸收了物质或者能量之后,使系统的熵降低了,变得更加有序了。
我们的内心,也需要有个汲取负熵的力量源泉,让我们把容易混乱的思绪,能安定下来,形成专一的状态,也就会产生心流。这个专一的状态所在的区域就是舒适区,所发生的的行为就是在能力圈内的行动,这也就是知行合一。内心安定的工作生活,甚少混乱,那么焦虑也会很少,所谓的情绪问题也就没了。
自由是我们所向往的,但是过及的自由会熵增,会增加混乱。秩序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是我们生命安全,内心安定的保障,但过及会僵化,会束缚压抑我们,容易造成一片死海,毫无生气。人的天性是具备感性和理性双重特性的,感性会需要自由,理性会需要秩序,但都不能过。
自由和秩序互为负熵来源,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绚烂多彩,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心安状态,自由多了,就加点秩序,秩序紧了,就加点自由。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成长,内求和外求、认知和能力同步提升,就是舒适圈与能力圈的融合,尽情享受这既有无限可能、变幻万千的,又井然有序、和谐共存的自然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