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132/344a6b804bee2256.jpg)
想写一些有关孩子成长和教育的文字,虽说不上由来已久,却也有些时日了。若干年前,这个问题曾经极大的困扰过我,有时甚至把人逼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这样说话,没有经历过的人,会觉得危言耸听;为人父母者,但凡陪伴孩子经历过“成长的烦恼”,都会感同身受。
孩子赴美读书,已经整整五年,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这个暑假,他依旧没有回来,而是整个假期都在上课——上个学期七门课全A,暑假期间四门功课全A,大学两年下来,他的累积学分达到123分,而其他同学一般在60分左右。刚上大学时,他选择的主专业是经济和数学,还选修了声乐专业。一年下来,又根据兴趣加了哲学专业,按他当时的说法,本科毕业时,把经济、数学和哲学三个毕业证放一起,“形成的三角是很好看的”。前几天,他又说,按照目前的进度,经济和哲学专业两年半就可以学完,而数学专业剩下的内容多、难度大,三年很可能学不完。本科要是上满四年的话,最后一年就有可能比较轻松,所以想要再加学一个物理专业——这样的话,儿子将以四个专业的成绩从大学毕业,用他自己的话讲,这在他们学校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很可能是绝后的,学校可是要为此修改电脑程序的啊。呵呵。
暑期的课程,最后一门是离散数学,是儿子跟教授交涉之后,专为他一个人开的,其学习难度可想而知。结束之后,未做任何停歇,便紧锣密鼓地准备近期的托福考试。大三上学期以来,有关儿子的好消息不断传来。首先是四个专业七八门功课,几乎每周都有论文和考试,他的成绩通常都在90多分以上;其次是继上学年做了经济学教授的助教之后,这学期又成为数学教授的助教;第三,获准参与经济学教授承接的国际奥委会的研究课题。另外,九月底首次参加托福考试,就考到了108分。据我所知,托福考试的满分是120分,像哈佛这样的顶级名校,100分左右就可以申请。我夸他考得好,他却有些不以为然,说其它都挺好的,主要是在口语上被扣掉7分挺亏的,他觉得自己口语挺好的,可能那天的考官心情不好吧?我问他准备怎么办?他回答道:
“托福的事暂时搁置一下,我先努力考出一个理想的GRE成绩,拐过头来再考一次托福,争取考到117以上。”
“何必较这个劲呢?”我说。
“只有那样,申请著名大学的研究生院时,才会有那种‘亮瞎你的狗眼’的效果。” 他笑了笑,辩解道。
进入大学之后,儿子便对我说,他的学业和人生规划都不用我操心,只需提供学费就行。并告诉我,他近几年的目标,就是把哈佛、斯坦福这个级别学校经济方面的博士读出来——为什么非要读名校的博士呢?说是普通学校毕业进入职场,你的能力需要你不断的用业绩来证明,这有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有被湮没的风险;而出身名校,又顶着博士桂冠,你的学校就是你最好的证明——好吧,既然他这么振振有辞,那我就只好翘首以待了。
儿子在高中阶段,是2012年度的“全美优秀学生”;在大学里,又获得“商学院年度思维奖”、“国际商学荣誉学会证书”等等……谈到将来的发展,儿子说,自己的路铺得很宽,可以说除了当运动员外,干什么都行。接着,又补充一句,即便当运动员,只要努力,也能当个中等运动员。不过,他说还是愿意从事宏观些的专业,如果是太具体的学科,就太委屈自己的智商了——这也太自信了吧?
记得前段时间,儿子专门给我交待过:“我的成绩是不错,这没说的。但你不要总拿到人前去讲——常言道‘好话说三遍,狗都厌’,你说多了会讨人嫌。再者,要是谁正为孩子学习不好犯愁,人家受刺激了会嫉恨你。反正我在这儿啥也不讲,让成绩说话。”听到这些提醒,我已经引以为戒了。今天说这么多,绝非炫耀,而是用心良苦——我儿子从小特立独行,小学有个阶段沉缅网吧,夜不归宿;初中时与学校和老师经常冲突,后来跟家庭也发生隔膜,一度到了要求退学,离家出走的僵局。为人父母的人,都能够理解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会对家庭生活会造成多大的冲击,对夫妻关系是多么严峻的考验……
胡适在《我答汪先生的信》中写道:“‘父母于子无恩’的话,从王充、孔融以来,也很久了。从前有人说我曾提倡这话,我实在不能承认。直到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我才想到这个问题上去。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征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即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我是同意胡适先生这种论调的:做为父母,不由分说地把纯真、无辜的生命带到世界上来,我们就有责任抚养他、关爱他、教化他。如果由于我们自身的无知和疏懒,造成孩子不能很好的自立和成长,那样的话,不管对于孩子,还是对于这个社会,我们就算得罪孽深重了。
对我来说,好在如今很多东西都过去了,笼罩在心头的阴霾已经消散。阳光明媚,心情爽朗,曾经的“愤怒少年”已变得谦和而有信仰,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追求——这一切的改变来自哪里?究竟走过了怎样艰难曲折的历程?“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花儿正在绽放——玫瑰应该献给谁?朋友,请你听我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