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里的大先生

作者: 伯乐马 | 来源:发表于2023-07-18 07:02 被阅读0次

清晨的阳光照在亭亭如盖的法桐树上,显出斑驳陆地的光。林荫道上常有行人坐下来乘凉,感受浓荫的庇护。这便是北京不太宽阔的北新里街,旁边却有一个艺术研究的学术机构,著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

在研究院里常见一长发飘飘的先生,瘦削的脸庞充满着岁月的沧桑,眼神总是充满智慧,语速快却总是充满哲理,走路如风,绝不像已年逾70的老人,年轻人想要跟上他的脚步也要慢跑。上课时多数时间比学生来的更早。此人便是文学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朱乐耕先生。

大先生

在研究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红绿彩高研班里,请到的讲课之人都是我国顶级的学术专家,他们本身工作行程安排满满,总是要由老师前一天晚上和上课老师确认才能定下,常见朱乐耕先生在和各位老师电话沟通,另一手拿笔随时调整时间,为了让同学们接触到更多的名家授课的机会,课程按排的满满,甚至听课的同学们每天面对头脑的饕餮盛宴,都有点吃不消。老师也说要慢慢消化,却要抓住难得学习的机会。

甚至请到年事已高,很少出门授课的范曾,张立辰等诸位先生,一是显出朱先生非凡的影响力,更是对来京学习的学子们寄予殷切的希望。良苦用心令人感动。在请范先生讲课之前提到学术也需要血脉的传承,此种血脉不是血缘关系的,而是学术的。真正感受到先生的殷殷真情,也真希望后学们能够把学术真正传承下去。

而一次次刷新同学们的认识边界的不仅是先生们高深的学问和学术观点。更有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尽管授课老师业务繁忙,却未曾有一个老师迟到。都能严格遵守时间,有的老师甚至提前半小时来到教室,也是给同学们上的另一宝贵的课,这一课必将让人终身受益。

在主持国家艺术基金的红绿彩高研班的同时,朱老师也在筹备自己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的重要展览,任何一件事都要耗费很大精力,朱乐耕老师却安排的有条不紊,都做到良好的推进。可见,工作效率之高也令后辈晚生肃然起敬。

有幸和朱乐耕先生生活在景德镇的同一片区域,常见浑身沾满泥巴而去菜市场买菜的先生,挑几样普通的菜品匆匆而过。若不认识,绝不会想象是一有巨大影响力的学者艺术家,真诚面对泥土,真诚面对生活,也是先生为我们后学做出的榜样吧!

相关文章

  • 十年之前,十年之后

    毕业十周年,学院里组织了返校活动,一大早周先生就拉我和女儿起来,驱车回到了珠海。 周先生很是兴奋,...

  • “四~人~帮”杂谈录

    莎莎、日碧、可儿、安宁四个人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她们的父亲都在研究所工作,都住在研究所房区的大院里。 四个女孩长大...

  • 琪琪和贝贝的故事:我要做黑猫警长

    电影院里,大家正在看电影《黑猫警长——翡翠之星》。“大猿先生好可怕啊!”“哇!三嘟真勇敢,开飞机好威风!””“黑猫...

  • (原创)风城传记之猫犬

    作者:李众 院里的猫,还是那只老白猫。 院里的狗,还是那只大黑狗。 ...

  • 老万随笔:神秘巨星

    大V琢磨先生说“阿米尔汗的《神秘巨星》上映,坐在电影院里哭成狗。” 我想他所说的“哭成狗”应该是感触于影片的结尾,...

  • 大先生

    大先生是个手艺一般的木匠,生活拮据,娶了一位带了一个女儿的离异女子为妻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倒也是儿女双全了,...

  • 大先生

    二、海量阅读,学习力强的大先生。 自古以来就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

  • 大先生

    信息技术,游刃有余的大先生。 现在是信息时代,如果你不能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用以辅助我们的教育教学,显然...

  • 大先生

    教育,民族之命脉;先生,教育之魂魄。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

  • 《中国哲学简史》(一至三章打卡)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冯友兰 1947年6月宾大 背景 此书为冯友兰先生1947年美国宾州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研究院里的大先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kn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