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校园

作者: 绿阴冉冉 | 来源:发表于2022-10-20 09:11 被阅读0次

    金秋九月,阳光温馨恬静,我们带着惊喜,带着激动,带着期待,步入这所梦寐以求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位于一座小山脚下,空气那么清鲜,天空那么明朗,让人好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悦。

    这是一所崭新的校园,到处洋溢着时代气息的生机与活力。宽阔的石砌平台,红砖镶嵌的教学楼,小巧玲珑的亭子,绿树修竹的园子,平滑的圆桌石凳,整洁有序的餐厅,苍翠挺拔的铁树,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与美好。

    八十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孤陋寡闻的我仿佛置身于一座风景优美的公园中。

    提着一个小小的行李包,走进三楼的宿舍,这是一个四十人的大宿舍。两大排上下床铺整齐排列,统一的红条纹被叠成棱角分明的方块状,置于床头。洁白的蚊帐,白天垂挂在被子后,晚上方能展开。洁白的脸盆卧在床底的栏杆上,红色编号一律朝外。靠墙一排课桌连成一片。桌面上,洁白的餐具一字儿排成一条笔直的白线,红色编号还是一律朝外。桌上除了餐具、牙杯,别无他物。我们的宿舍整齐划一,如军事化管理一般。三年来,天天如此,这般整齐划一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让人引以为傲。

    在这里,我们开始了崭新的学习旅程。我们来自农村,来自同一地区,我们从未讲过普通话。可是那铁一般的纪律规定:校园内,一律讲普通话!讲一句方言,罚款五毛。“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必须挂在嘴边,谁忘了,得互相提醒。这些如今习以为常的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出生于七十年代初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

    一开始,夹生的普通话里总夹杂着些许不和谐的方言;更糟糕的是,我们总是忘了,情急之下,脱口而出就是那与生俱来的方言。于是,罚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即使如此,大家也忘不了互相取笑一番:“哈哈,今天xxx被罚了!”那幸灾乐祸的样子甭提有多得意呢。

    土生土长的我们,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成长路上的新篇章。

    每天天刚蒙蒙亮,伴随着一声尖厉的哨声,一阵“乒乒乓乓”随之响起,“哗哗”的流水声为之伴奏,一场刷牙洗脸“比赛”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十五分钟后,操场上人头攒动,跑步开始。十六、七岁的我们卖力地挥洒汗水,挥洒青春,挥洒活力。

    吃过午饭,是宿舍里最活跃的时候。串门的串门,聊天的聊天,打牌的打牌,笑语连连,欢声阵阵,我们尽情地释放着热情,释放着压力。

    大约四十分钟后,一声响亮的哨声传来,欢声笑语戛然而止。我们迅速归位,床就是我们的家。午休时间开始,校园里万籁俱寂,似乎谁也不曾来过,只留下窗外树影婆娑。

    下午放学后,孜孜不倦的我们各自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阅览室里,座无虚席;琴房里,余音袅袅;书法室里,笔酣墨饱;操场上、平台上,篮球、排球、羽毛球,球儿竞相飞舞跳跃……整个校园一片精彩纷呈。这时,云儿悠悠,风儿轻轻,鸟儿静静,谁也不忍心打扰这份美好的惬意。

    晚饭后,我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结伴而出。在这座偏僻的小村庄里,每条巷道,我们不知疲倦;每个角落,我们如数家珍;一草一木,我们意犹未尽。聊天时,一谈起那些散步时偶得的见闻,我们的一言一语,无不充满了津津乐道与神采飞扬。

    傍晚六点左右,万家灯火,教室里是我们努力的身影。或做作业,或画画,或看书,或练粉笔字,或苦练普通话⋯⋯大家各忙各的,自得其乐。

    这所年轻的校园,属于青春年少的我们,也属于那群挥洒着青春的老师们。学校里,除了三位正副校长和一位生管老师,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外,其他的都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想当年,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比我们大四、五岁的大孩子罢了。

    年轻的我们,年轻的老师,一场年轻的思维碰撞时常上演。我们争得脸红脖子粗,老师们气得吹胡子瞪眼,谁也不服谁。

    印象最深的是,教语基的那位女老师,我们几乎每一节课都要跟她来一场“辩论赛”,最后也不知谁是谁非,只好不了得之。

    直到走上工作岗位,有了切身的经验,我们才赫然明白,很多语文的知识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有的甚至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百家争鸣”式的思维,又怎能是“一语堂”能解决的呢?

    青春的思维是存在着分歧的,但也是一个和谐美妙的统一体。在这里,一份份稚嫩的青春情感正悄然走向成熟。一对对师生恋、学生恋悄悄萌芽,好几个班的班主任找了自己的学生,最终都瓜成蒂落,成了大家乐见其成的伴侣。

    最可笑的是,懵懂无知的我们大多是“不知情是何物”的单纯主义者。才刚踏进校园,有位同学每天都收到了一封信,风雨无阻的。她总是笑着解释,这是都是以前的同学给寄的信。我们一面信以为真,一面羡慕她的好友真多。

    直到有一回,她去参加一场为期七天的舞蹈培训,真相才浮出水面。即使她人不在校园,一天一封信还是如约而至。望着她课桌上那一封封信,我们才猛然察觉,这些信都是同样的笔迹,同样的地址。而且经过众人的鉴别,那龙飞凤舞的字体,准是个男生。现在一想起这事,我们不禁哑然失笑,感慨那时情感的迟钝。不过值得恭喜的是,这份情感虽然始于朦胧的年少,最终收获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

    最有趣的是,那位“女高音歌唱家”,每天一吃完饭,便亮开了嘹亮的歌喉,旁若无人地来一场免费的演唱会。只要她的金嗓子一打开,有人便调侃道:“歌唱家来了!”她成了我们茶余饭后l逗趣的谈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一个有趣的小插曲。不过,她依然我行我素,天天不间断。

    这位“歌唱家”,是我们这一届校友中最早结婚的。还没毕业,已订婚了。听说是她爸的战友介绍的,是位电力公司的公职人员。毕业后,名正言顺地率先走进婚姻的殿堂。

    这些历历在目的往事,是青春成长的脚步,是青春真实的模样,是青春亮丽的色彩。

    这座充满青春的校园,是家乡人民期冀的结晶。八十年代初,家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不稳定,半年走了个老师又换了个老师,那是家常便饭的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外侨胞们集资捐建了这所应时而生的校园,为家乡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了一批又一批的教育人才,适时地发挥了青春的光和热。

    十年后,即九十年代末,家乡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教育发展一片欣欣向荣,许多外地老师慕名应聘而来。这座校园终于完成了它最后使命,改为职业学院。

    我们那些年轻的老师们也奔赴到各行各业中去,有法院,有组织部,有交通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文选老师,目前是当地的宣传部部长,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那位扎着小辫的书法老师,是位特立独行的帅哥,如今成了有名气的书法家,住着北京的大别墅。

    两年前的同学聚会,我们重回校园,重温青春旧梦。三十几年来,这所青春的校园,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已是今非昔比。目睹这种物是人非的陌生感,大家不禁感慨万分。

    我们的第一春是飞扬的旋律,是绚丽的舞姿,是丰收的喜悦;愿我们的第二春如画,用多彩的阅历绘制美丽的夕阳红;愿第二春如歌,用不竭的精力重拨生命之弦;愿第二春如诗,用丰富的内心书写生命之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校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bs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