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自南方城市广州的媒体调查显示,60%的受访中小学生有参加校外培训,其中九成学生表示培训项目遵循父母的意见,仅一成学生会自主决定培训项目,另外,13%的受访学生家长认为“没有必要给孩子增加校外培训”。校内的课业压力还不够,校外还要成为孩子们的另一个牢笼,这种暗中较量的行为如今在校内外蔚然成风。大多数孩子都被父母的意志、同龄人的竞争以及社会的风气推着走,小小年纪便被一再提醒“努力就能得到好吃好玩的,不努力就会变成穷人”,他们身上可背着一个家族未来的伟大使命。
![](https://img.haomeiwen.com/i4068210/1ec6d342717aa944.png)
我们的家长有必要深刻反思一下,为孩子报读培训班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培训活动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有否取得理想的效果?
奥数、英语、乐器、舞蹈,乃至快速记忆、语言表达、科学发明……商家的营销策划可谓无孔不入,贪婪的家长们则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十八般武艺皆全。然而事实是,不少孩子被指导着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表演英文诗篇的朗诵,但可能连《三字经》都不曾认真背诵过,矮小的孩子被安排去练羽毛球,体弱的孩子去练武术,感性的孩子要加强理科补习,理科强的孩子则被引导着接受艺术课程,大抵如是。这些家长,自己曾经或许并不优秀,至少在同龄人中不算拔尖,于是乎在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他们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重头再来的机会,他们要把握机会挽回一把,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优秀,在人前显摆的时候让他们足以摆出骄傲的架势。又或者,这些家长曾经在求学或就职的路上经历过失意,他们当然希望收复失地,希望孩子不要重走他们的旧路,他们近乎苛刻地要求下一代比自己强,因此,无时无刻不强加之以“经验之谈”,煞费心思令孩子沿着他们设定的路线走。
时光荏苒,命运的巨轮仿佛又回到了原点,旧时的战场从大人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时候,如果自己孩子没有别人家的优秀,这似乎增加了大人对过去的沉重记忆。在一群老同学聚会时,大家都在高谈阔论着孩子参加了什么大型比赛、获得了什么高贵荣誉,唯独自己插不上话,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这该有多糟糕!于是,家长之间开始仿效、比拼,争先恐后、你追我赶,誓不能让孩子输了这些培训。扪心自问,假如身边的家长都没有为孩子报读培训班,假如你的孩子已经表现出比别人优异的特质,你还会给他报培训吗?有多少家长,将这种培训视为自己能力的延伸,视为对孩子教育的成功!从这个角度看,父母之间的攀比造成了孩子之间的攀比,父母用他们敏感的神经生硬地为孩子划定了一个隐形竞争场,以他们成人的眼光和视角来作为测量孩子天赋的准尺。在向孩子身上添加这些希望的砝码的时候,家长是否有认真思考过孩子的个人兴趣、能力及特长?因为不思,所以不懂,因为不懂,所以不择,因为不择,所以适得其反。调查中,仅占一成的学生会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这个数据不让人对这些培训班的成效充满了隐忧。
可怜的孩子,是他们父母生命的延续,但也成了他们的替身、复制、补充抑或是工具吗?作出这些额外的培训要求,其实父母的成本是很低的,充其量他们主要付出金钱,然后便把结果的压力全包打包给了孩子。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却要搭上童年、青春的愉快体验,这个阶段永不复返。可悲的父母,他们以为用金钱就能垒起骄傲,哪怕孩子最终没能成才,至少证明他们是具备经济能力的,责任不在于他们。不妨用同理心思考一下,敢问这些家长,当你们还小的时候,你们的父母也不缺乏对你们的循循善诱和耐心规劝吧?何故当时你们没有听取实行?当时你们一定是强烈要求个性自由、身体解放吧?如今却为何执意不断?让自己任性地体验了愉快的童年青春,却要来剥夺孩子的愉快童年青春?太不公平了吧!几千几百年来,人类繁衍生息告诉我们这样一条规律:尊重天性,就是对生命的最高赞美。尊重天性,并不代表完全放浪形骸,不代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是在合法合理范围内,让孩子充分体验本能的纯粹与美好,并运用这种美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生命意义。
可能你要质问了,如果不对孩子严加管教,他们凭什么能创造“更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历史上哪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他的发明不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考验?奥运会上的获奖者哪一个不是经历了严苛艰苦的训练?只能说这些确实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极少数人也。可是不要忘了,地球上大部分生物都是普通品种,唯其平凡才更可持久安定。假如人人都去争当“天之骄子”,那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是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不能说明独立个体的优秀,这个自然不在讨论范畴。我们应看到的是,家长为了把孩子培养得“比别人优秀”,不惜扭曲孩子自然成长的天性,限制他们的自由意志,甚至做出迎合市场化的功利潮流的价值选择。要看到,这拨“极少数人”为了夺取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代价。这就好比移植于庭院里的雅致的观赏树,别看它腰身婀娜多姿、肢体风情种种,但有谁能够体味它经历了怎样的血与肉的撕磨,截肢改直、藤铁缚身,然后才对得起这份荣宠?
问题是,虚荣、浮夸和攀比的欲望常常勾着我们的鼻子不放,反而使得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塑造孩子优秀品格缺乏意识。一些父母乐于为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精心准备派对,对活动满怀兴奋,且任劳任怨、乐此不疲;却不愿意为家庭成员组织一次温馨的聚餐,面对家人,常常表现出厌倦疲乏,用一顿简单的家常便饭敷衍了事。理由很简单,派对是做给别人看的,组织得好脸上倍儿有光;至于再熟悉不过的家人,则无须再装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往往是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被我们抬到了高出亲人福祉与感受的地位,我们可以为了博得别人的好感而极力讨好,即使勉为其难,却将最坏的情绪轻易地在亲人面前暴露无遗。不禁想起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家里冰箱上的便条贴与日俱增,上面写着一对夫妻一条接一条的留言,他们要么参加公司会议、要么加班工作、要么陪客户吃饭、要么上美容院……奶孙俩人因此常常寂寞地被留在家中,最后孙女用一张大大的画纸作了奶奶的画像,并把它严严地覆盖在父母留下的便条贴上。广告到此而止,孙女是用画像来提醒父母不要忽略了对奶奶的关爱。家庭教育应该是每个孩子成长的第一摇篮,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真实的关爱行动,胜过任何的教本脚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一定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
人生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修行的目的地是什么,如何才算达到了修行的效果?没有标准答案。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和奥运冠军,要成为“极少数”的这一拨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天赋,二是努力,三是时遇,缺一不可。即使经过了精心培育的树种,最终安于庭院一角的也只在少数,多少忍受了疼痛磨难却未经阳光沐浴便早早夭折或惨遭淘汰。改革开放40年了,不可否认我们国家真切地享受到了人口与人力的巨大红利,今天我们的综合国力在全球中的份量,与过去国内繁荣稳定的政经环境、人民艰苦卓越的奋斗都密不可分,然而时代变了、环境和条件也变了,继续沿用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创造利益,值得我们审慎,我们是否应该以更现代、先进的教育方式来面对我们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