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来做一个互动体验:
从衣柜中找到一件合身的白衬衫。
好,现在关上衣柜,请大家说一下衣柜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衣服?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刚刚你找到的那件白衬衫!
我们的认知只能存在于一种“定向”当中,刚刚你体验到的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使得个体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作出选择,而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的刺激抑制。我们的认知过程的每一步都在做着“定向”。
一丶我们内在世界的建构:认知过程存在“定向”、“取向”差异

所有个体认知只能存在于一种“定向”当中。个体对外界的认识是一个加工过程,每一层加工都在扭曲现实。我们的认知过程存在着“定向”,认知过程的“取向”差异,内在世界的建构差异,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是千差万别。
二、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是不可剥夺、整合一体的
一方面,外在世界的对象是内在世界建构的来源。

我们来看一下“首例感觉剥夺实验一麦克吉尔实验”。心理学家贝克斯顿(W.H.Bexton、赫伦(W Heron)和斯科特(T.H.Seott)等, 在付给学生被试每天20 美元的报酬后, 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实验好象是非常愉快的。具体地说, 就是在没有图形视觉(被试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 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 和听觉( 实验在一个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 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开始阶段, 许多被试者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虑其学期论文。然而, 两三天后, 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单调乏味的环境。实验的结果显示: 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 思维受到干扰, 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另外, 生理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 证明被试者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 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 白日做梦) 现象。
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一个人离开了外在世界对象(包括人、事、物或现象真实信号)的刺激,即内外世界的剥离,人的内在世界是会全面崩溃的。
现实中很多内在的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出现波动或向心理疾病趋向时,一定会产生减少社会活动的交付,甚至回避行为,更多的在主观世界臆想。一个人出现封闭内心、回避行为,必然会带来内心世界的崩溃。这些人的共性是想得多、不经体验,直接在头脑中完成加工和计算。
另一方面,当下时空环境对个体内在世界存在着冲击与挑战。
在一个环境里是优秀的,放到另一个环境就是异类。在一种环境里适应了,到了另一个环境也会出现不适应,因为长久的适应,就是一种僵化,环境一变,就会面临崩溃。这个我觉得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职场,你会看到有些在某个岗位上做了很多年、非常出众的人,当转换了岗位,重新归零之后,去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或岗位,就是出现很多不适应、焦虑、彷徨、无措等,这时候他的内心世界是崩溃的。新的环境,会出现个体与环境的不适应,是因为内外在世界变化速度不一致,个体原有的内在世界构建来源相对变化比较慢,而外在环境变化则是巨大的,所以就出现了大面积的不适应。我们不适应的一个痛苦来源于固有认知和评判。为了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环境,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流动性与弹性的主观世界来更好适应新的环境,追求我们美好的生活(灵活的求存)。
每个个体都在主动创造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而并非是由客观世界决定着现实的问题。个人在描述事情时,往往是他经过自己的主观世界对现实加工的结果,所以要求建构师工作的起点就是从来访者自身主观世界着手去加以重新建构,还原最初,找到所有问题背后的那个真正的答案。
三、个人成长建构师的新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人性观
内外在世界是动态且整合一体的的世界观;心灵的丰满在于丰富多元的体验,体验是最高的权威的人生观;非评判与积极关注能激发人的建设性潜能的人性观,这是个人成长建构师的新三观。
“心灵的丰满在于丰富多元的体验,体验是最高的权威”,没有行动的梦想都叫妄想,去行动吧,去沉下心去体验!

“非评判与积极关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如何非评判与积极关注真的是不容易,每个人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知过程中选择“取向”差异性,决定我们看到外在世界不同。
尤其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接受的应试教育,习惯性用对与错、好与坏看待问题和观点。对于超出普遍认可的非主流的人和事做出好与坏评判。生活中,与别人交谈时,我们习惯性对别人观点做出评判,然后给出自己观点和你应该怎么怎么做?很难只做到积极关注和倾听,而很多时候对方只是需要你静静倾听即可。尤其是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们作出的评价还习惯往人格品质方面套。想起上周二下班回来路上,在等红绿灯路口时,前面一辆红色的轿车后座上人突然开车窗随手把手上纸巾就往地上一扔。我同车的一位女同事马上就来了一句,“这个人素质真的不行,太差劲了,人品是不是有问题。”回想起来,如果是我们熟悉的人,我们顶多说一句,不要随便乱扔垃圾;而对于不熟悉的人,就轻易给出评价:差劲、人品有问题。
要真正做到非评判与积极关注,特别是非评判,真的是一场不容易的革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