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鹃
《西虹市首富》公开首映,也标志着这部电影“作品”,超出了作者意图、摆脱了票房束缚,而成为了一个可以被读者、观众自由探讨、分析和加工的“文本”。我觉得,在《西虹市首富》这部商业电影(文本)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且不是生硬表达的伦理意蕴。
01、金钱是好东西,但无法修饰“卑污”
这部电影的主线,始终围绕着“金钱、首富、继承”等主题展开。一开场就用各种情节的冲突和剪贴,把金钱打造成了一个仿佛自身就具有“迷人魔力”的“好东西”。
金钱,能让紧皱着的眉头豁然开朗,能让原本站立着的双腿瞬间瘫软,甚至能让“桀骜不驯” 高贵姿态,变成“低三下四”的婢膝奴颜。金钱,似乎拥有了“改造一切”“指使一切”能力。面对巨额的财富,谁都会大呼一声:“有钱真好!”
但事实上,电影也没有为金钱“一路绿灯”,吹捧到底。始终在用女主角的“天真、稚气”、柳建南“虚伪、世故”,以及各种激人泪点的笑料,来反讽熠熠生辉的金钱。
电影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猛烈的笑料背后,总会设计和安排一些令人作呕、令人不齿的东西,提醒着观众、读者,在人世间总有些难以被金钱修饰的“卑污”。因此,第一次响起《护花使者》这个配乐时的桥段,一群暴发户招摇过市、豪车各种得瑟,恰恰应了那句歌词“卑污的晚风、不应抚慰她”。
02、梦想往往浮夸,但不应该被“鄙薄”
梦想有别于理想。浮夸,是梦想的应有属性。所以在电影中,大家谈畅梦想的桥段,是用灯光绚丽、手舞足蹈的夸张手法来展现的。在一片斑斓光影中,仿佛陷入了狄俄尼索斯式的沉醉狂欢。其实,每当我们笑话别人的梦想时,是否有过扪心自问:谁得梦想又不是这样的呢?
在影院观影时,当“陆游器”这类奇思怪想出现的时候,引起了观众的一阵阵爆笑。但电影编导的巧妙和用心良苦就体现在这里:在电影的现实中,以近乎无厘头的方式,让这些光怪陆离的梦想,尽皆成为可以“变现”的现实。在看不起的“嘘声”和赚了钱的“赞叹”的张力之间,彰显了梦想应当被“肯定”“尊重”的价值导向。毕竟,如果梦想在梦里(电影里)都无法成真,那真得是太残酷了。
一个好的梦想,需要有被实现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就来自于梦想者的“坚持与执念”。所以,这部电影又很巧妙地杂糅进了《少林足球》的桥段,让一支丙级球队在顶级球队面前守住了“尊严”和“梦想”。
是的,尊严和梦想不能被随意践踏与鄙薄,再弱的球队也不能自甘堕落。人也是如此,人可以“从事他人看来卑微的职业(比如男子踢女足、做裸模)”“穷尽倒霉的破事”和“无奈地仰天长啸(笑)”等,但始终不能自甘下流、不应堕落败坏,要有“底线”“追求”。这不经让人想起《少林足球》中著名台词: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区别?
03、人性常被低估,但始终能够“期待”
“300亿的财富,足以让人忘记一切”,对的,甚至能让“人”,忘记自己 “是个人”。我认为,这部商业电影的良心之处,重点在于,它在一顿“劈头盖脸、遮天蔽日”的穷奢极侈的描绘中,坚守住了人性的“底线”。始终用财务秘书对爱情、事业的纯粹追求,敲打物欲横流、虚伪矫作的灵魂;也始终用这个“继承游戏本身的价值导向”,来衡量继承者是“人”还是“畜生”。
金先生说:“看来我高估了他,高估了人性。”其实,电影是想提醒人们:“世间的人们,恰恰低估了人,低估了人性。”就学理而言,人性不是千篇一律的、先天的、固有的。每个人的“人性”,都是由他自己的“社会生活”和“自我反思”综合决定的。金钱,虽然遮蔽了坏人、伪君子的心和眼,但无法掩盖某些人性所闪现的熠熠光辉。或许,比“万能的金钱”更刺痛灵魂、更能催人奋进的就是“人性”。
电影结尾讲到,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够配有巨额的金钱。这不经让我想到了哲学家康德提出的“福德一致”原则,以德配财、配位。当然,现实中不一定有“上帝”,所以康德提出的福徳一致原则,也不一定能够公正的实现。但毕竟这是一种美好的“善愿”,值得珍视。
电影的结局,以超现实的方式回到了现实。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局促,让我们幻想有更多的钱和能力,但到头来,人们却又都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无法自拔。这就是世俗的生活,也凡人的幸福,更是符合人文主义精神的悖论逻辑。
最后想说,我不是在剧透,就是想谈谈自己的认知与想法。
(欢迎关注、交流、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