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更大挑战风语阁人民广场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3-04-22 09:11 被阅读0次

秋色已老,摇落浮华。

时光总是悄无声息地流转,而生命却承受着年轮叠加的圈。季节的交叠掩埋了太多属于风尘的故事。一念,百感交集,回眸,却是山高水远。

有一种思念叫:“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这是一个秋天的傍晚,雨过天晴,秋高气爽,词人伫立在高楼之上,向远处眺望。

目之所及,远处江水清澈明净,正如谢眺诗所云,“澄江景净如练”。

向晚时分,夕阳辉映在江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更远处,则是暮色中山峰重峦叠翠,连绵不绝。

远远的,朦胧的能辨识藏在暮色山水之间的微微拱桥、幽僻的小径,隐隐约约的渔村中,有孤寂的炊烟袅袅升起。

暮色中,词人踽踽独立,犹如一幅剪影,在江南的秋景映衬下,愈发地清寂孤独。

深秋雨后的江楼,无语东流的江水,莽莽苍苍的远山,还有暮色中隐约可辨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这样一幅境界寥廓的黄昏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惆怅之感。

词人想起了当年在京城生活时的繁华热闹,不禁伤感悲切。

夕阳之中,词人静静地倚靠在栏杆上,默默地思索。他在观景中触怀,在思索中感怀,一种黯然情绪油然而生。

虽未饮酒,却已如醉酒一般陷溺其中,如痴如醉,难以自拔。

这种愁情别绪是如此浓重、深远,它不断涌上词人心头,挥之不去,变得无边无际,难以遏抑。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暮云将逝,秋光渐老,远水遥山,断桥孤烟,触目所见,皆是衰残、行将消逝之景,怎能不让人伤悲感怀。

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人,山水阻隔,不知近况如何。正所谓“所见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人生迟暮,异乡漂泊,思念故人,寂寞孤苦,各种复杂之情融为一体,无法消除。

面对这种忧愁,他唯有“竟日空凝睇”,聊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作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他是北宋第一个对词进行全面革新的人,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都受到柳永词的影响。

然,柳永一生仕途落魄,功名难期,沉沦下僚,潦倒终生。

柳家是一个奉行儒学的仕宦世家,他的祖辈都曾出仕,父亲、叔父都曾在朝廷做官,他的哥哥、侄子也都中过进士做过官。

出身这样一个家庭,又身为“柳氏三绝”之一,可想而知,柳永不可能真的蔑视和弃绝科考。

事实上,早年柳永对博取功名充满信心,向往着“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时,等著回来贺喜”。

不幸的是,他的科举入仕之途极不顺利,虽然我们不确知他参加过多少次科考,但大致可以断定,在最终考取进士之前,他从未停止过应考之事。

还记得那首我们熟知的《鹤冲天》吗?在一次科举考试失败后,他愤激地宣称,“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并表示要在“烟花巷陌”、“偎红倚翠”中求得快意。

据史料记载,这首词也传到了宋仁宗耳中,这位“留意儒雅”、“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皇帝不悦地说:“此人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好填词去。”

从此,柳永的科考之路由此更蒙上了一层阴影,屡遭黜落。

无奈,他从此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1002年,柳永19岁,他从家乡出发,打算进京赶考。

途径杭州,他被那里的湖光山色打动,开始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

接下来是苏州,他留恋这里的江南风光,他沉醉于跟歌妓乐工的交往生活,这一迷醉就是6年,直到1008年才赶至汴京赴考。

1008年,柳永到汴京,从1009年开始参加礼部考试,经过16年的时光,直到1024年他第四次落榜,失意加上愤怒,他愤而离开汴京,重回江南。

这一去,他是失意至极的,他从心理上放逐了自己,他的足迹遍布江、浙、楚、淮,说好听了是“奉旨填词”,实质上是失意文人的浪荡江湖、落魄士子的人生羁旅。

柳永在汴京应考那段时期,人生并不空白,他结识了许多的民间歌妓。

现如今,他孤身一人在江浙一带漫游,离开了往日熟悉的“朋友圈”,离开了熟识的“故人”。

江南浪漫旖旎的水乡风光,并没有治愈他那颗漂泊的心灵,反而令他想起了远在京都的故人,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融情于景的词作。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宋代:柳永

赏析

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写伫立江楼所望之秋景;下片抒发对京都故人的怀念之情。

全词结构完整,处处映衬照应,语言雅而不俗,笔调挥洒自如。

这首词虽非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结构工巧。上片写秋景,凄美动人;下片思旧情,哀婉感人。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词上片的意思是,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登上江边楼台伫立远望。

映入眼帘的是,远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山峦叠翠连绵起伏。

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西湖断桥、幽深路径、隐隐渔村以及傍晚时分远处独起的炊烟。

雨晴气爽: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爽,清爽的意思。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澄明:清澈明净。

生光:发出光辉。

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

遥认:从远处辨认。

断桥:桥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孤山旁,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此处不一定特指西湖的断桥。

幽径:僻静的小路。

隐隐:指隐约;不分明。

向晚:临近晚上。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上片,词开篇“雨晴气爽”两句总写登楼远眺。先以“雨晴气爽”烘托环境气氛,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同时暗指时值秋季。

再以“江楼”点出登临地点,“伫立”而“望”则使一个在江楼上长久的孤独默立、凝望远方的词人形象兀现在读者眼前,这也直接引出了下文的景色描写。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是写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

脚下,远去的江水清澈明净,波光闪动;隔江而望,暮色中重峦叠嶂,苍苍莽莽。

这里从大处落笔,一句写江,一句写山。写江水突出了秋水清澈,澄静如练的特点;写“暮山”则突出了层峦叠翠、高耸入云的特点。

这两句对仗工整,字句的锤炼也颇见功力:“远”字把江水逶迤远去的景象点染了出来,使画面一下就开阔起来;“暮”字为景物涂上了苍茫的背景,使整幅画面意境全出。

接下来,词人的视线落在了水际山峦之中。“遥认断桥幽径”三句,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

远远地辨认出断桥、幽僻的小路,还隐隐约约地辨认出有个小渔村,在这黄昏时分,一缕炊烟正在村里袅袅升起。

“遥认”两字用得相当确切,拉开了人与景的距离。景物显得远而小,有些模糊,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

“断桥”“幽径”“渔村”“孤烟”,这些衰残的意象,渲染出荒凉寂寥、凄清冷落的气氛,它们在临近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词下片的意思是,夕阳里,我含情静倚楼阑,陷入沉思,不禁动了伤别情绪,未饮先醉了。

离别的忧愁无边无际。黄昏的彩云已经飘过了,秋日的风光景色已经迟暮,故人远隔千里,我无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语。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朱阑:同“朱栏”,朱红色的围栏。

黯然: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无际:犹无边;无涯。

老尽:衰竭。

竟日:犹终日,整天。

凝睇:凝视;注视;目不斜视。

下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

“残阳里”紧承“向晚孤烟起”,点出了时间的流逝,也给全词蒙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

至此,词人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数词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了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影响。

“脉脉朱阑静倚”一句呼应上片的“伫立江楼”,暗示了词人一直在江楼上默然凝伫。

“脉脉”二字突出了“静倚”“朱阑”、凝望沉思时的如痴如醉,难以解脱。

词中虽为言明词人何以长久地独倚“江楼”,但那种浓重的伤感之情已然深深感染了读者。

于是词作水到渠成般过渡到下面一句:“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心情抑郁,竟至没有喝酒却已进入醺醺而醉的状态,足见愁情的深沉、浓烈。

这其中,已暗暗透出了“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的浓重的伤别情绪,只是引而未发罢了。

随着这种低沉感伤情绪的继续加重,词人满腹的愁思也汹涌如潮起来,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这几句点出了悲秋怀人的主旨。词人置身深秋景色中,远山苍茫的迷蒙,断桥孤烟的冷落,暮云将尽的惨淡,秋光渐老的哀伤,使词人联想到了羁旅生涯的苦涩艰难,前程的渺茫无望。

这份生命的悲哀需要有人与他共同承担,而“故人”却远隔千里。

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竟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竟日空凝睇”一句中“竟日”与前文的“暮山”“向晚”“残阳”“暮云”相呼应,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词人陷入深深的愁怨难以自拔;

“凝睇”又与开头的“江楼”伫望,换头处的“朱阑静倚”以及全篇的景物描写紧密相扣,使全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着一“空”字,表现了词人明知无望,却仍然对“故人”一片痴情,颇能动人心魄。

这首《诉衷情近》在词体中属于中调,柳永在创作时依据体制的特点,在写景与抒情时,既未大肆铺叙,也不特别凝炼,词旨点到即止。

全词结构完整,处处映衬照应,语言雅而不俗,笔调挥洒自如。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 升沉不过一秋风

    壹 夕阳西沉,暮云飘浮,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窗外,月露微寒。西风轻舞,被吹起的梧桐树叶发出细微的声音,似是落叶在...

  • 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不再愁无际,不再黯然情绪不再未饮先如醉,对夕阳的光也不再脉脉朱阑静倚雨晴气爽的时候我们习惯伫立江楼把目光望远江水澄...

  • 我写的书评被“学习强国”转载

    原文标题《秋光老尽 故人千里——评全秋生散文集北漂者说》,首发全老师家乡的《浔阳晚报》上。 后来我在简书上发表过。...

  • 醉花间过林中黄昏

    醉花间 过林中黄昏 非年少,老多少。重观秋光照。 云暮尽西低,身在寒林杪。 尘烟无风悄。落叶临幽沼。 祠...

  • 第一次发表散文集书评

    我的第一篇散文集评论,“秋光老尽,故人千里——评全秋生散文集《北漂者说》”,发表在全老师家乡的晚报上。 从投稿到发...

  • 稼翁对句:夕阳立尽秋光老(上联出自乔平老师每日一联)

    稼翁对句:夕阳立尽秋光老(上联出自乔平老师每日一联) 夕阳立尽秋光老; 宿雨来迟暮色深。

  •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出自宋代柳永《玉蝴蝶》,全词如下: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 五绝·秋暮

    风霜老岁华, 冰雪落黄花。 荏苒秋光暮, 悠然赏晚霞。

  • 暮云辞故人

    年后,又是背井离乡的奔赴下一个山海,而最挂念的,最疼爱自己的人便留在原地注视着我们离开故乡。 再一次乘上返程的火车...

  • 秋末夜思

    落叶萧萧秋木林,枝上缺月伴风吟。 暮云千里相思尽,何处心安望星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ks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