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失眠,打开了关闭了很久的朋友圈,指尖翻阅着深夜里属于年轻人们的各种情绪,竟发现喜欢深夜不睡且感慨的仍然是那些人,又一次感觉到在我们这个时代,太多人把自己的爱恨喜怒都付诸于朋友圈一类的虚拟的空间。以前深夜里诗意的哀愁是属于一个人的,而现在深夜里普遍的矫情是属一群人的。
写给90后|其实我们都过得挺无聊的那晚,我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突然发现,大家都过得挺无聊的。
大家,我身边的,或者和我同龄的远方的人。
我们习惯深夜不睡煽情,白天顶着黑眼圈化妆。
在各种小事中注入自己激动的情绪,来证明自己每天的日子是多么丰富而美丽。
准备发朋友圈+排版朋友圈+发朋友圈+回复朋友圈,真是一个无聊又让人沉溺的循环过程,现在的年轻人把自己的生活乐趣和价值取向分了很大一部分到社交网络里。
包括我。尽管我这学期已经很尽力让自己摆脱无聊的社交方式。
我真的在思考一个问题——90后或许真的是落后的一代。这种落后是指精神上的一种空虚。
对,我不反对逃课和不爱学习,我也经常。但真正逃课的优质青年往往有巨大的课外兴趣和人格魅力。
我看了很多虚无的灵魂,他们一无所有,浪费光阴。
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自己所在的集体开始失望的,大家普遍追求个性,普遍冷漠与分离,久而久之,传染给周围的每一个人。
大半夜的,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只是觉得所有人都在一种虚无的狂欢之中。
大家都挺无聊的,我也是。
几日过去,我再次翻到自己那晚写的话,居然还会心里一震,惊叹深夜的自己竟然如此清醒,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
当然,没有哪个年轻的生命愿意将自己的一腔热血与“无聊”相连,更没有年轻的生命愿意承认自己是“无聊”的,“无聊”仿佛是一个被大众集体保存的秘密,大家不约而同地为它穿上“皇帝的新装”,华丽又虚无,真实又扎心。
大多数和我一样的90后,都有足够的条件可以无忧无虑享受物质的满足和科技飞跃发展的成果,可以安逸地汲取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和全球文化多元化下的人类精神文化,可是,我们却依然迷失,依然空洞。
努力成为调侃,坚持成为笑柄,与众不同成为追求,“丧文化”成为常态.....世界好像丰富了,我们的内心却缺失了。
写给90后|其实我们都过得挺无聊的此时此刻,我想反思一下自己的青春、成长与生命——
【关于努力】
初三某个熬夜做数学题的夜晚,在复习资料的角落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你只有做了不想做的事情,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
当时正是自己中考冲刺的最后阶段,看到这句话突然热泪盈眶。那年夏天,十五岁的我们面临着第一次命运的转变,身边的同学都在每天重复的枯燥努力中长大了许多。那时我也第一次神奇的发现,默默的努力不仅会改变知识的储备量,而且会带来性格的成熟。
随着心智日益成熟,现在对于复习资料上的话,我有了更好的解释——我们的一生,时刻都面临着挑战自己,不论老少,只要生命还在,都需要成长。连接生死之间的,就是这一个又一个不断激发潜力的困难,虽然克服它过程像是炼狱,但结果也总是会让人脱胎换骨。
只是,上了大学以后,我好像再也没有哪一天像中学那样忙碌又充实地度过。初三的每晚是十分渴望睡眠的,可依然会带着很大的决心把该写的作业写完。大学呢,没有了晚自习,七点以后的时间都属于自己,可仍然常常抱着手机,刷着各种软件上的动态,一直到凌晨,就任由时光被毫无意义的事情吞噬,却没有任何愧疚与心疼。
我想,或许对于每个人来说,不论何时都是需要压力的,也都是需要目标的。
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我们才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写给90后|其实我们都过得挺无聊的【关于孤独】
大学开学时我因为慢热无法融入集体找过一次辅导员,辅导员听我诉完苦,笑着说:“傻孩子,人就是越长大越安静,越长大越孤独的。如果一个人越长大越没有安静下来的能力,那他也就缺失了很大一部分成长意义了。”
为了让我宽心,辅导员继续给我讲了她的故事——
上大学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次解脱,所以很多同学开始疯狂弥补中学时错过的享受和娱乐,女孩子们开始沉浸于电视剧中,男孩们们沉浸于游戏中。辅导员说她大一时很多次想约同寝室的女孩子们逛逛街,吃吃饭,却发现虽然大家都有大把的时间,但这些时间却重合不到一起。
这个可以理解,成年以后,很多人都开始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碌,于是每个人都变得孤单了。辅导员说自己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习惯这种疏远,然后开始投入于她的另一项爱好——读书。
大学四年里,她们寝室的同学都保持着礼貌但不亲密的关系,对于朋友的缺失辅导员也感到遗憾,但并不后悔,因为曾经努力争取过友谊,只是没有得到回应。反而在书中,她找到另一种陪伴。
我的辅导员不满三十岁,但是言谈举止之间,都让人感到优雅而舒适,这和她满腹诗书有很大关系。她说,其实她很感谢那段孤独的时光,是孤独让她充实与强大了起来。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年轻的生命与孤独为伴,只不过有些人抱怨孤独,而有些人却在享受孤独。
那天走出辅导员的办公室时我感到轻松了许多,然后在心中默默告诉自己——下一次,若你也邂逅了生命中的孤独岁月,千万不要慌张,一定要珍惜这段难得的和自己独处的时光,这是自身价值最好的增值期。
写给90后|其实我们都过得挺无聊的【关于坚持】
直到现在,我依然会怀念我的高三生活,每天六点钟被妈妈叫醒,带着满满的志气在走廊里背书,每天晚上教学楼熄灯之后,仍然会有同拿出来抽屉里的台灯继续在教室里学习。
那是迄今为止我的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但又是生命中最充实的一段光阴。不像大学,虽然有了充足的课余时间,却再也没有从早学到晚的动力。
大二的时候采访过一个即将毕业学姐,采访的原因是图书馆统计出来她是13届毕业生中借阅书籍最多的同学——四年500本书。
让我惊讶的是,学姐说她是上了大学以后才开始有看书的习惯。学姐大学读的第一本书是《小窗幽记》,这本书对她来书意义非常,她跟我到:“当时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变故,我整个人处于崩溃的边缘。感觉自己完全走不出来的时候,一个博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整整一个星期,我把这本书抄了一遍,就感觉自己心境开阔了许多,走出来了。也是那次以后,我一直坚持看书,其实我并没有制定什么读书计划,只是一本接一本,没有断过而已。”
这大概就是坚持读书的力量,更多时候,书籍会升华为一种感情力量。正如学姐所讲,每一本书都是你的朋友,在你痛苦孤单的时候,你感觉还有一本书籍可以依靠。
喜欢读书的人很多,想要读书的人也很多,但能够坚持不断去读书的人却很少。
小时候就听老师讲过:“成功就是把一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只希望今后,我可以对喜欢的事情,付诸最大的热情的同时也付诸最久的坚持。
写给90后|其实我们都过得挺无聊的【关于个性】
我觉得我们这个年代的许多年轻人对于“个性”有误解,个性并不是染什么颜色的指甲和头发,吃什么样的西餐喝什么样的洋酒,看什么样的电视剧玩什么样的游戏,一年有几个男朋友或女朋友。
之前看过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抽烟喝酒,纹身,逃课,泡吧,这些看起来很酷的事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你想,任何人都能做到。真正酷的事应该是那些不容易做到的——比如挣钱,读书,作息规律,坚持锻炼,这种常人看来很无趣的事。”
这句话说出了很多青年的常态,的确,个性源于精神的魅力,而不是外在的华丽。个性应该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最本质的要素,它一部分来源你的性格,另一部分来源一个人的阅历。
去年夏天去甘南藏族自治区时遇见过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在繁华都市上大学,但毕业后毅然决然地去青海支教,只因为自己也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大学生,他想要去帮助那些渴望教育的孩子们。
那晚在青旅和他聊到深夜,在他闪亮的眼睛中似乎看到了那些孩子们的未来。
他算是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人,在青春年华中不求名不求利只为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奉献自己。
也许,在我们普遍的观念里,认为个性是一种“输出”,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一个不同的自己,却忘记了个性更多应该是一种“输入”,我们应当先了解自己,再去展示给他人。
写给90后|其实我们都过得挺无聊的写到这里,我环顾了一下周围的一切,干净整洁的寝室,有自己独立的小桌,上面摆放着自己挑选的手机电脑和各种各样的化妆品,两百米远的图书馆有着上万的藏书和安静舒适的环境,自己可以随时去学习。
我猛地发现,自己过的正是三年前幻想中的生活。只是三年前梦里的自己应该是充满朝气的,而不是像如今这样沉浸在娱乐与无聊里。
就开始改变吧,此时此刻,和无聊说再见,让青春与生命都充实一些。
晚安。
网友评论
很多大学生放纵是为了弥补曾经失去的
可是一旦沦陷 就再无法自拔
失去了时间到了毕业才后悔
想一想同龄人中最优秀的那一批人
就会感到自惭形秽
再想想历史伟人们在我们这个年纪是做的事
实在无地自容
所以只能拼命去追赶
来挽回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