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常听别人说,自己的微博莫名其妙关注别人,微博CEO @来去之间 对此是这么解释的,我理解后翻译如下:
在历次拖库中,被拖库帐号的邮箱与微博注册用户重合,数量有大几千万。如果这批微博用户没改过密码,那么帐号已经被盗了,用于“偶尔关注几个人”“偶尔发几条广告贴”。
被盗的意思,是对方用你的帐号来做一点鸡贼的事情,但并不占用。
如果该用户长期不登录,整个帐号都会被占用。包括死者的号。
遇到这种情况,先改密码,改个从来没用过的密码。被拖库的次数太多,只要是用过的密码都有可能被撞出来。
但盗号仅仅是“莫名其妙关注别人”的解释之一。在我的微博评论里,同行还提出了多种解释,总结如下:
比如说,微博几个月前上了个特别鸡贼的,头条文章“关注后继续阅读”的功能,你以为点击查看全文,其实无声无息就关注了文章作者。
比如说,在微博领红包会自动关注PO主(一以贯之的鸡贼)。
比如说,微博运营策略有可能针对关注数较少的用户,在登录时推荐一批大V,一不留神点“下一步”就批量关注上了。
比如说,你用微博账户登录第三方产品后,授权可能被滥用,自动关注账户(技术遗留问题),自动发帖等等。
比如说,使用公共WiFi,有可能被别人拿到cookie,偷偷帮你关注一下。
莫名其妙关注别人,可能的途径很多,可能是盗号,可能是产品运营的茅招,可能是代码漏洞被利用,可能是你被黑了。还有不少人坚持认为,就是新浪偷我的号。就算不是官方偷我的号,也是员工私底下偷我的号。这个可能性是否存在呢?当然存在。但是在“莫名关注”有多种可能时,不少人坚持认为官方及员工盗号是“主要途径”,分析其他可能性就是“洗地”。
我猜,这样的人也容易相信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幕后操控全世界,思路上一脉相承,用一个简单的答案(往往和阴谋相关)来概括复杂的原因,所有糟糕的结果都起源于糟糕的道德。然而我厌恶阴谋论,将一切归咎于“有阴毛”是智力上的懒惰,将多样化的途径归纳为一种:“道德败坏”,以无招破有招,用动机揣测替代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正是做产品的乐趣所在。
2、
很早之前,微博阅读数的统计是极不精准的,员工私底下跟我说,×3×4都有可能。
又有员工私底下跟我说,最近一年修正了排重算法,统计比以前精准许多。
我最近发了一篇招聘贴,特意留心看微博阅读数和头条文章阅读数的比例。因为对头条文章的统计应该是精准的,一次点击算一次阅读,再用它来反推阅读数的水分有多大。
这个比例,最高时达到了42%。也就是微博阅读数的42%点击了头条文章。由于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点开看我的招聘贴,我脑补了一下,猜测阅读数的大约60%是真实阅读者。
有人说:“不对,我的微博只有很少人关注,无人转发,但阅读数也能到几千。”
这个原因很可能是爬虫——每天都有成千的爬虫在抓取微博数据。
又有人说:“不对,我个人就点击了好几次那篇文章,你要计算单人多次点击的情况,真实的阅读数远低于阅读人数。”
然而统计数据是这样的,最近7天,我的微博主页平均每天只有2500人访问。就算他们每人点击2次头条文章(这不太可能),也才多带来每天2500个点击,相对于7天60万的文章阅读数,并不足以改变我的推论。
讲这些废话,是想说幸存者偏差。一个经常访问我的微博主页,多次点击那篇招聘贴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有很多同伴——但数据表明微博主页的每日访问者仅占关注者的千分之2.5。当然,外人看不到这个数据,谁都有可能陷入幸存者偏差,遭遇反例时需要及时修正观点,而不是坚持认为自己有代表性,反例都是个案,这种反省态度是做产品的基本素质。
3、
以上两点,是典型的产品经理逻辑,热衷于案例分析而不是笃信“一句话总结”,发现反例时积极修正幸存者偏差。所以产品经理做得不错的人,做人也不会太差: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