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要完成稍大一點的事是困難的,常常會有意無意的暗示自己那不可能,以避免失敗。比如我想學神聖舞蹈,聽說很難很虐,我肢體不協調,肯定做不來,還是算了吧!想學鋼琴,沒有音樂細胞。想練書法沒時間,想學唱歌沒老師,想⋯沒⋯。想要成就的有一百樣,而無法達成的原因有數百種,還沒開始就宣判自己做不到,所以就沒有任何行動,事實果然證明自己做不到。
頭腦(理智中心)總是喜歡左思右想前後考量,找出最佳的方案,用最少的資源投入,獲得最大的報酬,這原本是個好事,對於「我」要完成「某事」是很有幫助的,但他太愛想了,想了三五個分案和可能的成果還不夠,還會繼續想如果達成之後會如何如何,然後沈醉在其中,而忘記了行動,最後一事無成,甚至還有反效果。伊索寓言裡「賣牛奶的女孩」,完全是我們理智中心(頭腦)過度運作的結果。
一個農家擠奶姑娘頭頂著一桶牛奶,前往集市。 走了一會兒,她開始算計起賣完牛奶後要買的東西:「我要買一身新衣服,好去參加舞會,年輕的小夥子都會邀請我跳舞。」想到這裏,她真地跳起舞搖起了頭來,牛奶桶隨之傾倒在地,牛奶都流了出去。 女孩很傷心,兩手空空地回到家裏,母親對她說:「我的孩子,不要過早地打如意算盤。」
我「在」的話,就會限制頭腦想太多,把他拉回現實,去想如何把牛奶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價錢賣掉就行,其他的想法都是多餘的。省下能量給身體(運動中心)去行動,實際的在市場裡大聲叫賣,去討價還價,賣出牛奶取回貨款,這是兩個中心的有效運作。
在教學上我除了協助學員看到自己內心的各種糾結並透過不同的方式穿越,如「神聖舞蹈」中手腳頭等動作組合的完成,但這只是個開始。更重要的是去掉各中心不洽當的運作,無謂耗能的慣性,注意力只放在與當下相關的事物上,並用最少的能量工作,這就需要更多的努力與鍛鍊,除了在課堂上下狀況不斷的「餵招」之外,「記得喝水」更是每天鍛練我「在」的好方法。我「不在」各中心各自為政,相互傾軋難有成果,我「在」一切步入正軌,調理有序立見成效。檢視心靈成長的成果,看看自己「在」或「不在」?能維持多久的「在」?「不在」了要多久才回得來?發現自己經常「不在」沒關係,這才是自己的實相,記得回來就好,「記得回來就是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