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网站转载了一篇覃家琦的《中航油陈久霖事件始末》,全文(省略了部分内容)如下:
中航油陈久霖事件始末
覃家琦
一、中航油背景(略)
二、陈久霖其人(略)
三、几个关键细节的推断(有省略)
(四)陈做这些的动机何在?
关于陈所作所为的动机,有的称是陈利令智昏;有的称陈想在新加坡通过成功证明自己,铺平回国从政之路,这使得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有的称是个人的固执、领导的期许、曾经的光环、未来的愿景等。
我的推测是:陈的动机可能是好的,是为了实现中航油公司的第三次战略转型。作为带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一路披荆斩棘将公司带大的经理人,我想陈久霖对公司是有感情的,对公司的所做所作为虽有追求个人名利之嫌但也是有良好动机的,毕竟这个公司不像民营企业那样为他所私有。
但是,陈在错误的时间(当年公司并购频繁,需要公司的稳定和大量现金流)、错误的地点(不应在场外进行期权交易)进行了错误的交易(不应卖出看涨期权)。
四、原油市场走势与陈的判断
2003年3月20日,以期货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
2003年4月15日美军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美伊战争爆发前夕。那时几乎所有分析家都预测,战火一旦在伊拉克点燃,国际石油价格肯定暴涨,甚至会出现油价的“井喷行情”。陈久霖当时也是这样认为。可是美伊战争才打了三天,世界石油价格不但不涨,反而跌落到三个月来的最低点。
在2003年初至5月份,陈对国际油价的判断是上涨。
但在2003年5月,国际原油价格每桶涨到40美元,航油每桶45美元。虽然多数人继续看涨,但陈久霖认为价格冲到一定高度之后会跌下来,航油到达45美元时会形成阻力点。
为什么陈会做出上述判断?可能的原因如下:(一)陈久霖自称他的分析不是凭空得来,而是参照了过去21年来的平均价格。(二)国际局势上,当时美伊战争已结束,油价上涨将得到控制。即使第二次海外战争时的油价也没超过每桶50美元。(三)据说陈读过《易经》,深信“物极必反”原理。
上述原因导致陈在后期油价不断攀升、公司亏损不断增加时仍然坚信国际原油价格将会下跌,因此不仅没有斩仓反而不断展期以期待胜利的一天。
五、期初操作策略及效果
在2003年初,由于预期油价上涨,因此陈的操作策略如下。
(一)买入期货
媒体报导并没有提到这点。这是我推测的。原因是陈预期油价上涨,那么期货的套期保值只能是买入期货。
而且,在初期,由于对油价的判断正确,陈应该是获利的。
(二)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跌期权
按国家规定,中航油只能从事油品套保业务。但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而且为了逃避监管,中航油的期权交易选择在新加坡的纸货市场进行。
新加坡的纸货市场,是区别于交易所市场的场外市场。在纸货市场上,最终不需要进行现货交割,而是进行现金交割,主要是在纸面上的交易,因此得名。
中航油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航空煤油贸易商,几乎垄断了中国航空煤油市场。由于中航油是在新加坡注册,而且又背靠中航油集团,在航空煤油的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借此,中航油在新加坡纸货市场上成为了航空煤油期权产品交易的做市商。
所谓期权产品的做市商,就是在市场上自由报价,向投资者卖出看涨或看跌期权,以获得期权费。
从合同上来看,期权卖出者背负着无限的风险。正因为如此,只有信誉最好、实力最强的机构才能成为期权市场的做市商,卖出期权。从全球范围内看,期权卖出者基本上都有盈利,投资者行权的情况非常少见。
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
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航油的风险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65%以上,其中主要就是卖出期权的收益。
六、后期操作策略及效果
2003年5月份左右,陈判断国际原油价格将下跌。
(一)卖出期货
根据套保的原理,期货的交易金额应该与中航油的实际购油金额相当,买卖方向相反。
但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期货投机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卖出原油期货,卖出价格为38美元
但是,国际原油价格由每桶40美元迅速蹿升到2004年10月26日的最高每桶56美元附近
根据期货交易合同,中航油需向交易所支付保证金,国际惯例是在5%左右,导致中航油现金被大量占用。
(二)卖出看涨期权
中航油从2003年3月28日开始从事投机期权交易,中航油第一桩投机期权交易是由中航油两名交易员之一的杰拉德于2003年3月28日执行。
2003年下半年:中国航油公司(新加坡)(以下简称“中航油”)开始交易石油期权(option),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到2003年第4季度期权交易出现亏损。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
更具体的,中航油卖出的是一种关于航空煤油的限价保顶期权,这是在纸货市场上交易的一种石油衍生品。这种期权的卖出方,将保证对买入方履行义务,在期权规定的价格上限,提供规定数量的航空煤油,当然,期权的最后了结,并不通过实物交割,而是通过资金结算。
但是,中航油没有正确制定航煤限价保顶期权的权力金,使得投资者购买了大量的这类期权。
2004年一季度,陈久霖所仰仗的两名交易员杰拉德.里格比和阿布达拉.卡玛在3个月内未经报告连续卖空石油期权200万桶,因油价持续走高,亏损580万美元。
根据中航油的《风险管理手册》,每名交易员亏损20万美元时,交易员要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亏损达37.5万美元时,向CEO汇报;亏损至50万美元时,则必须斩仓。但是交易员没有报,交易员所在的部门没有报,风险管理的也没有报,财务部也没有监管。
陈久霖认为这是“授权”过多的缘故。不过如果陈没有参与前期操作,真的是在此时知晓实情,只要他能够当机立断果断斩仓,那么不仅不会有现在的中航油事件,而且此项亏损的责任就确实要落到两位外籍交易员以及公司的风险控制人员身上。有人甚至推测交易员可能和对方合作欺骗陈久霖而偷偷建仓。
陈久霖在得知亏损的当天召开了两名交易员和七人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参加的紧急会议,讨论解决方案未能得出结果。次日,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钟燕玲(Cindy Chong)和交易员杰拉德.里格比本人前往陈久霖办公室,提出了令业内人士震惊的展期方案。
关于期权的展期,我从google上搜索不到详细的解释。而媒体提得更多的其实是期权的挪盘。通过比较,我觉得二者可能是一样的。但关于期权挪盘也找不到详细的解释。零碎的解释大概有如下几种:
1.期权展期其实是一买一卖的过程,你希望把卖出的2004年底到期的期权展期到2005年,相当于你要买入2004年到期的看涨期权,然后再卖出2005年的期权。
2.所谓挪盘,即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盘口,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3.挪盘是买回期权合同关闭亏损的近期合同,随后通过出售更长期、行使价格更高、交易量更大的期权所得的权利金支付上述关仓的成本。
我推测,挪盘(展期)可能是这样一个过程:
比如说,原来中航油售给Aron公司的期权共5百万份,售价3美元,2004年1季度末到期,执行价格为43美元/桶。1季度末油价上涨至50美元/桶。Aron肯定想行权,而如果中航油交割,那么中航油肯定亏损。
如何避免亏损呢?中航油可以先把Aron手中的5百万份期权以某个价格买下来,当然这个价格应该会高于当初中航油的出售价3美元,否则Aron就亏了。但此时中航油正缺钱,哪有钱买下来?
可以这样:中航油在买回Aron的旧期权时,继续卖给Aron新的看涨期权。显然,这时期权的到期日必然要延展到更远的未来。由于此时油价上涨,所以对赌的执行价格可能更高。而且,中航油要解决现金问题,必然会发行更大数量的期权,以便在弥补买回期权遭受的损失之后,还有剩余的现金用于支付期货和期权的保证金。
这将是一种加倍打赌的危险做法。每次挪盘都将成倍扩大风险。
但是,为什么Aron会同意挪盘呢?如果1季度末就斩仓,Aron可以获得50-43=7的差价,这个差价应该会高于中航油的赎回价格的。但展期则只能当时获得赎回费。另外,Aron为什么还愿意继续购买展期的看涨期权?如果将来油价下跌,他们岂不是不能行权了?
Aron(以及其他的交易对手)之所以愿意挪盘,并且继续大量购买中航油出售的看涨期权,唯一的解释是:他们通过强大的信息网络和国际关系,预先知道油价将继续攀升。而中航油仍然在赌油价下跌。一切都在对手的算计之中。
我推测:当时国际上已经形成一股势力(中航油的期权交易对手可能都参与了这股势力,至少他们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坚决要把油价抬上去。中航油的期权交易对手深知这点,也知道中航油的资金情况,因此不但愿意挪盘,而且主动提出挪盘。陈的《周易》被对方利用了。
遗憾的是,陈久霖同意了杰拉德和钟艳玲的挪盘计划。他的信心来自于“物极必反”原理。他预期油价会下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