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有意思的文章连载小说
«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之秦朝(10)巡游天下

«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之秦朝(10)巡游天下

作者: 10777340ad78 | 来源:发表于2017-03-01 11:37 被阅读0次

    没多久,秦始皇在皇宫里就玩腻了。

    怎么办呢?

    于是秦始皇就想到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腰都快累弯了,图个啥?不就是为了江山么?

    好的,那就去看看朕的大好江山!

    于是秦始皇决定到全国各地御驾巡游。

    既可以遍观天下各地山川的的风土人情,游览风景名胜,又可以向天下各族人民展示自己的无限威风,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

    岂不一举两得!

    但秦始皇出巡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你想想看,秦始皇是九五至尊,一国之主。

    什么安全保障,饮食起居,花天酒地、国家大事等乱七八糟一样都不能少啊,全得必须准备周全!

    这得多庞大一个队伍啊?

    单不说这些,道路交通也是个大问题。

    那个时候肯定不像现在,到处是柏油马路、高速公路、高铁,甚至飞机,想到哪里分分钟的事情。

    而那个时候到处是泥巴路,乡间小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啊。

    这么大一个队伍出去巡游总要把道路先修缮好吧。

    既然修了就不能将就了事,秦始皇要用的道路,那叫驰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必须修出个样子才行!

    路要至少五十步宽。

    你可以自己算算五十步有多宽,当然你算的时候要先把古代“步”的概念搞清楚,否则算出来的结果就会离谱了,贻笑大方。

    路两边每隔三丈还要种上青松,一定要高大茂密的样子,否则光秃秃的多难看,也不环保啊,万一天气太热也能防晒避暑。

    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私下算算三丈是多远。

    总之,不能让我们功高古人、神勇无比、威风八面的始皇帝受了委屈。

    好吧,要修路,那就得花钱,而且是大钱,这自然又是老百姓遭殃。

    不过估计那些负责修路的官员会很高兴,趁机又可以大捞一笔了,这个你懂得,不搞基建这当官发财不就成了梦,嘿嘿。。

    就这样一下子修了九条"国道"通往全国各地。

    路终于修好了。

    始皇二十七年秋季,也就是秦始皇大约四十一岁的时候下诏西巡。

    这是秦始皇第一次出巡,一看就没经验。

    时间选在了秋季,草木凋零,瑟瑟发冷,能有什么好玩的。

    不过既然始皇帝下诏了,那就得去。

    一帮文武百官、仪仗队、宫女宦官自然都要跟随。

    秦始皇身穿黑色龙袍,头戴加冕龙帽,稳坐在头等车厢里,这个样子你在电视剧里肯定都看到过,我就不多加描述了。

    去哪里呢?

    史书上说是“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

    这些地名今天大都还在,陕西、甘肃、宁夏的朋友估计都知道,反正没有跑太远,就是在咸阳西边的边境地区溜达了一下。

    这次西巡除了游玩外,主要目的在于视察西北地区的边境防务工作。

    前面说过了,这是秦始皇第一次出巡,没经验,时间选的不好。

    尽管当地官员劳民伤财进行热烈欢迎,但秦始皇还是不太兴奋。

    地方官员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这位大神不发火降罪就阿弥陀佛万幸了。

    过了一段时间,冬天要来了,秦始皇实在玩不下去了,就下诏原路返回都城咸阳过冬。

    第一次出巡就这样无聊的结束了。

    过了几个月,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万木回春,秦始皇蠢蠢欲动又要出巡。

    不过,这次路线变了,改成东巡。

    当然了东巡的"国道"也早已修好,档次自然也不会低于西巡的标准。

    因为是春天,路两边春意盎然,欣欣向荣。

    秦始皇也兴致盎然,左顾右盼,心情也比第一次巡游时要好很多。

    行了一程又一程,一路上顺当,也没什么事好说,我们就不废话了。

    直到齐鲁大地,就是现在山东那旮旯。

    这天,秦始皇看到一座山,这山层峦叠嶂,木秀石奇,很是壮美,顿时被吸引,就问左右这是什么山。

    左右回奏他是邹峄山。

    秦始皇游兴正浓,当下决定登山游览,览胜探奇。

    在山上,秦始皇向东方远眺,又看到一座更为高大的山。

    这山高俊挺拔,岚光拥碧,迎着晚霞,红光照人。

    秦始皇不由得驻足凝视,待缓过神便问左右:

    “这便是东岳泰山吧?”

    左右马上齐声回答:

    “陛下圣明,正是泰山。”

    做领导的天天听这样的马屁话,能不自信么?能不自负么?能不胡来么?所以马屁文化害死人啊!

    秦始皇也早已习惯这样的奉承,若有所思,又问:

    “朕听说古时三皇五帝到了这里都要举办个封禅大典,你们有人懂这个么?”

    你想想三皇五帝到秦始皇那该有多久远了。

    那个时候又没什么文字记载,全靠口口相传,哪里有人会搞这一套啊?

    左右被秦始皇这一问都无从回答。

    秦始皇那也是见多识广,饱览群书的皇帝,就自己出主意说:

    “这里是孔孟的故乡,儒风盛行,肯定有读书的隐士高人知道这封禅的遗制。你们赶快去找一下,在泰山脚下接驾,朕一问便知。”

    左右又是一番陛下圣明,立即派人去找。

    秦始皇还不算完,心想既然已经来了,总要留下点对自己歌功颂德的文字,否则后人怎么知道我来过?

    于是就又对群臣说:

    “朕好不容易到这里了,也得写点什么东西留给后人。你们可以弄篇好文章,然后找块大石头刻上。”

    群臣一听忙齐声高呼万岁应答。

    秦始皇留下的文字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但秦始皇这爱好还真被后人给继承了下来。

    直到现在,无论到哪里去玩总能看到“某某到此一游”的文字。

    如果你是个大人物,字写的不错,文采飞扬,自然被称为墨宝留下也不为过。

    但有的人字写的比鸡爪挠的都难看,这不是大煞风景么,以后大家千万不要再干这种招人咒骂的事了。

    事情安排妥,差不多天色也晚了,秦始皇一行下山住宿。

    当然行宫早已提前被地方官安排好了。

    当晚,那个最懂秦始皇心思的李斯亲自咬文嚼字草成一文,马上呈给秦始皇审阅。

    秦始皇看到文章里面肉麻的褒扬自己的文字,自然十分高兴。

    第二天一早就让李斯书写篆文,镌刻在邹峄山一块大石头上。

    李斯的篆书堪称一绝,久负盛名,所以这种刻字留念的事基本上秦始皇都交给他办。

    鲁迅曾盛赞李斯是书法笔祖。

    李斯为什么那么受重用,其实与三个方面有关。

    一方面,李斯才华横溢,比如文章、书法都是当世一流,秦始皇也是个爱才之人。

    另一方面,李斯的政治主张与秦始皇契合,比如郡县制,统一文字等

    还有一方面,就是李斯最能揣摩秦始皇的心思,马屁功夫不一般。

    当然揣摩领导心思这种功夫被后人继承的最到位,甚至成了升官发财的捷径。

    其实领导被拍马屁也是有多种需求的,有的是心理需求,有的是工作需求。

    为了工作顺利开展接受拍马屁也没什么不好,可以提高执行力么。

    但如果仅仅是满足心理需求,爱慕虚荣就有点弱智了,很容易被城府很深的下属不露声色的捧杀,作为领导要切忌!切忌!

    邹峄山完事后,秦始皇启程来到泰山脚下。

    这个时候早有七十多个老儒生等在那里了,看秦始皇车队到了,赶快夹到迎接。

    先行过跪拜礼,然后接受秦始皇接见。

    当然刚一见面先是客气一番,之后还是主要谈谈关于封禅议制的事。

    这些老儒生虽然有学问,但自周以后也足约有七八百年没搞过这一套了,自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秦始皇就有一点不高兴。

    这个时候一个不识相的老迈龙钟的儒生,自持年高望重,颤颤巍巍走过来贸然进言道:

    “怎么封禅俺不懂,但封禅时一些规矩俺还是知道点的。天子有好生之德,登山的时候不要伤害到了花草树木,最好在路上铺些垫子,祭祀的时候打扫一下卫生,这才能显示天子仁义节俭。”

    其实这个老儒生说的也没什么不妥,人之常情么,封禅祭祀总要心存善念,干干净净的。

    可秦始皇不这样认为,听了很不高兴。

    心想你们这帮老家伙封禅遗制都不懂,还给朕讲规矩,在朕这里倚老卖老,什么东西,岂有此理!

    顿时脸色异常难看。

    秦始皇这暴脾气也是出了名的。

    其他儒生一看情况不妙,赶快上前替老儒生解围。

    反正下面无论怎么胡诌吧,秦始皇是不买账了,索性罢议,打发这帮儒生滚蛋。

    自此,秦始皇算是和天下儒生结下了梁子。

    以后会讲到秦始皇坑儒,估计与这次不欢而散也多少有点关系。

    儒生们被赶走了,秦始皇才不管老儒生的规矩呢!

    秦始皇会怎么办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之秦朝(10)巡游天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yq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