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农村的我,从小到大,我就是那种平时成绩比较一般中上,期末考就能名列前茅的那种,这种的学生往往并不得老师们的喜欢。因为下一年又换了一个新老师。然后还因为自己身材长的胖,颜值长的丑,初中从小农村去到县城的少年班,家里的穷更加凸显,所以我是从小就自卑。
然后胖也不能改(那时候还不知道可以减肥的),颜值丑更没得变,然后发现大家对于学习好的学生都会有一种崇拜感。所以那时候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不让老师和同学们看低。所以,在上学的时候,我的生活中貌似除了学习,就没有其他,大学也是,只有好的成绩能给我带来心理上一丝丝满足感。
我大学没有谈过恋爱,问室友那时候我忙啥去了,我真记不得了,他们说我一直泡图书馆,我不知真假。貌似我过段时间就会忘记一些东西。
大学四年,好像都花在学习上了(现在想想,那时候也就那点课本,咋能花那么多时间呢),别人唱歌,练字,画画,我好像除了会看点书,没有一点其他兴趣爱好。毕业后一个人来到深圳这个大城市,发现自己还是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哒,还是胖矬穷,进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研究院,里面大部分都是海龟博士,硕士,像我这种内地小硕士,不值一提。觉的自己是特别平庸,自卑感油然而生。
忘记了一个什么场合,忘记了哪位朋友给了我一个电子文档,那里有“豆瓣TOP250”本电子书,于是我买回来kindle,每天就是狂看书,不管什么类型,不管喜不喜欢,反正就是从里面先挑最想看,看来剩下的也全看了。就是在那个时期看了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送你一颗子弹》《盗墓笔记》《藏地密码》《追风筝的人》东野圭吾的一系列小说,《毛泽东传》《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沙僧日记》《牛奶可乐经济学》《别为小事抓狂》《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草样年华》《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世界上最神奇的理财课》《明朝那些事》《我们台湾这些年》龙应台的《目送》……
一方面,看的书籍内容,特别是心理学让我了解到人类,我们自己形形色色的心理状态,很多时候,会感叹,原来我不是一个人,悲观的,也不会那么悲观了。特别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天才还是疯子,其实是没有判断标准的。工具类的书则是直接指导我提高工作,生活效率。
比如《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所谓情商高,不是委屈自己让别人舒服。而是让自己舒服的前提下,主动划定交往边界,从而让彼此的关系,达到尊重和共融。
第二,看的书多了,会发现,和什么人都能聊得来。这就很好的解决了以前那种遇到陌生人容易冷场,一冷场,就觉的尴尬的状态。现在不会了。遇到一个陌生人,真没啥聊的,总能问一句,你最近有看什么好的书可以推荐吗?
第三、当时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本书《活着》,有些时候情绪低落,觉的自己为什么这也不顺,那也不顺,还会纠结,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是看过那本书,看到主人翁接踵而来的悲剧命运给人带来潜水班的极度窒息感,才感知到,活着不为别的,只为活着本身活着。
第四、提高了我的自学能力。貌似我的每份工作都是不断的在突破自己,这中间,就是不断自学,完善的一个过程。自学专利,知识产权,成为知识产权经理一枚。自学投资理财,成为中国太平一名理财规划师。自学股票/期货程序化交易,成为一名程序化交易员。自学微商,成为一名全职优弹素的微商。
第五、看了好多好多小说了,过足了我的小说瘾,所以年纪大了,就不爱看小说了,一段时间一段时间的兴趣爱好,看书的关注,敏感点都不一样。
写了这么多,发现没?我已经没有以前那么自卑敏感了。是阅读,让我克服了我的自卑。因为我知道,人无完人,我已经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