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1据说在2006年,温总理拿这个问题请教了国内6著名大学的校长和教育专家,得到的答案是 :要培养杰出的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显然,这个回答并不能令钱老和温总理满意。
以前,我们把原因主要归结于教育体制的问题。
然而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的国家应该如何发掘和发挥创造性人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如何从知识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新发明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首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学术。
民国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国家民族的危亡成为首要问题。而如何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成为了知识份子义不容辞的责任。落后就会挨打 ,要想强大科学技术就得跟上去。
因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莘莘学子的理想与信念。学生对知识如饥似渴,不求甚解。
教师对于学术问题的讨论不分专业、身份,出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学术”的景象。
史学家何炳棣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对西南联大初期的教授如:闻一多、冯友兰、孙琉棠、雷海宗、吴宓等人,留下了深长的回忆。
虽然当时物质条件十分匮乏。但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师生甚至教授之间常常为学术问题争的面红耳赤。
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说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我们那时侯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和政治上的隔膜。”
纵观我国历史上名家辈出的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民国时期无一不是思想活跃、学术自由。
反观现在,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早就没了独立精神,家庭教育以出人头地为目标,基础教育不以培养学生的思考精神为目标。
高等教育不再是何兆武先生说的“干什么全凭自己的兴趣”,就像清华70~80%的状元都去学金融了。
学习的目标变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就变了,不再不求甚解,浮于表层,追逐名利,自然难出人才。
2其次,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也。
高中的时候,我常常在课堂或者课后向老师发问,老师非常喜欢提问的学生,也乐于回答。
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在发问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也获得老师的关注。因此,成绩一直很好。
但到了大学之后,发现大学教授并不是影视剧中那样不看书本,却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多数大学老师,一上课就是照着PPT,照本宣科。不在乎课堂讨论,甚至不喜欢和学生讨论。上课变成看幻灯片,没有特色,没有学术交流。
要说高中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那么大学的很多老师更不会去关注学生本身,没有把传道授业作为目标,而只是上完一门课程而已。
彼时的大学校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席地而坐就可以讲述、讨论。“从内打破的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鸡蛋。”老师真正的教学生,是引导挖掘,而不是灌输。
所以教师的教授确是培养人才重要环节之一。
老师作为领路人,其精神会深深影响学生。一位好的老师,既会传授知识,也会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所以对于老师难的不是讲课、而是用心。
正如施一公教授所忧虑的,目前高校很多教师忙于自己课题和项目申请,没有真正将精力和心思花在学生培养上。美其名曰给学生更多主动权,实则也许是一种不尽职的表现。
他说:“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应该真正瞄准看重大、原创的,对世界文明有贡献、对国家有意义的突破成果,而不是把目光聚集在发表文章和申报各类奖项,对于高校来说也不应只是关注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而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又和我们的教师管理机制密不可分。
3第三,当前教育模式下,解决教师的难处。
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断上升。目前许多大学都开展了综合体制改革,尤其是备受关注的人事体制改革。国内高校引进人才往往需要国外留学经历、主持国家基金项目、发表多篇论文等等。而且每年都要考核,如果论文数量不够,会影响评职称、申请研究经费等一系列问题。
而那些具有意义重大、有突破性贡献的研究结果往往来的很慢,论文发不出来,自然教师也不好活。
所以很多教师为了论文数量,也无心顾及教学任务;所以很多教师考虑的是完成任务保住位子,空余时间挣到票子,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手把手带学生的越来越少。
可见,学校在教师的管理上还存在太多的问题,目前的机制只能对教师上课的时间做出约束,对于责任心和对学生指导效果,难以做出评价和约束。
再者,现在的高校还存这样一种现象,大家都想领导,官位越大占有的优质资源越多,以至于明明是搞学术的,偏偏要搞管理。
所以,我们的高校更需要引进国际化的视野、思维和做法,保障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调动教师的责任心等问题。
4身为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导师对于学生的第一责任,是教会学生选择课题,教会他们如何判断课题方向、研究价值、而不是让学生摸索。同时在学生做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于指导,帮助其解决。但遗憾的是,很多导师都难以如此。一方面时间不够,另一部份原因来自责任心以及导师个人能力,来自高校教师管理制度。”
施一公认为,好的导师要能真正影响学生,将自己对科研的研究态度、视角、方法传承下去,把科学的风格、修养、研究成果传递下去。
然而,网上却有些人黑施一公,原因很多,首先生物专业本身自带黑点,其次有人认为他花了很多钱,压榨了很多人,占了很多资源,当然还有各种说法。
2018年6月至9月,短短70天,清华颜宁课题组在《Science》发表了三篇长文;
2018年11月23日《Science》和ScilifeLab颁发的2018年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本土博士万蕊雪首获此奖;
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0日,施一公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连发两文实现跨年双杀。
而颜宁正、万蕊雪都是师从施一公,为什么施一公的和他的学生学生都如此优秀,而我们当下时代却难有杰出的人才?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束缚太多、负担太重。各种考核,各种规定牵涉了太多精力,牵制了太多自由。
民国时期,西南联大正是给了学生“破格”的权利,发展其最擅长的科目,进而专研。才有了后来的数学家华罗庚、历史家吴晗、小说家钱钟书.......
当然,目前国家教育部一直在不断改革高考制度,通俗化教育、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等措施,力图给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有了更大的选择权。
国务院也发文人才评价标准,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给高校教师提供更轻松更自由的科研环境。也提出了教授本科化、本科学生科研项目训练等增强高等教育深入科研的重要举措。
但无论措施能否落地,思想转变却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钱学森之问,我们一直在思考。相信在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肯定会出现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咖啡不加糖,一个喜欢三毛的姑娘。东叔整理。
本文首发公众号:微语东来,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