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之死(一)

作者: 爬来爬去的小蚂蚁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16:03 被阅读36次

        秦晋之间恢复和平了,西北暂时没事了,然而就在他们消停下来以后不久,我们春秋时代第一位把中原诸侯国联合起来,领导着他们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领袖齐桓公,出事了。

  秦晋和平的二年后,公元前643年,一代霸主齐桓公吕小白病逝。

  就在他逝世前的最后几年里,还是在为了中原的安宁与楚国反复较量,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和万世为人敬仰的功绩。

  楚国自从灭了黄国以后,又开始了对徐国的侵略,前面说过了,目的是为了攻占徐国彭城(徐州)获得从东部向中原进军的交通枢纽。

  秦晋韩原大战的同一年,楚军第一次进攻徐国。徐国是东夷民族里最大的一个部族国家,国都在现在江苏洪泽湖西北的泗洪县,彭城在他国境西北角上。

  楚军从国都郢都(江陵县)坐船沿长江向东到武汉,弃船登陆,从武汉向北经麻城、新县穿过大别山脉,到达刚收服的黄国(潢川县)转向东北到阜阳市,再转向正北到达亳州市,从这里避开中原联盟中的宋国,转向正东经淮北攻击徐州。

  为了救援徐国,齐桓公在牡丘召集诸侯开会,然后联合鲁、宋、陈、卫、郑、许、曹再次组成八国联军,在宋国商丘集结,向南攻击厉国。

  厉国位于现在河南省靠近安徽亳州的鹿邑县,是一个非周王室正统的东夷小国家,楚国大军向北一来,立即倒向了楚国,主动为他保护补给线。

  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在楚军从正南而来转向正东的节点上,从这里可以威胁楚军向徐国进军的后勤补给线。如果联军攻下厉国,就可以在不与楚军发生交战的情况下,逼迫他后退。。

  果然,楚军虽然已经在娄林击败徐军,但是听说厉国遭到联军猛烈攻击,怕被联军掐断自己的后勤补给线,楚军没敢乘胜攻击彭城,沿原路退回国内。

  第二年,楚军继续北上攻打徐国,情况危急,齐桓公来不及和诸侯会盟组成联军,齐军单独再次攻击厉国。没料到一个小小的厉国又臭又硬,以齐军之强,二年之内二次攻打居然纹丝不动,还是啃不下来。

  齐军没办法,只好放弃厉国,转向东方直接去救徐国,这是一个险招,有可能会逼得楚军与齐军直接交战。齐桓公也是真急了,不得已出此下策。

  还好,楚军的表现和召陵之盟时一样,理智而冷静,继续在这场懦夫博弈中首先避让,退走回国,避免了与齐国发生直接冲突。

  

  过了几个月,齐桓公又召集诸侯在徐国境内洪泽湖南边的盱眙县召开大会,商量怎么抵挡楚人的第二次北进。

  商量出来的结果是:加强鄫国的城防工事,鄫国,位于现在徐州东北一百多公里处的山东省苍山县。

  为什么加强这里的防御,我再说一个地名,大家就会有点明白了,在鄫国与彭城的正中间,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场――台儿庄。

  这是最坏的打算,如果彭城(徐州)失守,诸侯还可以依靠鄫国继续与楚国在这一地区较量,尽量拖住他进攻中原的步伐。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方案,从宋国国都商丘出发,分兵监控厉国,向南经过亳州到阜阳,继续再向南,去攻击与楚国没有从属关系的英氏国。

  英氏国位于现在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西北紧靠着刚被楚国灭掉的黄国(潢川县),攻下这里,就可以作出向西北收复黄国或者向西南直接攻击江汉平原的态势。

  与其被动防御,不如我也主动进攻,占领大别山中的一个重要据点,威胁楚国本土。就算不能直接击败楚国,最差也可以封住楚国向东北出大别山的进军路线。

  这个方案和楚成王进攻徐国的策略一样,都是火中取栗、虎口拔牙的狠招,在敌人的要害部位强行锲入一颗钉子、扼住对手的咽喉。

  而且都是攻打与对手无关的国家,既避免了发生直接的冲突,又使自己占据战略优势地位。

  

  这招如果成功,楚人就必须放弃攻击徐州的战略意图了,肋下的这颗钉子不拔出来,根本没法动弹。

  不能拿下徐州,楚人再想向北进攻中原,那就只能走已经被召陵和议封死的老路:

  还是从江陵县(郢都)坐船顺长江向东,到达武汉改走陆路,转向正北,经信阳(楚国申县)北出大别山,穿过楚国现在的附属国蔡国(驻马店上蔡县),攻击郑国。

  这样做的话,就是在逼中原诸侯与自己决战了。然而实际上,这却是南北双方都一直在努力避免的后果。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在没有把握做不受伤的那只老虎前,谁都不敢轻易冒险决战。

  

  召陵和议后,南北双方的较量有点像二个一等一的剑术高手在隔空过招一样,出招只是虚指对手的破绽所在。

  招式绝不用老,攻敌所必救、点到即止,在对手的剑迎上来格挡之前,就收回宝剑,蓄势再发,因此双方的剑刃从不相交。

  这样的比武,在擂台上是这么个情形:台下万千观众仰首只见,台上二位高手闪转腾挪、剑光如电、招招精妙、来去无踪。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神魂颠倒,却就是没有兵刃碰撞的声音。

  真是高手、高手、高高手,可惜根本没人看的懂,连个喝彩叫好的都没有。

  

  齐桓公可能也是即将入土了,功力大减,在鄫国筑城加强防御工事的事居然没办成。从诸侯国征发来的劳力,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都对这个苦差事积极性不高,消极怠工。

  一天夜里,有人登上山丘大呼:“齐国发生动乱啦。”

  一夜之间所有劳力全部跑光,修筑增城的事情不了了之,齐国连个工程项目的劳役工作都组织不好了。

  倒是第二年,齐军按计划进攻英氏国的举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虽然只是虚晃一招,没有真的攻克英氏,但是这一举动也让楚成王意识到,对自己的北进计划,齐国毫不退让,见招拆招,选择的反击点也是又准又狠。真要是被齐国在自己肋下钉入这颗钉子,自己也得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他也消停下来,没有再攻击徐国了。这一轮又是没有直接交战的博弈,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结果还是旗鼓相当、不分上下,谁也奈何不了谁。

相关文章

  • 桓公之死(一)

    秦晋之间恢复和平了,西北暂时没事了,然而就在他们消停下来以后不久,我们春秋时代第一位把中原诸侯国联合起来,...

  • 齐桓公之死

    齐桓公,春秋五霸第一人 他和管仲也是历代君臣典范 从此,齐国成为中原大国 但是,齐桓公结局并不好 他有一个厨子 做...

  • 桓公之死(二)

    就在南征英氏国,再次将楚军进军中原的势头遏制住以后,胜利归来的齐桓公一病不起。 这位伟大的霸主一共在位四十...

  • 齐桓公之死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

  • 鲁隐公、鲁桓公、齐襄公,死于非命的连环套(二)

    第二环:鲁桓公之死是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了吗? 从《春秋左传》记载来看,鲁桓公其实死得蛮丢脸的。 话说鲁桓公即位第三年...

  • 国史闲谈|先秦四三•齐桓公之死

    晋献公死去的那一年,也就是齐桓公率领诸侯拥立周襄王的第二年(周襄王元年,齐桓公三十五年,鲁釐公九年,前651年)夏...

  • 《锦鲤之死》目录

    锦鲤之死(一)锦鲤之死(二)锦鲤之死(三)锦鲤之死(四)锦鲤之死(五)锦鲤之死(六)

  • 好身体也需要忧于未形

    《韩非子》中有一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四见蔡桓公劝其治病,却被蔡桓公拒绝了,蔡桓公也由“疾在腠理”,到...

  • 《扁鹊见蔡恒公》读后感

    有一天,扁鹊来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的脸色,便对蔡桓公说:“大王您有病,病在皮肤里不及时看会更严重。”但是蔡桓公根...

  • 齐桓公选人才

    春秋有五霸,排名第一的叫齐桓公,齐桓公手下有一高人叫管仲。 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聊天,齐桓公问管仲说:我请教你,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桓公之死(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pa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