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并随光而去。”对,这便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是一本值得成年人思索未来道路的好书。
从中获利了很多,第一个就是对于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看到作者完成这部著作年龄和小说中男主蜕变的年龄相仿时,虽已知道这部小说的故事是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原型,但觉得那些故事引用画家生平线索只不过是这小说的外壳,其实书中更多给读者的是让人引发深思对各自灵魂上的拷问,那才是作者自己本身具有的且真切想表达的东西,按照自己所想追寻未来未知的方向。正如那句格言: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告诉你问题的答案,而是尽情的展现与渲染,让你自己选。毛姆把问题抛出来了,你选扑朔迷离的月光还是满地的便士,至于路怎么走,答案让读者自己看着办。
第二个利让自己更清楚为什么会乐于游离与文字之间。人的一生很长也很短,当在蹉跎岁月的时候,往往会有看不到边的惆怅,当在享用时光的时候,就会感叹白马过隙。看看毛姆在经历了幼年跌宕起伏时成长,奋斗了激情澎湃的青春,步入老调重谈的圆规似得生活后,在心底深处潜意识里的那个梦想醒了,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在看透的现实生活后,更想要的是心里的诉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到当人的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基本需求满足后,就要追寻高级需求中审美和自我实现了。毛姆说:创作的根本就是追寻内心的需求,获得艺术上的满足感。正如创作中塑造作品人物时,其实也是满足了作者藏在心底里的一些欲望,这些本能的东西碍于法律和秩序还有文明世界的风俗礼仪的限制,在现实中只能逼迫到最隐秘的潜意识里面去,而作者在发明创造的这些作品时,包括其他形式的艺术表达,就是把那部分无法表达的自我释放出来了,同样赋予了生命让他存活在那个称之为“创作”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是作者需求的满足感获得了,同时带来了释放和解脱后的快感。但这种需求的产生一定是在经历了基本需求后才能激发,在被安逸沉浸后才能激发出来的渴望。如果那种渴望没有被激发那便是施特略夫的人生观了。
像这样:“这个世界是残酷的,艰难的。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来到这世界,也没有人知道我们死后会去到哪里。我们必须谦卑才是。必须看到那种安静平和的美。我们必须默默无闻地了此一生,免得惹起命运对我们的注目。让我们去寻求淳朴、憨厚的人们的爱吧。他们的无知远胜于我们的知识。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的一小片一天地,像他们那样的和顺温柔,这就是生活的智慧。”。这是他受挫的心灵?还是自暴自弃?可能都不是,这就是常态吧。
毛姆通过这些塑造的和现实中的人物隐约的显示出,如果头顶有月光,也迷恋她的美好,那就要勇敢地去追寻,像他塑造出来的思特里克兰德、像现实中的高更一样,忽略嘈杂的万千世界,奔向自由和远方,终究有一天你会成功,光芒万丈;如果流连脚下的便士,那就调整好自己,找到生活的智慧,随着岁月慢慢地流淌,直到消声匿迹。
推荐给喜欢创作的伙伴…
看看诗和传说中的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