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很多家长习惯于把目光聚焦于孩子的问题上,和孩子的日常对话是这样的:
你怎么这么拖拉,快点写作业
你怎么老是不听我的话呢,动不动发脾气
怎么错这么多,这么简单的题都不懂
......
试想孩子生活在充满这些声音的环境里,他的内心感受可能是这样的
我需要别人的提醒、催促才能把事情做好
--我是个爱发脾气的人
--我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懂
......
孰不知这些“问题标签”其实是在削弱孩子的力量,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百分。什么时候,他/她成为你眼中不及格的孩子?回想一下,你一直在对孩子表达的是爱还是要求?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听话,但是让孩子听话是需要有技巧的。
把孩子的行为良性的标签化
下面分享一个我朋友的故事。
大发的女儿今年两岁多,有次她和她妈妈还有女儿一块出去吃饭,吃完了饭之后就打包了些东西,姥姥提着,她背着包推着孩子往前走。
路上,孩子突然就一直在跟姥姥要那个袋子,但是那个袋子里面有汤,姥姥就说不可以,女儿在拉扯了好几次之后就放声大哭。
姥姥就特别着急,她就对我女儿说:“你怎么这么犟,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个里面有汤,不能给你。”但是我女儿还是一直在哭。
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孩子的行为被负面的标签化了“犟、不听话”,那么孩子这时候有被理解吗?肯定是没有被理解的。其实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的行为良性的标签化。
大发蹲下来跟孩子讲说:宝贝你是不是只是想帮姥姥拿?你想帮忙姥姥对不对?”她哭着点头,这个时候哭就已经停下来了。
“非常感谢你,姥姥收到了,只是这里面有汤,姥姥会怕你洒掉,这样让姥姥拿一部分,你拿一部分好不好?就是把没有汤的那部分给你拿,好不好?孩子突然间就特别开心。
最好的礼物--同理心
我和姥姥在做的事情目的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但是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走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同理心,这也是让孩子听话最重要的部分。
送给孩子和家人最好的礼物就是同理心。如果你能够给你孩子同理心,也许他做一个行为看起来是跟你对抗,但是亲爱的如果你能够把他的行为良性的标签化,你就发现这对孩子起到引导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记住一句话,所有的叛逆都是因为不被理解!当你去理解孩子的行为的时候,当你愿意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所传达出来那些良性的意思的时候,你告诉他原来你只是想要帮忙,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被理解。
最重要的是看到孩子
孩子的表面可能是在哭闹,但爸爸妈妈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对他的语言层面上进行回应。比如说你说的这件事情不对,你应该怎么样做?你应该听话,然后跟他说一堆的道理,孩子并不会听你的。
最重要的是要看到孩子。看到孩子的感受,当我们拒绝他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很失望,很难过。
下一步就是看到孩子渴望,看到孩子的期待。宝贝你是不是期待能够帮上我们,那这个时候你跟孩子的互动就变得不一样了,当孩子被理解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听话了。
ps:在亲子、亲密关系以及个人成长上有疑惑的可添加wx:1025619300。给你最贴心的关怀和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