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谨以此文致敬我的2023年
这悠长命运中的晨昏,常让我望远方出神。
二零二三年,疫霾退散,原以为我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这世界那么多人,却在十一月竹林摇乱的风声中,恍然发现,兜兜转转,我依然活在一个人的圈子里。
去年春节回老家,扑面而来的人情世故,吓坏了刚走出象牙塔的我。我无法接受大半生的韶华,在家长里短中浪费,可前任不断强调,这才是平常人的烟火生活,使我对婚姻、对爱情,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于是不断纠结、内耗,是否应该逼着自己长大,去适应这样一种人间?我开始刷生活领域的短视频,试图安慰与麻木自己——婚姻家庭也并非一地鸡毛。可我还是惶恐,怕内心迷失,怕岁月虚度,怕鬓发霜染之时回首往事,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还有许多想做的事呀,努力工作,读书写作,学习备考,那些在外人看来无意义或内卷的事,却踏踏实实地填充着我的业余生活,缝补一颗敏感的心。
而前任,像大多数打工人一样,工作之余在游戏与影视中度过,没有爱好特长,“考研”挂在嘴边三年,却始终未付实践。
是什么时候彻底失望的呢?是看他在图书馆打游戏时,写下“自顾自地抱紧星空”?是听他批判“学生思维”,宣称“假期就要休息”时,一声对牛弹琴的叹息?抑或分手半年后,一次饭间聊到一段视频,一张学信网截图,见证了博主从专科到博士的“奋斗十年”,我说感受到了努力的意义,他却说,换个角度想,人生最美好的十年都用来卷,也是一种无意义。
倏忽理解了天涯各路,管宁割席。
分手后,内心前所未有地轻松释然,我俩是同事,无法拉黑删除,便又回归了普通朋友,偶尔还是饭搭子。他送的礼物,未拆封的,赠予了家人朋友;已使用的,就只道是寻常;那朵纸折的蓝色玫瑰,依然被我摆在办公电脑前,不会多看一眼,却也不愿收起。
灰树叶飘转在池塘,看飞机轰的一声去远乡,光阴的长廊,脚步声叫嚷,灯一亮,无人的空荡。
这一年,我在数独比赛中出关,旧游旧游今在否?当我与他们在赛场重逢,那些面孔依然熟悉,对坐却沉默无言,似有许多话想讲,又感觉全无必要。大学时的天真直率荡然无存,明明岁月静好,独坐垂眸时,却显得那般忧伤。犹记初夏参加文友活动,我也是拼命想表现自己,可深秋重聚,却坐在角落里心事重重。
是什么时候学会沉默的呢?是毕业即失业,从云端跌落到众人怜悯的目光中?是一个人北漂,在试错与反思中跌跌撞撞成长?是读过鸡汤,看过太多女强人的样板,明白了这世界上悲欢并不相通,要悄悄努力,惊艳所有人。
犹记工作第一年,生日那天,在暮雨中挤公交车回家,一个人躺在床上顾影自怜。“空巢青年”一词,猝不及防击中内心。那种孤独,是渴望与别人聊聊天,却无一人敢惊扰;是想找点事做,却心乱到读不进一页书、一行字;只好在日记本上信手写些文字,或留在办公室加班,抗拒一个人待着。
后来,我谈了一载恋爱,孤独被治愈,悲欢有了落脚点。可很快,我就感受到一种束缚,两个志趣不相投的人,短暂的迎合过后,便是“相看两相厌”。想起大学室友的“单身假”,我竟感受至深。
见多了失望,就不再强求。斩断情丝后,我学会了沉默,学会了独处,精神世界开始丰盈。我会在工作之余看书、备考,在文字中抒写悲欢,在听歌、电影中释放情绪。除了每逢佳节偶尔孤单,我不再深陷内耗,而是藏身于人群中,狂欢于寂静处。
晚风中闪过,几帧从前啊,飞驰中旋转,已不见了吗。而我,自远光中走来,洗尽风尘,一身晴朗。
毕业离校已是三年之久,在京城一角蜗居,安稳的工作,简单的生活,重拾单身久违的自由与快乐。周末,我和队友练习数独,参加写作圈活动,更多时候,则在周边的图书馆、咖啡馆流浪,藏在刷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中学生之间,假装自己也是个孩子。
我从未如此贪恋图书馆的氛围,身旁那么多人,可世界不声不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