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算正儿八经学习情绪教养相关。读到首篇,就卡壳了,忧伤。
曾经自信满满,希望给孩子满满的正能量,却还是在六七年全职后,因为家长自己没有健康的情绪人格,而伤害了幼小。
情绪管理,不是压抑脾气,不是佛系自我,平息争端。情绪学习,事关孩子一生的幸福。
家长不仅要读出孩子的情绪来源,也要学习正确引导孩子,如何表达情绪。真是好文章。
很少篇幅的案例,却给我启发很多,以至于我停下阅读,几次写下我曾经忽视的亲子问题,如何理解孩子的提问,如何引导他,对何对话。可是,读着读着,写着写着,我伤心难过起来,我审视自己最近的行为——真的伤心到孩子了,我忍不住哭了。好想立即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说声对不起!重要的是,情绪不仅关乎早教,成年人也能在情绪世界里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回顾过去,原来我应该那样长大!
“童年经历构建情绪人格”给我一个警钟:
种一颗树最好的时候是0-3岁,其次是现在。专家说了,人类情感模式,像冰山上的浮冰。通常,我们想做好情绪管理,都是基于关注冰山层面之上,见招拆招,有事就解决事。。可是,这是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更重要,更追根溯源的,是把冰山下面那一块一块的冰河区,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演化成如今的浮冰,我们需要对底层东西拎得清。我们面对的重点是长期主义,从小关注情绪,在不同情境下,我们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认识自己,理解别人……是从小怎么培养的重要能力!(怎么感觉说到了情商?外行人口才就是这样东扯西拉的,呵呵)
周老师说,童年时的经验,建构一生的情绪人格。我好懊恼,无心读下去,仍然陷在自责中。。于是,努力翻找4-6岁,6-10岁如何弥补孩子的早教缺失文章。。就这样,学习中断了。所以,有了那句话激励自己“种一颗树最好的时候是0-3岁,其次是现在”。今天打算早早回家接孩子,和他们聊聊天,把最近发生的,不开心的,没说明白的事,都和他们聊聊。。相信,我们都会越变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