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公司CEO在年会上提倡996开始,关于 996 的讨论从年初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歇过。关于996(“加班”)如此大范围火热的讨论,似乎还是第一次。且先不说,这种996是否有法律风险。当我们在热火朝天讨论 996 的时候,找到了国外有关工作时间和效率的相关案例:
2018年7月,纽约时报报道:一家名为 Perpetual Guardian 的新西兰信托管理公司,开始了一项实验 —— 将每周的工作时间从 40 小时减少到 32 小时。该实验覆盖全公司 240 名员工,持续了两个月。结果是什么呢?员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主动做了许多改进:将冗长的会议精简到1/4、减少无意义的流程……
类似的还有软件开发公司 Reusser Design,从 2013 年起实行“每周4天工作制”;澳大利亚金融咨询公司 Collins SBA,于 2017 年试行“每天5小时工作制”。试行一年多后,公司总裁对媒体声称“非常满意”,他表示将不会回到之前的工作模式。
当然,这些观点和案例都存在讨论空间,比如:不同的行业是否都适用?不同国家的福利政策是否需要考虑?是否有一些其他政治因素?除去这些成功的案例,会不会也有许多失败的案例,没有被我们所看到?(我想这肯定会有的)
通过对比,实际上,我想传递的是:工作效率和产出的提高,并不是靠996来实现。因为我始终相信随着技术和文明的发展,人类耗费在劳动上面的时间和精力,绝不应该是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有这样996模式?
这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加班,意味着工作产出更多,意味着能得到更多的钱。企业追逐利润,符合资本的本性。核心就是要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越多越好!也就是默认:员工的工作时间越长,得到的剩余价值越多。这在以体力劳作的年代或许适用。但在当今脑力劳动为主的互联网公司,如果这样做,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互联网加班是公开的秘密。很多互联网公司甚至拿加班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直白一点呢就是:在同等情况下,你不加班,别人加班,就是影响你升迁的绊脚石,甚至你的工作就会不保。
加班也会有区分:有被动加班也有主动加班。被动加班,就是公司有考核要求,别人都在加班,所以你也要加班;主动加班的情况比较复杂,是个人能力有限,还是管理者工作分配不均或者人员资源缺乏等有很大关系。这个时候,就需要去了解,为什么会加班。是管理者工作分配不均,分配的任务难度太大,还是能力不行?
对于996,企业会付出什么?
许多研究表明:在传统的 8 小时工作模式下,大多数办公室白领实际的工作时间,有效工作时间大约在 4 个小时左右。(当然这跟个人以及行业有很大关系。)超出了这个时间,人们就会疲劳、分心、状态低落,会导致工作出错或表现不佳。
举一个我个人感受到的例子吧:
为了提升我自己,我每年都给自己定了一个学习小目标。一般情况下,我是利用每天早晨的时间来学习(当妈妈后除了早晨几乎没有其他时间可以利用了)。但发现一些学习群里,白天很活跃,本应该工作的时间中,基本都在讨论学习内容。反过来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在上班,但并没有工作。也听过群里一些朋友说:公司会“加班”来考核他们,但是实际并没有那么多工作量,所以他们可以利用白天学习讨论,晚上准备加班。利用上班的时间来学习。不知道老板听到会有什么感觉。其实这还算好的案例,员工毕竟有学习提升。
那么不好的案例,那其他时间会干什么呢?看社交媒体、浏览新闻、聊天…...
在这种情况下,让员工每天996上班,又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呢?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再说,如果员工不愿意加班,强迫员工996,有什么意义呢?某种程度上,实行996是在浪费其余的资源。强哥在近期在朋友圈也发表了”地板闹钟的故事“。吃住都在公司,如果放到现在,员工这样,公司会允许吗?侵占了公司的资源,除此之外,还要付出高昂的加班费用。

更多时候提高产出可能不是靠加班
加班一定意味着工作产出更高吗?机构 Business Roundtable 发现:要求员工加班,可能对几周内的短期项目有效,但它们带来的长期危害,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很多时候,我们为了OKR或KPI,无瑕思考,按照习惯和本能去行动,最终会让我们疲惫不堪,工作却没有多大进展。
但实际上,对于脑力工作者而言,提高工作产出,最重要的是深度思考:摒弃环境的干扰、分心,抛弃路径依赖和惯性行动,抽出整段的小时,专注在自己的领域里,将素材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思考它们更深入、更内在的链接。这样,才能产出与众不同、保证质量的成果。除了深度思考,适当的休息也极其重要。好的状态对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如何保持好的状态呢?生理基础就是血清素。光照,放松的心情,轻度的运动、舒展,这些都有助于合成血清素。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朋友。她跟我讲过,她工作的时候,全身心投入。但是每周工作日必须要有0.5-1天,完全放松,不工作。这样她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还有1个朋友,公司从来不给她规定,只是给她一个指标任务,完成了就好。因此他们的状态都是:工作的时候完全投入,休息的时候也能彻底放松。这样正想循环起来,工作、生活都进入了最好的状态。
如何可以不加班?(可以探讨一下如何效率最高?)
对于互联网公司,一天工作4小时或者自由时间几乎不太可能。不过怎么样可以有更高效的产出,实际是值得探讨的。实际上我们需要实现这样一种平衡:员工产出最大业绩,且不会透支身体、牺牲生活和家庭;老板也无需为员工的“开小差”“假坐班”去付出额外回报,双方都皆大欢喜。
1、在最高效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
实际上整段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奢侈。但是,我们只有在整段时间中,才会有高效的产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上午的时间最高效的。提倡全公司在此段时间,专注做事,摒弃其他一切打扰,减少不必要的沟通,不开会,不讨论。除非特别紧急的会议,其余所有的会议时间或沟通,尽量放到下午。如果上午这种高效专注不被打扰的时间达到4个小时左右,一般就是每天生产力产出的峰值。
2、再忙,也需要适当休息
下午是容易犯困的时段,在中午休息时间尽量能够保持一定的放松和休息。尽管如此,下午的时间比较适合讨论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或许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一定的疲惫感。如果没有相关沟通,在下午的工作时,也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休息,让大脑放空休息一下,为下一个时间段工作储备点能量。
3、思考是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情
员工并不是把它看作一份收入来源,而是希望长期扎根这个行业,去有价值的事情。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忙碌的同时,要去思考忙碌的意义在哪里,目前忙的是否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太理解的事情,我会去问为什么?虽然有时候看似浪费时间,但是如果能够和高层理解一致,共同认可的事情,工作动力会更足,执行效率才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如果只是在忙碌,不去思考和提问,每天完成的只是一个一个任务而已。
真正高明的是可以这样做的?
其实除了在公司工作,我们每个人工作之外的时间还会有很多可以利用。一个高明的公司,不会在公司内部提倡996这样的加班考核,而是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出发,能够把法定工作时间之外的那几个可以利用的时间来作用在公司相关的事情上。
公司要做的确定目标和一定的指导,确保团队不要跑偏,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剩下的,最好是采取“放任”的态度。能够激发出员工原始的工作热情,并利用工作之余的其他时间来提升自己并作用到公司上。不用说,这样的公司才会真的得到员工的尊重,也才会有更好的产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