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诸阳之维。
2、阳维脉循行路径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即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再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外踝上七寸阳交穴。又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跷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会于缺盆中上毖际天髎穴,又会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从肩井穴上头,与足少阳胆经会于眉上一寸阳白穴。从阳白穴上行于眼上方,直入发际本神、临泣穴。从临泣穴上行经正营穴,循行枕骨下而至脑空穴。从脑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端风池穴,又与督脉会于项后风府、哑门穴。
《中医大辞典》:阳维脉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循胁肋,斜上肘上……过肩前……入肩后……上循耳后……下额……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脉自诸阳经的交会之处起始,其脉气发自足太阳经的金门穴部位,沿着下肢外侧上行,经过髋关节部,循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与督脉会合。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脉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髋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难经·二十八难》载:“阳维起于诸阳会也。”《奇经八脉考》具体指出:“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少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于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此说与《针灸甲乙经》所载交会穴不完全相同。
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外踝下之金门穴,从胻骨而上,循背外侧、肩胛、项旁至面,上头后至脑后哑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
3、联系脏腑
腰脊、下肢、头肩。
4、主要病候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等表症。
《难经·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或见腰痛。
《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
《中医大辞典》: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等。
阳维联络各阳经以归于督脉,阴维联络各阴经以归于任脉,当阳维脉经气出现异常,阴阳失去协调时就成病象。《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因阳维分布头肩各部,故主寒热等表证。《脉经》卷二:“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
5、交会腧穴
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