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乐心
今早听书《看不见的大猩猩》,我忙着做早餐,也许是"猩猩"吸引了老公和儿子,他们两个就在那里开始讨论起来,只听儿子说:"那条浴巾明明在竿上挂着,为什么那天我始终看不见?"
我记起了儿子这句话的缘由。那天他打电话我,问浴巾在哪里?我说,就在窗台竹竿上挂着呀!后来,我回家得知他说找不到。我拉着他,指着浴巾,明明不是在那里吗?难道是浴巾折叠小了?或是跟别的衣物挨在一起了,儿子的思维记忆只记住在卫生间散开的模样吗?一直都在心里犯着疑惑,终于这本书给我解了惑。
原来我们都容易犯"注意错觉""记忆错觉"和"因果错觉"。
《看不见的大猩猩》这本书:总结了生活中的6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潜能错觉。书中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认为自己逻辑能力好,思维缜密,看起来滴水不漏,但也会进入这些错觉的误区,受到一些反正常认知的困扰。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些错误,对一些能避免的错觉,提出了可行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和丹尼尔•西蒙斯,前者是哈佛大学博士,现就职于联合学院。后者是康奈尔大学博士,现就职于伊利诺斯大学。这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合写的《看不见的大猩猩》一出版,便横扫全美各大心理类图书排行榜,并且意外获得“搞笑诺贝尔奖”。
为什么明明看见了,却看不见一、为什么有人会被骂“睁眼瞎”?
为什么有将近一半的人看不到短视频中从传球队员中走过的大猩猩?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指的是当人们把视觉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他们迫切了解的物体上,这时就忽略了其余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也在他们的视觉范围内。
为什么明明看见了,却看不见“无意视盲”与人脑机制的“注意错觉”有关。什么叫注意错觉?比方说大猩猩实验中,观看者被要求统计白队运动员整场传球次数。所以,他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这一件事物上,这件事耗费了大脑的大量认知资源。
人的注意力资源有限,一件事情上占有的多,其余分配的必定少,这时候,当事人就会“看不见”,或者说, “看到”但是并没有“看见”。
大脑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大脑只有对我们“看到”的东西进行加工与整合后,我们才能“看见”,缺少了这个过程,我们就看不见。而事实情况是,大脑只能处理来自视觉世界的一小部分信息,并不是全部。
二、健忘不可怕,可怕的是认为自己的记忆力准确可靠
“记忆错觉”是指人们记忆中的事情和当时实际发生的有差异,但他们本身并不自知,还固执地认为记忆绝对准确。
在2008年的总统竞选如火如荼进行时,希拉里在华盛顿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谈到了十几年前访问南斯拉夫的情况。她是这样描述的,本来以为下了飞机会有欢迎仪式,结果听到了狙击枪声,于是赶紧钻进了汽车驶向美军基地。很不幸的是,《华盛顿邮报》刊登了当时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欢迎仪式,希拉里还亲吻了队伍中的一位小女孩。
当时希拉里正在竞选总统,这个记忆错误简直是致命灾难。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一位正在竞选总统的政治公众人物,希拉里绝对没有故意在说假话,她说的是自以为是的真实记忆,但却是错误的。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是不是对自己的记忆力非常自信,认为有些事情在脑海里,简直像照片一样清晰呢。那么,这种感觉可靠吗?
在80年代的时候,心理学把对重要事件的记忆能力称之为“闪光灯记忆”。具体意思是,摁下按钮,随着闪光灯亮起,所有场景都被囊括照片中,也就是信息储存在你的头脑里,回忆起来时就如照片一样清晰细致,不会遗漏任何蛛丝马迹。
但随后的验证却表明,闪光灯记忆不可靠。因为这些记忆都被大脑重新加工处理过了,每次你试图回想时,其实大脑都已经对信息重新进行了整合。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回忆并不是当时发生情况的真实记录,是会有偏差的。
三、人们推导出的因果关系很多时候并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先发生的事情是后发生的源头,但是,先发生的事也仅仅是先发生而已,未必一定导致某种结果。因为我们喜欢按时间先后给事情排序,再用看起来合理的逻辑进行解释,当无关事件被描述的逻辑自洽时,就是错误发生的时候。这时候的人们,就出现了“因果错觉”。
其实,人们对事情的认知并非是随机和无序的,人们的头脑会自动进行信息加工,对事情进行逻辑联系,推导定论,从而做出因果判断。但是这样的判断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总是正确无误。
那如何判断一件事情因果判断是否合理,当你听到某个报告时,就看下在不违反自然法则和伦理道德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将实验中的被试者们随机分配。
用这样的判断方式,会发现,这些论点并没有科学的实验数据去证明,只是一个纯理论在支撑,那么在可信度上面,要打个问号。
为什么明明看见了,却看不见 为什么明明看见了,却看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