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七夕节,原来我们想到的是牛郎织女,现在我们想到的是情人节,从专属于牛郎织女到属于每一对男女,固然离不开网络传播和商家营销的套路。但需要指出的是,七夕刚开始并不属于牛郎织女,和情人更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所以,单身狗依然可以名正言顺的过七夕。怎么过呢?现在让我们用正确的姿势来打开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
▌从星座到夫妻
关于农历七月七日最早的记载,追溯至东晋时期葛洪的《西京杂记》: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七月七日并不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而是名为乞巧节的七夕节。
乞巧节中的中国古代妇女乞巧节是什么呢?是乞求智巧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汉朝的时候,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的晚上,妇女们会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穿针引线的巧,故称为“乞巧”,不是“乞丐”。这个时候还没有牛郎星什么事,只是单纯地对织女星的自然崇拜。同样的,在后来的《东京梦华录》里也有北宋时期关于七夕节的记载:
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节,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注)、花瓜、酒灸、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谓之“乞巧”。
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开始慢慢的情节化,通过故事来诠释相对抽象的天文现象,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民间演绎的神话传说。经过这样的流传,牵牛星开始和织女星、七月七日搭上了关系,也就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这就要提一下更早的西周时期。《诗经·小雅》对织女、牵牛二星的记载是这样的: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从文字描述不难看出,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这里对织女星、牵牛星只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而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正是这种文化因子,为牛郎织女的传说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在《楚辞章句》的《守志》中首次描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从星座引入了情爱的层面:
举天罼【bì】兮掩邪,彀【gòu】天弧兮射奸。
借由这个引子,西汉时期开始将这种隐喻式的联想进一步具象化,并演变为动人的神话传说。大家都知道《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的名篇,从文意来看,作者对牵牛、织女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星座的层面,而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是夫妻关系。这是东汉时期对牵牛、织女二星的记载。
牵牛星和织女星最早将牵牛、织女二星结为夫妇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洛神赋》篇有这样一则注释: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发展到这里,牵牛、织女二星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为夫妻,而且明确了七月七日的相会日期。从单纯地两个星座到演变为一则美丽的传说,已经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从晒书到炫富
其实,人们对星辰的崇拜远不局限于织女星。在我们祖先的眼中,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最亮的当属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又叫魁星。隋唐时候开始科举,状元名曰“大魁天下士”,于是读书人把七夕称作“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说起晒书,这里就要讲一个典故了。《世说新语》大家都熟悉,里面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其中在第二十五卷《世说新语·排调》中有这样一件事:
郝隆晒书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就是说,七月七日这一天,别人都在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摆出一副葛优躺的姿势,人家好奇地问他:
“What are you 弄啥嘞?”
他回答说:我晒书。
这就是郝隆晒书的典故由来。
郝隆是西晋时期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饱学多才而没有得到重用,后来辞去职务归隐故乡。这一举动一方面是旨在蔑视晒书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我的书都在肚子里,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除了晒书,还有一种就是晒衣服。如果说晒书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那么晒衣服的习俗就今天看来那就是赤裸裸的炫富了。晒衣的风俗起于汉代,在魏晋时得到发扬光大,毕竟这个时期的豪门富室、士族阶层很大一部分都已经沦落为社会寄生虫的纨绔子弟,这个习俗也为他们制造了炫富的绝好机会。但是,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很是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这一天,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两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另据我国传统说法,“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中说:
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意思就是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周易·复卦》中也说: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来复”的意思就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和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我们看《西游记》里有一句描述,“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为什么太上老君欲将孙悟空放炼丹炉里化为脓水要七七四十九日呢?就是要它“魂魄散尽”,灭此妖猴。可惜不仅没成,反而给了它一双“火眼金睛”——其实是被烟熏得害了眼病,这一点在《西游记》中有讲到。
▌从国内到国外
和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七夕节倒是保存了七夕原本的意义,比如日本和韩国。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的中国,七夕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而在其他国家,则是基本保持了原貌,并未对其加以阐发。首先看日本。日本的“七夕节”延续了中国“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没有拓展到爱情的层面,而且现已经成为日本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日本七夕节中的女子日本的七夕节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这和中国七夕的初衷不谋而合。从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江户时代开始,日本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相当于西方的圣诞树那样。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七夕和中国的七夕并不是在同一天。因为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之后就废除了农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的阳历7月7日,而不是我们中国现在的农历七月七日。然后是韩国。和日本一样,韩国的七夕也没有多少爱情的成分,同样是向织女星许愿,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
综合来看,七夕节不只是有情侣的小伙伴们晒恩爱的专属,作为单身狗,可以选择名正言顺地晒书、晒衣服,实在不行可以仿效郝隆晒肚皮。不过,这种气温晒肚皮多少有些自虐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