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人在社群中结识好友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他在社群中的活跃程度。社群成员的熟悉程度决定了社群的生命周期。在社群中,好友数量越多,人们留存、黏着和活跃的时间就越长。
PS:运营好一个社群,很重要的就是增强群成员之间的熟悉,熟悉了才有机会成为好友,才有可能频繁互动,投入成本和黏性自然更强。除了入群自我介绍、修改群备注为相关标签、日常群话题讨论,还应发掘其他增强群关系的活动
2.告诉用户有多少好友在用,比告诉用户有多少额度更加有吸引力。
PS:额度提升,其实不是大多数用户的强需求,关系驱动和从众心理都是影响人购买决策的因素,“你的好友在这里”既是吸引用户加入的理由之一(工具性、过滤器),也是吸引用户长期留存和转化的利器(长连接)。
3.在社交网络中,关系链构建了壁垒,好友具备整个世界的特性,可以保护人们免受不相关信息的骚扰,但当人们进入几乎全部错误的关系链时,这个壁垒也会牢牢地将人们扯入“泥潭”。
PS:所以现在的互联网、社群或圈层关系,都是在不断地加固和升高每个人的世界壁垒,让每个人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是“自己的世界”,而“世界”与“世界”又越来越不同、越难以相容和相互理解。
4.如果互动超过一定频次,反而会对社群带来另一种影响,即过强的互动会导致参与人数越来越少,慢慢变成一个非常小的规模。
Q:为什么会变成小规模?
5.

Q:这图看着有点难理解……
6.在夯实内部运营的基础上,任何外力的介入都有可能变成社群大升级的契机。这就要求社群运营不仅要提升运营实力,也要不断寻求外部资源的合作。
PS:好酒不怕巷子深的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慢慢不适用。即便是好酒,内部实力强大,没有外部的资源优势,很快就会被模仿超越。
7.社群成员参与互动程度越高,社群效率越高;社群与外部沟通、探索的次数越多,创新概率就越大。
PS:直接引用:团队的效率与内部沟通成正比,团队的创新能力与外部探索成正比。
8.社群中的超级意见领袖一旦多起来,多半会发生部分人出走另组山头的现象。
PS:一山不容二虎嘛。但是强的意见领袖,如果以可以统领其他意见领袖为目标,他会变得越来越强,相反,另起山头,自己称霸山中,终究有点画地为牢的感觉。
9.


单纯摘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