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社会热点首页推荐
留学生万字长文与父母决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独木桥塌了,谁之过?

留学生万字长文与父母决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独木桥塌了,谁之过?

作者: 阿鱼探长 | 来源:发表于2018-01-31 07:59 被阅读115次

    一封万字长文,记述了王猛从小到大与父母相处的种种流水账,这位北大留学生,从小“别人家孩子”的前高考理科状元,在30岁而立之年,对自己的过往毫不留情地展开了手术疗法,将从小到大压抑的种种不忿,一吐而尽。

    而在此之前,他已经12年不回家过年,拉黑父母已经6年之久。考虑到王猛独生子的身份,对于年岁渐长的其父其母来说,可谓相当“惨痛”的后果。

    一、

    根据王猛信中的阐述,可以得知,这是一个普通之家,并没有重大家庭变故。作为家里的独生子,考入北大、留学美国,怎么看都会是一件足够励志的事情。

    然而,在王猛成长的波澜不惊的十几年里,处处暗藏汹涌,但却没有一次造成引人瞩目的洪峰,起码,这些过往的小波小浪,并没有引起王猛父母的足够重视。

    直至,2012年,一封决裂信抵达王猛父母手中,从那以后,他们也失去了儿子的影踪。

    如果这只是王猛的家庭事,那么作为外人的我们,再怎么有理有据地评论,其实都是徒劳的。

    中国有句古话,“清官难断家务事”。

    但王猛自己主动找媒体公布长信,“希望给这些已是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同学一些参考,说说哪些事情不能做。另一方面,他也想自己找到答案,在伤害已经发生后,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这样的极端的案例背后,是中国这片广袤的家庭教育土壤,不可回避的诸多问题。

    二、

    王猛的长信里,屡次透露出几个关键词——“肆意操控”、“冲突”、“炫耀”。

    王猛第一次觉察到父母的越界,源于“肆意操控”。

    母亲沉醉于生个女儿的幻想,在王猛小的时候,多次将儿子打扮成“女儿”。这其实并不罕见,现实中也有很多父母出于玩闹,会将还没长开(即性别意识淡弱)的小孩反性别装扮。但从后续发展来看,王猛的母亲将这种执念延续到王猛上了中学,这……就有点不可思议。

    王猛认为,从一开始父母就没有充分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性别。所以,从小到大,一切都由父母操纵,自己并没有发言权。

    但没有发言权,并不意味着不会发言。

    随着王猛的成长,自我意识逐步觉醒,与父母的冲突也不可避免地多了起来。但其实到这一步,也只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所有家长都会遭遇的处境。

    “冲突”并不可怕,甚至“冲突”里还蕴藏着释怀的火种。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和化解这种“冲突”。

    很可惜,我们看到的是王猛给出的另外一个关键词——“炫耀”。

    这个词非常微妙,但放在王猛这种从小“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王猛的举例,一次参加父母单位的家庭旅游中,“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地讲述着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却是愁眉苦脸的。”

    很多人看到这可能并不理解,这有什么不舒服的?父母夸你优秀难道不好吗?

    作为曾经也是“别人家孩子”的我可以告诉你,就是很不好。尽管我的父母已经相当克制了,但偶尔我见到或者无意中听到母亲在别人面前夸我,我就是很不舒服。有什么好夸的呢?做到那些我本身就很擅长的,很值得夸赞吗?我并不觉得。就因为我刚好能考好试,所以你们一堆大人们就对我称赞有加?我尤其受不了父母夸完后外人一脸羡慕地看着我的眼神,好像巴不得要把我拉过去当自己的孩子。

    大人们越是羡慕夸赞我,我就越鄙视这些成人们。我鄙视他们的炫耀与嫉妒,把孩子当成可以衡量的社交货币;我鄙视他们的无知与肤浅,你自己家孩子的天赋你看不到,光知道拿自己孩子的短板跟别人家孩子的长板比,还每天口口声声来几句,“看看人家孩子……!”

    好自私的成人啊,你们这样自己摆弄来摆弄去,有考虑过我们小孩子作为伙伴今后还怎么平等相处吗?

    三、

    如果说,成长中的种种间隙只是让王猛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条裂缝的话,那么真正让这条裂缝发展成很难逾越的鸿沟,则拜王猛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傲慢所赐。

    中国父母的三大神句,我们再来复习一下: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我每天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谁?……”

    “你还是年轻啊!我吃的盐比你的饭都多,再过些年你就知道了……”

    神逻辑。

    任何家长里短的事,三言两语就能“上纲上线”,最终用这三句来完成致命一击。你还有啥可挣扎的?

    夏虫不可语冰。

    当王猛尝试一次次与父母沟通时,父母并没有意识到王猛发出的信号,也就习惯性地没当回事了。直到,收到那封长长的断绝信,父母依然没搞懂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是,一团缠了二十多年的迷,又怎么能一下子说解开就解开呢。

    四、

    到了这里,已经没有继续分析王猛案例的必要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王猛的心有多“寒”,起码从12年不回家和拉黑6年的时间尺度上,可见一斑,并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

    一个曾经的理科状元,最终职业方向落在了心理学研究领域。对王猛来说,这也是一种主动治愈自己伤痕的方式。

    而在,“失去”儿子6年之后,王猛年迈的父母,也终于开始自我反思。毕竟,儿子亲手给他们的“回击”,真的太过沉重了。

    五、

    在这起被当成警示的“案例”中,没有赢家,无论是曾经“强势操纵”的父母,还是如今“猛烈还击”的儿子,大家都伤痕累累。

    而更引人深思的是,这个家庭的伤痕,几乎流行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只不过大部分,没这么惨烈罢了。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只是个例,那可能存在偶然因素;但如果普遍出现,那就一定有什么原因在深藏。

    而这样的代际矛盾,在80后、90后这拨人身上,表现格外明显。

    这也源于对比,70后相对还比较传统,与父母保留有相当多的共同的家庭文化基因;00后的优势则在于其父母也是处于开放变动中的一代人。

    作为计划生育时代的80、90后,作为迎着时代变革浪潮颠簸的80、90后,与父母之间的时光记忆,注定以时代的恢宏旋律作为背景曲。

    能不能经得起考验,需要两代人共同来成长应对。任何一方脱节,就会不可避免地渐行渐远。

    六、

    在充满变革的时代里,在思想碰撞更新加快的节奏里,学会“表达”与“沟通”,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必修课。

    但对于绝大多数内敛羞涩的中国人,对于相当一部分还有“长辈”包袱的父母,对于不少缺乏支援和启示的懵懂少年,要完成这样的“代际沟通”,实在比高考和考研难太多了。

    前几年亲子节目特别火热,某电视台第一期邀请的嘉宾有林志颖和Kimi父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但没想到,节目开播后,我立马成了当时最没什么名气的张亮和天天父子组合的狂热粉。

    虽然这只是一档娱乐节目,但其展现出来的家庭教育还是很值得观察和学习。

    我最欣赏的父子关系,就是张亮和天天那样。作为爸爸,张亮从不摆谱,和儿子天天以一种近乎“哥们”的方式相处,也因此,天天拥有了十分阳光和爽朗的性格。即便是在很严肃的事情上,张亮也很少发火,但也正因为他很少发火,所以语气稍一严肃,天天也就敏感地觉察到严重性了。

    再抬头看一下我们周遭,多少父母因为孩子犯了一点小错就狂暴发怒,请问,就诸位父母这种发怒频率,孩子能不养成“免疫力”吗?也难怪你越生气小孩反而越不听话了。

    七、

    平等和尊重,在一个家庭中有多么重要?可以这么说,只会越来越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

    众所周知,天后王菲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明星。但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没有任何争议,只能让人举手称赞。

    窦靖童说,王菲对她的“管教”就是平等、尊重。说到自己不叛逆,窦靖童是这样说的:“我们家不管年龄大小,包括我妹妹,大家交流、决定事情,都是非常平等的,所以我没必要去叛逆。”

    看看窦靖童如今多么讨人喜欢的性情和修养,看看先天唇裂的李嫣现在多么自信阳光,起码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王菲身体力行,真正为大家展示了什么是“天后级”。

    八、

    愿意沟通、学习表达、多多展现爱意,是中国家庭太缺乏的基因。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不可征服,只不过,其努力并没有耕耘的对称性。一个人努力,事倍功半;但两个人、三个人愿意努力,事半功倍。

    最后,以一个我亲眼目睹的例子结尾:

    大学时我有一位同学,还是老乡,是我大学里见过的性格最好的女生了。

    放假了我们一起坐火车回家。

    出站口,是朋友的姨妈在等她,

    走近时我才发现,原来阿姨不止脸上洋溢着笑容,手里还拿着一束新鲜的红玫瑰

    送给了我的朋友,她的侄女,然后拥抱,回家。

    我想,这是我在那个凋敝的冬天里,见到的最灿烂的风景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留学生万字长文与父母决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独木桥塌了,谁之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tk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