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需要一些质变的时刻

作者: 相谈寒 | 来源:发表于2019-03-03 09:20 被阅读39次

    同意一些人的说法,需要一些质变的时刻,给大家回顾一下自己口语发展的历程。

    1。我出国之前教了九年英语,在外语学院,教口语和口译。

    但到国外读博第一年,头三个月像个哑巴,问题不在我,也不在别人,在相互之间的信任和语境,我听他们说话无碍,但速度没他们快,用词也显得太正式,就好像一个人说话时总在念报纸一样,谁都会觉得你是个怪物。做个类比似乎容易明白一些,那天看到了一个群,里面是一帮在中国学中文的外国人,他们群里有这么一个规定,不说成语不许说话,这样的规定,有哪个本地人愿意参加呢?后面几年,我注意到很多刚到美国的中国英语学者,他们说话的最大问题也是太正式,其实这种talking bookish的聊天是很容易把人聊跑的,真正美国的大学者,写东西和说话完全是两种风格,使用的词汇和句式完全不同。而且他们在聊天的时候,尤其是和不是圈里人说话的时候,似乎有意识地回避写书的那种风格,也许就是为了不让人讨厌吧。)

    最关键的是没什么共同语言。最好玩的是上课我举手问问题,老师从来不叫我,而下课和他聊天时,觉得老师特别nice,有问必答。突然意识到这种心态我当老师时也有,假若有个外国人,上课时问出一些脑洞大开的问题,很可能会扰乱他的思路吧。

    后来,改变这种情况的是一次课堂上的presentation.这个每个人必做,我准备得非常充分,讲了足足三十分钟,从此之后,无论老师和同学们都开始和我这个他们眼中的外国人聊天了。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注意到外国人虽然英语不是那么好,但大脑没什么问题,也可以很轻松地把一些西方的哲学理论理解了。至于口音问题,这个按照他们的说法:“你有口音,但你的这种口音能让你说得更清楚。”我喜欢这个。到了后来,没人跟我提口音这事儿了,只要听得懂,说口音干嘛?我还没笑话你们的南方口音呢,对吗?

    2。第二次是在第四年,我除了中文课以外,又开了一门中国电影的lecture class.50人的大课,期末交论文,平常有测验的那种,这下不和学生真聊就不可能了,上课至少一小时全英文,每次office hour至少要和四五个不会写论文的学生谈题目,这种镜子效应让英语的自然程度提高得特别快。还有就是要回应扑天盖地的各种邮件(没计算过,大概六年中用英文写过四千封以上的英文邮件,最多时一天几十封!而且给几十人写过英文的推荐信。)写邮件是个硬功夫,选什么词既能清楚表达自己,又照顾对方面子,拒绝别人还不能伤人自尊,这的确是练出来了。

    3。自己的论文答辩,第六年,面对我的四个教授的committee,整整一小时四十分钟,侃侃而谈,毕竟是自己做了三年的东西,每个拐弯抹角都很有自信,说起来也特别棒,最后和导师们握手时,我感觉到,他们觉得我和他们“是一伙的了。”

    回国几年了,说说现在的感觉,英语有点生锈,有时会有挑词的现象,但感觉还在,只要和外国人聊上五分钟,那个尴尬劲一过,马上就恢复了神侃的状态,毕竟在英语最好的人堆里混几年,那种感觉是不会那么容易丢的。

    敲黑板,划重点

    1。不要轻易自我怀疑或者失去信心,你活这么大,英语学了这么长时间,背了这么多单词,这些努力不是白费力,有朝一日,都会回来帮你的。

    2。放松。刘欢有个段子:在酒桌上,如果他开始说英语,那是说明他有点喝多了,如果开始说法语,那一定是喝多了。喝酒能让人放松。这种经历我也有,那天同桌的有个德国人,英语还是挺好的。我好歹学过一年德语,就想和他说几句试试。可越想说,越发现所有的德文词都下班回家了。只能说英语。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don't worry, it will come back.确实如此,聊了一阵,就能想起句来,后来就混着说了。到最后,还落一个“sehr gut.”语言就是个工具,能用就行,和智力没什么关系。别忙着否定自己。

    3。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有些人不进步的原因在于就说一点点熟悉的内容,从来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那你就是原地打转了。和别人相比,我的进步大多来自尝试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要知道,会的东西永远是会的,而不会的东西通过尝试才能学会,而尝试新内容的同时也巩固了旧的表达法,这就是进步的源泉。不怕尴尬,安静地坚持,这才是取得成功的原理。

    4。了解一些语言的规律。比如口语返生是进入新领域的自然过程,新词汇,新表达和新搭配都有个磨合时间,因此不必害怕,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充满了挫折感的,而有时突破就来自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英语学习需要一些质变的时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xp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