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唐诗到刘禹锡掀起一个小高潮。如果不知晓刘禹锡的生平,仅从他的诗歌中完全读不出他被贬谪了23年之久的厄运。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其一》)在无数悲秋诗篇中脱颖而出,打破众人对秋天萧瑟的惯常认知。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吟出了乐观旷达的千古胸襟。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浮沉的豁达宏放。既便是晚年倍受病痛折磨,依旧高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历任刺史、司马、主客郎中、礼部郎中、监察御史等职。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等官职,漂泊23年。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以及哲学著作《天论》等名篇流传至今。
今读他的《竹枝词九首》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组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学习屈原的《九歌》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法上多用白描,清新活泼。
“白帝城头”一首,开头两句写夔门山水雄阔隽秀之美。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山水互映,各尽其妙。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
“山桃红花”一首,写一位深情女子在爱情受到挫折时的愁怨。首两句,写春意正浓,触动了她的春思,进而引发了她的愁情。与此同时,山上盛开的桃花将见飘零,江间拍岸的碧水却悠悠无尽,这景象又为她的愁情提供了确切不过的表达形式,于是信手拈来,遂成下两句抒情语。
“江上朱楼”一首,写当地民俗风情。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在人的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日出三竿”一首,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狂夫”一词源自《诗经》,作为妇女称呼自己丈夫的谦辞,曾被唐代诗人大量使用。这里既是用典又是时俗,加上诗中女子给远在成都那个商业兴盛、水陆繁忙之地万里桥的丈夫捎信时思念、嗔怒交织的口吻,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丈夫怨爱交加的情感。
“两岸山花”一首,写春日踏青时所见蜀地民俗及风光。两岸山花怒放,家家春酒满怀,一派融融的生活气息。这里诗人不写稻麦的茁壮,只写山花的茂盛如雪,不写鸡鸭鱼肉的大荤盛宴,只写用银杯饮春酒,更显现农家桃花源式生活的恬淡。
“城西门前”一首,把“人心”和“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瞿塘嘈嘈”一首,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从“十二滩”中可以想见其险绝情况,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得出“人心”比江峡还要凶险。诗人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巫峡苍苍”一首,描写三峡景色,尤其是猿啼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断肠之情。诗意源自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说,又以“烟雨”之境增加迷茫凄清之感。而最后两句翻出新意,与《水经注》上说的舟行三峡闻猿啼而断肠不同,而是说不听猿声也肠断,再听猿声,“愁人”的愁苦之情更是不堪忍受。这样更深一层,可谓新奇之笔。
“山上层层”一首,表现的是巴东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全诗宛如一幅风俗画。诗人以漫山开放的桃花李花和缭绕在蓝天白云之间的缕缕炊烟作为春耕大忙时节的自然背景,在这背景上来点缀并活动着在江边汲水为炊的妇女和以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在田园劳作的男子。在这里,诗人学习了民歌中借代的表现手法,结合夔州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情景,用这两个特写镜头具体描写巴蜀山民的劳动生活图景。
以时间为经,诗歌为纬,串织起刘禹锡历尽沉浮又充满魅力的一生。他用傲视忧患的气象,抒发出一腔超越苦难的情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让后世仰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