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朋友聊天,都说最近小区旁的早餐店又涨价了,一位朋友却一脸自豪地说:"我家开的包子铺,五年了,从来没涨过价。"
听得人相当吃惊,有人问道:"五年不涨价,你家是怎么做到的呢?"
不等这位朋友回答,一位知根知底的哥们笑着说:"我知道,五年前他家的包子,我吃五个就吃撑了,现在吃八个只有八分饱。"
不涨价哈哈!原来如此啊!可想而知做生意的人真是精明,招数真高!脑子就是好使。
其实,在老家的一条老街上也有类似的店铺,就是一家———“糖水店”。这家糖水店开了几十年了,依旧是标配的实价2元钱,从未见涨价过。很多人都从小喝到大了。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还是中老年人都巨多去关顾此店,此店铺也一直没变化过,没有经过华丽的装修,还是老样子,店铺招牌坊还是那样,店里所有家具也是原貌原样。由此可见,几十年不涨价也许因为此店铺成本低啊,人流量也没少反增添,这个店所谓是在整个县里出了名的了,只要去到那里逛那条街准会很多人跑去此店喝喝糖水,歇歇脚。
为啥那糖水店从没涨过价,味道也从没有变过,价格也依旧是2元,还一如既往的好呢?在这个物价不断上涨,只增不减的时代,此店却一直保持原样,一直生意红红火火呢?
真的,每次我都很好奇啊,难道真的是所谓的薄利多销的赚钱原则了。真搞不懂了,不知道这间糖水店里头到底“卖什么葫芦”,还是实打实况地经营生意。
真的好疑惑啊!直到看了下面可乐几十年不涨价的原因后问题才迎刃而解了。
可乐几十年不涨价 背后真相令人哭笑不得
第一杯可口可乐是在药店的冷饮店卖出,当时的可口可乐还不是瓶装的,类似于现在的呷哺啤酒形式,在1899年来了两个律师,希望买下可口可乐的装瓶权,最终在其软磨硬泡下,总裁签下了一份固定不变的价格像瓶装上提供可乐,结果瓶装可乐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这对于可口可乐来说不是一个好的消息,钱都让瓶装上赚了,如果瓶装商提高价格,这里面的利润可口可乐一分钱赚不到不说,价格的提高还会让可口可乐受损,之后可口可乐以一瓶只要5美分的广告大打广告,当可乐和五美分挂上钩之后,瓶装上想提高价格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1959年最后一瓶5分钱的可口可乐卖出!直到现在在美国亚马逊上买一瓶可乐只要35.5美分,想必与其它商品,真的算是良心价了!
不涨价十年中,一根油条的价格翻了4倍,一顿早饭从2元变10元。可是世界饮品可乐却没有怎么涨过钱,为啥?很多人认为“一瓶糖水的成本能有几分钱?其实,每瓶可乐的利润只有5毛。
可乐为什么不涨价,可以用经济学中菜单成本和古诺均衡解释
菜单成本好理解,就是商家涨价的时候也得花钱。餐厅改价格要重印菜单,可乐如果提价就要改广告、调整市场策略,还要想办法安抚抗议的消费者……这么费劲,不如不涨。而古诺均衡,通俗来讲,在只有可口和百事的时候,他们是相爱相杀的唯二大佬。
为了保证各自利益最大化,他们会根据对方的产量调整自己的产量,与之对应的价格就是定价。新的品牌因为规模小,很难做到同样低价,只能退出。低价曾经是可乐的优势,但现在,因为奶茶、果汁等饮料越来越多,可乐涨价也会让消费者减少可乐消费。结果就是,只能维持原价。
厂商选择定多高的价格的时候,需要考虑他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然而价格和成本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既然厂商是为了最大化利润,而利润又等于卖出的产品的价格乘以数量,再减去成本,所以只有当多卖出一单位产品的收益等于生产这个产品的成本的时候,利润才能最大化:如果多卖出一单位产品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个产品的成本,那么企业会降低一点价格多卖一点;反之,如果多卖出一单位产品的收益小于产品的成本,那厂商就必须得提高价格少卖一点,才能增加利润。只有这两个数字相等的时候,厂商的利润才达到最大化。
所以,最后厂商定出的价格,在数量上是肯定和成本有关系的,只不过这个“成本”指的既不是总成本,也不是平均成本,而是“边际成本”,即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花费的成本。
那么什么时候价格是由成本影响,什么时候不是呢?这就要考虑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了。在经济学里面,有四种基本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
从完全竞争到垄断,厂商的数目越来越少,厂商的垄断势力越来越强。什么是垄断势力呢?其实就是厂商自己决定价格的能力。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市场存在非常非常多的厂商,他们生产的产品也都同质化,所以这些厂商对价格是没有什么控制能力的。比如现在已经逐渐衰弱的“电子城”、“数码港”,许许多多店都卖组装电脑,哪家店稍微卖的贵一点,客户就跑了(这里暂且不讨论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顾客和结盟控制价格的行为)。在这个例子里面,这些店是没有什么议价能力的,均衡的时候他们所卖的产品的价格,应该约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他们的价格变动最直接的反映了成本的变动。
真是高明!果真如此!原来是这样理解的,经营生意也真是一门大学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