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平生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这是他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
他的一生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先是困局长安十年,后又逢安史之乱,到处漂泊。
当他四处漂泊、生计无着的时候,仍要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纵使是长期过着颠沛流离、漂泊无依的生活,他的心里时刻牵挂的、念念不忘的仍旧是家国天下。
他始终秉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一生仕途坎坷,纵然有着无以伦比的才华,忧国忧民之心,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即便如此,他仍然“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
杜甫辗转四方,半生流离,虽官卑职微,人微言轻,但初心不改,他的家国情怀始终贯穿其一生。
他所忧心的是天下动荡,民不聊生;他所期望的是国家富强,百姓安居。
乾元二年(759),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几经辗转,最后到达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安居下来。
不久,杜甫又因时局和生计,离开草堂在剑南一带漂泊。
广德元年(763),杜甫流寓到了阆州,在川北梓州避难。是年,史朝义败亡,安史之乱结束。
大唐总算是结束内乱,可盛唐却从此一去不复返,再也不复曾经的强盛。
此时,吐蕃的侵扰还是连年不断,这年的十月,吐蕃攻入长安并长驱直入,长安沦陷,皇帝奔陕州,官吏藏窜,六军逃散,召诸道兵,却无只轮入关。
这是继安禄山叛军洗劫长安之后又一次大破坏,是继玄宗幸蜀之后又一次皇帝狼狈逃命。
天下震荡,诗人为之而忧。后来名将郭子仪等收复长安,十二月(即腊月)代宗还京。
这一切都是杜甫心心挂念的,他远在巴蜀消息闭塞,因而忧心如焚。
诗题为“早花”,系诗人见山花早开,而长安消息却迟迟不来,感物伤时,写下了这首诗。
《早花》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
——唐·白居易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开头两句即反映这一心情,中间四句写山花腊日已开,虽是写实,但寓情于景,反映了诗人盼望春天、盼望和平安定生活的心境。
眼下花开景艳,而战乱未休,使诗人倍增感慨。国事可忧之日,更顾不上忧愁个人的日渐衰老了。
结尾与开头前后照应,使全诗忧伤沉郁的诗意一脉贯通,表现了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
俗语说“春暖花开”。虽然各种花的开花期早晚不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总有含苞待放的,也总有烂熳盛开的,还有香尽衰谢的,但一般来讲,山花多是在春天暖和的时候开放,且比平原地区略晚。
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就是因此而生疑。
自然界的冷暖、花开花落,常被诗人们写进诗中,以发感慨。
杜甫也是敏感的,对与时序节令不合的自然现象更不放过。
现在,尽管是寒冬腊月,却是“山花独自开”,面对这“早花”,诗人想到了什么?不是惊喜,而是不安,因为这是反常的现象!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首联的意思是,西京长安的局势恢复平稳了吗?我却见不到一个从长安来的人。
西京:指京都长安,与东京洛阳相对而言。
“西京安稳未”就是缘此而说的。自己在避难流浪中,首先关心的是朝廷,是国家大势。
“不见一人来”补足了首句的忧思。他盼着听到消息,准确、真实的消息,最好是使人解忧、令人兴奋的消息,可惜却没有一个人来。首联伤时,都是从次联感物生发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颔联的意思是,在腊月的巴江一带,山中的花儿已经自然地开放了。
巴江:指嘉陵江。时杜甫在阆州(今四川阆中)。阆州,古属巴国,故称“巴江”。
腊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又称腊月初八这一天。俗语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见这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
然而就在这最冷的三九严寒之中,巴江弯曲处,山花已经开了。
“自”自然而然,不管外界如何,此字显出山花凌寒怒放的英姿,确乎出人意外,惊而不喜,忧思更深,是因为诗人想到了动荡的时局。
“感时花溅泪”,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在诗人心中结合在一起了,感物与伤时密不可分。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颔联的意思是,花儿晶莹美好,仿佛雪白色的杏花;明媚艳丽的山花好像在等待梅花盛开。
盈盈:指花姿美好。
当:同。
三联承二联,形容山花之美。它们盈盈轻巧,如同雪白的杏花;它们艳艳光洁,比得上迎春的梅花。体态神情,两句全出。
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
尾联的意思是,我一直为动荡的时局而感到悲伤,谁会为容颜鬓发的催逼而忧伤呢?
风尘:喻战乱。
尾联折进一层,应首联。“直”者,“特”也,只也。
见山花提早开放,而叹吐蕃之乱未平,风尘不静;见花开之早,而感年华之易逝。
只是以忧国伤时为重,已无暇忧老叹衰了。花已开,春既到,然政局安稳的消息杳然,诗人能不忧心忡忡?
这首诗前两联散行,后两联整对,也是藏春格。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