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扯谈(十二)
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恵。”
其实,吃人的老虎还是好的……傅佩荣先生从个人修养层面解读: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在乎的是产业;君子关心的是规范,小人在乎的是利润。
君子,是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小人,则是满足于现状,对个人修养没有具体目标的人。对人修养的层次,可以有三个境界:自我中心,人我互动,到超越自我。小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自身利益,眼前利益出发;而君子层次境界较高,考虑问题以德行和规范为重,不仅考虑自己,还考虑别人的利益及整个群体的利益。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君子关心自己德行的表现。
其实,吃人的老虎还是好的……至于第三个层次境界,“超越自我”,则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吧。
其实,就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人与事而言,我情愿认为君子与小人最大的不同在于眼光和境界,其关注点区别于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或者说,君子看到的是禁区,什么事不能做;而小人看到的是利益,常常抛弃规则。这个世界总是福祸相倚,能看到福后之祸的,必然会未雨绸缪,必然会知戒知慎,有恐有惧;而小人,则如南怀瑾所说,“蚀本的生意没人做,而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为了利益,杀人放火破家卖国都可以的。
在此解释之外,还另有一种更高层面的解释,其着重点在于国家治理,或许说管理学范畴。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解释说:“上位君子能用德治,则民安土重迁而不去;若在上者重法治,则在下者怀思他乡恩泽而离去。”
其实,吃人的老虎还是好的……《皇疏》中也说,“君子,人君也;小人者民下也,上之化之,如风靡草,君若化之安德,则下安其土,所以不迁也;人君若安于刑辟,则民下怀利恵也。”
其实,吃人的老虎还是好的……说的更明白的是《群经平议》,“夫安土重迁,人之常情,小民于其乡土,岂无桑梓之念?故泰山之妇,因无刑苛而不去,此即小人怀土也。惟上之人荼毒其民,使之重足而立,而忽闻邻国之君有行仁政者,则旧都旧国之思不敌其乐国乐郊之慕,而怀土者变而怀恵也矣。”
其实,吃人的老虎还是好的……这话听起来让人惊心动魄,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老百姓的流动是没有限制的,国家力量的此消彼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与人口,你行仁政,百姓就会来,否则,则会走。如孟子所言,“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是这个意义。
其实,吃人的老虎还是好的……从这点上讲,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孔子遇到的那个老妇人情愿待在老虎出没的地方,因为别处的苛政猛于老虎;也可以解释清康熙恩科一出,天下士子归心了,因为他送给天下士子一条光明大道。熊逸在《春秋大义》中说的更直白,“周公率领的是仁义之师,到处输出革命,颠覆外国政权,打到哪儿就解放哪儿,是世界人民的大救星。就算挨打国家的国君指责周公粗暴干涉别国内政,但不论哪国,国内的百姓还偏就心向着周公,偏就愿意周公把自己的祖国给灭了。”
想想,如果你是电影《1942》中那些不惜卖女的灾民,如果能有个政府给你口吃的,那一定是好的,就是周公。再想一步,如果是日本人呢?我想,日本人就是周公。想到这,我不想了……
其实,吃人的老虎还是好的……古往今来,许多人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利用了这一点,虽然口上言义不言利,但君子言义小人言利的事实是存在的,怎么做呢?《雕菰楼集》中似露非露地说:“惟小人喻于利,则治小人者必因其民之所利而利之。”这才是秘诀,天下人皆贪,非利皆名,给小人于利,君子于名,如赞关老爷以“忠义”,宋公明以“及时雨”,才是具体操作的正确途径。只可惜,“儒者知义利之辨而舍利不言,可以守己而不可以治天下之小人。”
诚为憾事。
其实,吃人的老虎还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