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没有疯狂追星的经历,也许这跟性格有关,天生就不是热情动力足的家伙,所以,即便是在追星环境良好的九十年代,中学生时代的我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偶像。但这也不妨碍我一遍遍听着他们的歌。那些歌那些曾经璀璨夺目的明星,都与我的青春缠绕在一起,回忆里也就多了很多好听的背景音乐。
不管是什么时代的家长老师,都是谈追星而色变,因为他们会讶异明明平时那么乖的小孩,怎么追起明星来那么疯狂?其实也不需要过度紧张,极端追星的不过是个例。大多年龄差距极大的粉丝们,都是很理智的在追星,就像是在生活、学业重压下的一种宣泄。说实话,这种宣泄安全得多,毕竟青春期本就是躁动不安、精力过剩的,不是吗?
偶像,在八九十年代里更类似于一种信仰,一种榜样,一种遥不可及但始终被激励的动力。例如迈克杰克逊,他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那些从青葱到壮年的歌迷们心中,他早已登上神坛。
千年后的偶像,大都慢慢走下神坛,更加平易近人。而超级女声等一批选秀节目的出现,让很多草根明星迅速被大众接受。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寄托了草根大众的明星梦,还因为他们就像是邻家的小孩,可以被疼爱,也可以与同龄粉丝共同成长。
我的同事就是个执着的周笔畅迷,从一个小姑娘到如今一个孩子的妈,依然有时间就去听周笔畅的演唱会,依旧关注她的任何动向。我是不太理解这种热情,但,我很羡慕这种热情,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给自己塑造一片美好的净土,岂不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
当然,我们普通大众看明星时,除了看脸养眼,听歌养耳外,还最爱看他们的八卦。今天谁谁离婚上了头条,明天谁谁结婚前任泪流之类。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最广泛的消费明星方式,嗯,也算是互赢吧。毕竟明星得了点击率,大众满足了隐晦的窥私欲,丰富了与朋友的谈资。
笔者就喜欢在午餐时看明星八卦,看看美美的街拍,再看看粉丝们掐架,那让人不想多看一眼的盒饭,也似乎变得美味起来。
其实,追星还有种大家都忽略了的好处,那就是自我疗愈与自省。
对心理学感兴趣后,我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于是对于明星们光鲜外在之下的心路历程更加感兴趣起来。因为,心理学上讲究共情,相比于大街上的陌生人,距离过近的亲友,保持着适度距离感和熟悉度的明星,无疑是更好的研究对象。
当然,我并不是有什么变态企图,只是想通过分析他人,来理解自己罢了。以心理学上最让人不解也最让人触动的论点就是,你在凝望他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凝望自己。
尤其是那些同龄偶像,与之共同成长起来的粉丝们,几乎能把自己的成长历程投射在对方身上。一样要面对青春逝去,面对生活压力,面对结婚生子,面对生老病死⋯⋯就像是一个遥远的笔友,你总是能知道他的现状,与自己的现状比较,或庆幸,或欣慰,或重新点燃动力等等。
又或者,如张国荣、翁美玲等璀璨夺目,却短暂的令人惋惜至今的一生,也让我们时时自省,人生总有各种各样的难关,我们是否能勇敢面对?对于选择轻生的明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再一味指责,更多了些理解。这份理解也同样给了自己和身边的人,面对人生关卡,我们慢慢学会了关怀、自助与求助,不想让那种已失去的无能为力重演。
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就如同命运。性格一半取决于遗传基因,另一半则取决于童年的生长环境。而据心理学研究统计,80%人的童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完满,甚至不幸。
明星亦然,偶尔会有真爱粉深扒明星的身世,童年的遭遇与他们后来的性格,以及选择的道路都息息相关。而我们,看着这样的他们,似乎也看到了这样的自己,怎能不动容,进而自省,我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度过怎样的人生呢?
也许,这就是我这个不追星的家伙,喜欢看明星八卦的原因吧。
至于写这篇文的原因嘛,是因为昨天看到有人提出,看明星八卦如何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论调⋯⋯我一时不忿罢了。话说,突然想写些明星们的八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