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看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当看到儿童绘画敏感期期这一章节的内容时,特点有触动,所以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1、绘画—儿童与生居来的表达自我的语言方式。
小外甥女的绘画启蒙
说起绘画,就不得不想起我那可爱的小外甥女妍妍了。
记得去年暑假,当时她才刚满2岁。那天我正在陪刚满5岁的妍妍哥哥写作业,不知不觉中,我们聊起了画画。妍妍听见了我们的讲话,自己跑到妈妈的屋子里,拿出了一个本子,非要给我看,“小姨,看”。原来宝贝拿出来的是她自己的画作,都是一些断断续续,虚虚实实的线条,点。“妍妍—画”说着就拿起哥哥的蜡笔,又画了起来。
其实,我没看懂她画的是什么,但我相信,妍妍自己脑海中的画面非常丰富美丽。
不过她家里的墙上、门上、地板上、沙发上都有妍妍的画作,黑色的,红色的,蓝色的线团、点点。
今年十一回家,她居然会画小鸭子了。画的似模似样,可爱至极。
孩子绘画,是脑海中世界的呈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画出了对世界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其实,画画不就是要的意境和感觉嘛,所以孩子的画笔是天才的画笔。
绘画品质与生俱来。
2、绘画—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培训。
“我给我孩子报个了美术班,10次课,让她学学专业的美术。”“我也想给他报,但是他们这么小,报班有用吗?”两个妈妈正在讨论中。
我认识一个二年级朋友,也一直在上美术培训课,孩子上完课后,每次都能拿回来一个成品,妈妈们就会在圈内晒一下:“今天孩子的作品,很棒哦”。所以孩子每上一次课,就给妈妈拿回家一个成品画作,水彩画、蜡笔画、线描画、油画。殊不知是孩子学画画,还是学习怎样完成一幅成品画呢?
后来偶然碰面,问起了孩子的绘画课,妈妈:“早就不上了,孩子没兴趣,也没有成效,所以就把课退了。”
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就有上千家针对少年儿童开设的课外美术培训班,包揽了从幼儿园到中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设科目更是丰富:山水画、花鸟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以及国画等,令人眼花缭乱。孩子们是否喜欢这些?是否需要这些?是值得家长们思考的问题。
孩子的绘画,是凭感觉而画,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培训。刻板的培训,教授,会让孩子丧失兴趣,丧失想象力,把孩子框在了圈子里,成了被动的画画者。
特别想介绍一下4岁小外甥这幅“快乐的鬼”的画。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很新奇孩子画的内容为什么是鬼;当然还有很期待他画中的故事。
图画的内容:原来这栋房子里住着很多鬼,也就是鬼房子。鬼房子里的鬼都是好鬼,他们快乐相处。房子下面都是鬼的脚。其中有个小鬼突然飞出来了,他要飞上天,去找巨人朋友玩。它能飞的特别快,特别高。
看到房子上的笑脸,还有房子的两只手都是太阳形状,感觉特别有趣,而且很温暖。同时飞天的小鬼也是满脸笑容,双腿交叉,感觉特别轻松,飞向了天空,飞向了太阳,去找朋友。整副画都充满着童趣,充满着想象。就会觉得这幅画特别可爱,把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状态很好的呈现了出来。
3、绘画——需要的是感情,而不是技巧。
8月底,腾讯公益推出的“小朋友画廊”自闭症募捐项目,不知多少人还记得。我估计很多家长们也参与了公益吧。因为,此项目在9个小时里完成了1500万元募集任务,580多万网友参与活动。
你们是否也感叹那些朋友们的画作呢?我们关注的不是他们的绘画技术有多专业,也不是他们的绘画技巧有多纯熟。我们惊叹的、喜爱的是他们画作中传达出来的意境,和表达的情。画作中景色人物,展现出不同的想法和寓意,视野的广阔;画作中色彩的碰撞,展现着他们内心世界的斑斓,柔内纯真。看着这些,真让人感到温暖、喜爱。
选这张我觉得故事很美好的画……梵高,被很多人认为,他是疯狂的天才画家。其实,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他完全靠直觉,找到了一种方式,把内心情感的爆发挥洒在画布上。他更多的是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人们对他画作的惊叹和喜爱,不仅只是因为他的画呈现出来的形象本身,更多的是他画中呈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感觉和执着。
梵高的“星空”,永远是那么的神秘
绘画需要呈现和承载的是感情,而不是技巧,只有这样才更加感染人,才更有韵味,才能给人带去温暖、带去震撼、带去情感的慰藉。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他们用绘画的方式展现着与众不同的生命感觉。莫要用所谓的作品、所谓的专业、所谓的技术来束缚孩子们想象创作的空间。尊重孩子的发展,顺应孩子的成长,说不定能成就“艺术天才”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