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继续和大家一起共读这本,全面阐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前面我们介绍了这本书的第五部分“生活的准则”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分享第六部分内容:统治的理论,对应老子的《道德经》一书的第57-61章的内容。
第五十七章 治术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意思是,治国者以正不以奇;用兵者以奇不以正。然而以正治国,虽是合于正道,仍是有为而治,以奇用兵,仅止于暂应一时之变;若用正奇这两者来治天下就不合适了,我何以知道会这样呢?只要从下面几个无为而治的反面情形来看,就可以明白。
天下的禁忌太多,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便不能安心工作,生活愈陷于困苦。人间的权谋愈多,为政者互相钩心斗角,国家就愈陷于混乱。在上位者的技巧太多,人民起而效尤,智伪丛生,邪恶的事层出不穷。法令过于严苛,束缚人民的自由太过,谋生困难,盗贼就愈来愈多。
因此,圣人有鉴于此,便说道:我无为,人民便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也自己走上正轨;我无事,人民便自求多福;我无欲,人民也就自然朴实。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的理想武断,正是大多数人间不平等与残暴的根由。”老子反对为政者依一己的心意擅自厘定出种种标准,肆意妄为,强意推行。所以他提出统治者应当“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这种不干涉主义更能刺激人民的自发性。
第五十八章 政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意思是:治国者无为无事,一国的政治看似混浊不清,其实有人民因生活安定,其德反而淳厚。治国者有为有事,一国的政治看似条理分明,其实人民因不堪束缚,其德反而浇薄。所以灾祸的里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幸福里面,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得失祸福的循环,是没有一定的,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
就好像那本是正直的东西,突然间竟变作了虚假;那本是善良的东西,突然又化作邪恶一样。世人看不透这个道理,每每各执己见,以己见作为是非取舍的标准。他们陷在这往复循环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已为时很久了。
唯独得道的圣人,才能跳出这个圈子,能无为而为,以无事为事,方正而不戕人,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耀。既伤不到自己,也伤不到别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了祸福相依的道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是同样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福中常潜伏着祸的根基,祸中也常含藏着福的因素,祸福相依相生。这种循环倚伏的道理,常令人迷惑不解。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于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进的心志,使他迈向宽广的途径。而生活在幸福环境中的人,反倒养成怠惰的习性,最终走向颓败。老子将我们的视野扩大,超拔于现实环境的局限,使我们不致为眼前的困境所构陷,也不为当下的心境所执迷。
第五十九章 如啬
治人事天,莫如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意思是:治理国家修养身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爱惜精神,节省智识。因为只有爱惜精神,节省智识,才能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能够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既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就可以担负保家卫国的责任。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可以长久站稳。这就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长久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并不仅指财物上的“吝啬”,更重在强调对精神的爱惜保养,培蓄能量,厚藏根基,不断充实生命力。《孟子·尽心》章也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只是道家的“养生”着重在保存灵明的本心和蓄养天赋的本性上。
第六十章 治大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好像烹小鱼不能常常翻动,常常翻动小鱼就会破碎;不可以朝令夕改,过于多事,否则人民不堪其扰,便会把国家弄乱。但是能做到这个地步,只有“有道的人”才能达到。
有道的人临莅天下,清静无为,使物各得其所,鬼神各有其序。这时,不仅鬼不作祟伤人,神也不伤害人;不仅神不伤害人,就是圣人也不伤害人;鬼、神、圣人都能做到不伤害人,人民便能安宁生活,勉力修德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政之要在于安静无忧,扰则害民。有人也以此句质疑老子的“无为”说,认为“烹”本身也是一种“为”,这是对“无为”的一种误解,“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因为鱼小而易碎,所以在烹调时更应小心谨慎,不能常常翻动,这正是老子“无为”的真谛。
第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意思是:人类能否和平共处,在于大国的态度。大国要像江海居于下流,为天下所汇归。天下的雌性动物,常以柔弱的静定胜过刚强躁动的雄性动物,这是因为静定且能处下的缘故。因此大国如能对小国谦下有礼,自然能取得小国的信任,而甘心归服;小国若能对大国谦下有礼,自也可取得大国的兼蓄,而对它平等看待。
无论是谦下以求小国的信任,或谦下以求大国的等视,都不外乎兼蓄或求容对方。故而为了达到目的,两国都必须谦下为怀。但是最要紧的,还是大国应该先以下流自居,这样天下各国才相安无事。
“大国者下流”,“大者宜为下”,强调“谦下”的美德,不可自恃强大,更不能欺凌弱小。“谦下”也有“不争”的内涵,要涵养内藏,不显露锋芒。所以“谦下”一方面要人收敛一己占有的冲动,另一方面,也要人凝练内在生命的深度。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