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女兴谣诼 高文见苦辛
哲王终未悟 浊世若为亲
九死三湘水 千秋一放臣
平生怀美政 何意作诗人
这首五律是由施蛰存老先生在偶读离骚时所作。作者略带戏味地说出诗人节和屈原的有联系和无联系。并有意指出“有联系”是人们牵强附会的联系,“无联系”才是诗人和作者所认为的真相。
说起屈原,从《离骚》开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一句评说,鲁迅的出名,也使《史记》和《离骚》之经典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施蛰存却在文中概述了屈原在时代里的影响变迁简史:
汉魏时代,知道屈原是诗人的人不多,但每人都知道屈原是一个在政治上不能见容于楚国的忠直之臣,他的所以为诗人,只是在无可奈何中“援天引圣,以自证明”而已。所以提起屈原,“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清高第一,文采第二。晋宋而后,直至明清,屈原虽然始终是一个未曾过时褪色的大文豪,而且知道屈原的人也格外多了,但他的《离骚》却成为风流才子的下酒物。“嘉其文采”也已经走进了邪路,“慕其清高”者也就渺然了。现在呢,印刷既方便,宣传又热烈,知道屈原的人可谓已经遍地皆是。“屈原是我们的大诗人,等于人家的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人人会这样说。不错,人家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于是屈原在二十世纪也还是一个挺时髦的人物,他是被用来作为替中国争取文化上的国际地位的帮闲诗人了。
然而呜呼哀哉,诗人节愈热闹,诗人却愈孤独了。
这是作者的感慨,也是对屈原的惋惜。并将屈原和悲呼“文章憎命达”之类的诗人杜甫做了比较,指出屈原是因为命蹇(jiǎn)才写文章的,并不是写文章以求命达的。以此说明“提高屈原的诗人身份,无形中就是把他的忠臣身份淹没”这一现实。
屈原是诗人,这是当下很多人的共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佳句。然而屈原更是主张国家修明政治的爱国忠臣,若其地下有知,想来也会不禁苦叹“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如果没有失望,屈原断不会写文章,更不会在知道文章只是“苦果”,而非“武器”时,选择自杀。
然而他的自杀,也并未受到公平的批判,作者指出司马迁评论屈原时说“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原自令若是。”竟言“屈原自杀”是傻透了的行为,从汉以来,士大夫之见解和抱负可见一斑,只关心自己一身之得失,断没有屈原之不忍见国之将亡之痛心时所显露的气节,敢问:屈原之悲?士大夫之悲?
而今,“爱国诗人”已经成了屈原的标签,打在屈原身上的文化符号,并和端午节捆绑销售或宣传,并加入了划龙舟,吃粽子等节日活动,更是将屈原这一人物“复杂化”。也许诗人屈原,爱国忠臣屈原渐渐会在历史里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粽子”商标,龙舟赛事,不禁想改写施老那个时代的论断。
真是呜呼哀哉,端午节愈热闹,诗人就只能隐退。
这种隐退不是孔子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式的遁迹于海外,而是屈原爱国气节的现代化迷失,以及历史文化在商品经济里的落败。
作者恳求“如果我们真能了解屈原,真心衷心地纪念屈原,我们第一要决不把他看做一个诗人,第二要赶紧使现代的屈原不要自杀。”我想施老这话有鉴于文革之期的知识分子和忠臣之迫害,也有鉴于现今之忠臣志士被排挤之现象。简说屈原只是个保有操守的政治家,但“保有操守”就是在任何时代被嫉妒的关键,大到王侯将相,小到平头百姓,难道不得反思吗?
也许真如作者所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纪念死去的屈原,而同时又都妒忌他同时代的屈原”。我想全面公正的了解屈原,就是对其、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所处时代如屈原般爱国志士的尊重。
附:
①施老,施蛰存,作者为同一人,走进施老,可参考我的文章《别再说你爱文学了——读〈爱好文学〉和〈文学之贫困〉有感》;
①《怎样纪念屈原》选自施蛰存散文集《待旦录》。“旦”字,只是卿云歌里的“旦复旦兮”的意思。
③端午节更早的起源和屈原无关,而是近似于全国卫生节之类的卫生宣传节日,初入夏季,蛇虫鼠蚁居多,尤应谨慎。
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第三期
第十二篇
网友评论
真是呜呼哀哉,端午节愈热闹,诗人就只能隐退。
——丹妮文学馆《施蛰存<怎样纪念屈原>:忠臣屈原不是诗人》
https://mp.weixin.qq.com/s/Ssu9iATjUBUQlWvM8KLG_w
说好的屈原呢?
提炼的几个观点都发人深思。
会阅读,会思考的人,很美!👍👍👍
再次祝福端午安康^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