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子两岁开始,我就陪他读绘本,每年365天,除去旅游或其它意外情况,我们至少共读300天。
六年的坚持,那些不经意的时光,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读绘本有用吗?
读绘本之前,甚至是现在,我都会问自己这些问题:这样做有用吗?能帮助孩子认字吗?能帮助孩子学好语文吗?能帮助孩子写一手好作文吗?
这些都没有直接的答案,因为儿子刚上小学,一切才刚开始。
但我深信,读绘本一定有用,不过用处不像我们渴望的那么大,那么直接。
儿子在上学前认识了一些字,但不多;说话时会用一个让我们意外的词,但是要他生动的复述故事,有困难。
可是,这不要紧啊。
绘本其实已经根植在孩子的心里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779138/84d206ac5648032c.jpg)
有一天,我对儿子说:“妈妈爱你,有从这里到月亮,再从月亮回来那么远。”
儿子立马回应:“妈妈,我爱你有到外太空那么远。”
我说:“我爱你,有到外太空,再从外太空回来那么远。”
儿子急了,立刻从床上跳起来,"妈妈,我跳多高,就有多爱你。"我当然不甘示弱,我也跳起来,“我爱你,也有我跳的那么高。”
儿子立刻趴下来说,"我爱你,有我身体那么长"。我也趴下来说,"我爱你,有我身体那么长,我比你长。"
然后,我俩对视一下,哈哈大笑。
看过《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的爸爸妈妈,肯定感觉这一段很熟悉,因为你肯定知道,我跟儿子的对话,跟《猜猜我有多爱你》里面兔妈妈和兔宝宝的对话像极了。
我只是开了一个头,后面一直是儿子在带着我说。
你能说孩子们看绘本没有用吗?
也许,我们看不到直接的用处。但是,那些语言,那些图画,已经浸润到宝贝们的心灵里,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
读绘本,就是让孩子享受快乐的时光。
有位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后来,她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手机播放故事给女儿听,她就能从讲故事中解脱出来。
刚开始几天,一切进行的很顺利。
第四天,女儿关掉手机,不愿意听了。
妈妈很不解。
女儿抗议说:“手机里没有妈妈的怀抱。”
亲子共读的这段时间里,宝贝依偎在爸爸妈妈身边,或者躺在父母的怀抱里,感受着父母的体温,聆听着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一切都温暖了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真正切切的感受到:爸爸妈妈爱我!
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收获?
要不要指读?
指读,就是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台湾《童书非童书》的作者提倡指读,他们觉得可以由爸爸妈妈指着字读,或者拉着宝宝的手指着字读。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识字不代表读书。一篇文章我们认识所有的字,不代表我们理解文章的意思。读书不是识字,是理解故事。听懂一个故事和看懂一个故事,只是方式不同,结果一样。图画书就是用来父母读的书。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试着指读过,但是很别扭。我不确定:我指着读的时候,儿子是看图,还是看字?如果看字,是不是就不看图了?
就我自己而言,感觉也不好,当我专注于手指的移动时,读故事就没有那么流畅,没那么声情并茂了。指读,影响了我情感的投入。我感觉自己是在读字,而不是在读故事。
我身边有几位小朋友,通过认路牌、阅读认识了很多字。但是上小学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优势。
我甚至听他们的妈妈讲,因为小朋友认字多,所以他们不喜欢学拼音。有些字,不需要通过读拼音,他们就认识了,因此在心理上他们很藐视拼音,拼音都学的不好。
我们都知道拼音是工具,有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许多不认识的字。从长远看,学拼音是必要的。
所以,我觉得读绘本,不需要那么功利的要孩子认字。孩子认字是迟早的,不必那么急。
在孩子幼儿阶段,形象思维占据上风。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喜欢看图。等到识字之后,孩子就会倾向看字。所以,孩子看图的时间其实很短,看字的时间很长,我们为什么不珍惜这宝贵的几年呢?
但是,坦白讲,偶尔我也会按耐不住心情,希望他能够认字。如果家长实在有这种渴望,我觉得可以把每本书的标题指读给孩子看,标题字大,不伤眼。
你会惊奇的发现孩子很会总结归纳。儿子认识的第一个比较复杂的字就是"的",而且他知道这个字经常出现在标题的中间。
讨论故事可以吗?
作爸妈的,有意无意,就渴望孩子通过读绘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就会在看书的时候诱引宝贝表达一些看法。
但是,我们想想:如果给我们一本书看,后面的任务是讲出读后感,会不会有点败胃口的感觉。
所以啦,爸妈的这种做法会败坏孩子阅读的胃口,最好不要做。
真想跟孩子聊聊,也要有技巧。
我以前会问,儿子,你觉得某某兔子怎么样啊?我感觉儿子反应很平淡,很不热衷。
现在,我换了一种做法。故事一讲完,我不问他,直接表达自己看法。
有一天我跟儿子看了《逃家小兔》。看完我说:我讨厌里面的妈妈,儿子想到哪里,他都跟着,真烦人。她一点自由都不给儿子。
然后儿子就说了:妈妈,我不觉得,我觉得小兔的妈妈很爱他,他走到哪里,他妈妈都想陪着他。
你看,我们不逼孩子表达,他如果有想说的,自然会说,而且说的非常好。
关于图画书,如果孩子表达他的看法了,爸爸妈妈没有必要评判孩子说的对错,要把诠释图画书的权利给孩子,因为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经历在诠释故事。
所有我跟儿子读过的绘本里,我最喜欢《小步走路》和《不一样的河狸》这两本书。但是儿子最喜欢的书是《灰狼家的小饭桶》和《晚安秋千》。这两本书儿子要求我给他读过十遍以上,百听不厌。
为什么我们喜欢的不一样呢?
因为我喜欢的书,激励我做事要一小步一小步,慢慢来,重要的是坚持下去。不一样的河狸告诉我,要认可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不一样的自己也是很好的自己。
可是,孩子还没有这种体验,所以他对这些书无感。
他喜欢的两本书,都是关于"坏小孩"的。《晚安秋千》讲了一个不肯睡觉的小女孩,《灰狼家的小饭桶》讲了调皮捣蛋的灰狼一家。两个故事的主角都让他在故事中找到了自己,所以他喜欢。
我们想跟孩子讨论,尽量做到无痕,不让孩子反感,更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如果阅读的过程是愉快的,孩子必然喜欢。如果孩子喜欢,就会不知不觉的爱上阅读,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
以前我也很纠结,为什么读了这么久,儿子还是不能自主阅读。爱听故事,不是必然爱看书吧!所以,心里会有点急。什么时候能等来孩子自己读书的时候?
突然,有一天,我带儿子去了一个咖啡馆,那里有一个绘本区,儿子一个人阅读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3779138/ae2cad4b7ac634fd.jpg)
我们期待的那一些,会自然出现,不是吗?只要我们用心,只要我们等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