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史笔记历史有意思
百年现代化历史上的六次“国进民退”事件——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

百年现代化历史上的六次“国进民退”事件——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

作者: 自由的阿涛 | 来源:发表于2019-02-06 09:54 被阅读33次

    吴晓波老师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中,总结了以1883年轮船招商局夺权事件为起点的六次重要的“国进民退”事件。现梳理如下:

    1.1883年,轮船招商局夺权事件

    图片来自网络

    1872年,李鸿章为了在长江航运中抵抗外国轮船公司的势力,决定创办轮船招商局。筹备之初,面临缺钱少人的困境,李鸿章提出“官督商办”的企业制度,唐廷枢、徐润及郑观应等著名买办相继入局,投资并致力于公司的经营。经过十年左右的经营,轮船招商局在长江航运业务中击败美国和英国的船务企业,取得骄人业绩。此时,官商矛盾出现,唐廷枢等人提出政府不必再派官员,招商局的盈亏责任从此由商人承担。而这是李鸿章所不能接受的,洋务派办洋务的唯一目标是“强兵富国”,政府若从事商业,必须我有经营的主导权,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引进民间资本及买办人才,都是资源缺乏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1883年,上海爆发金融危机,房价大跌,徐润、郑观应等人利用主管招商局财务之便,私自挪用巨款炒作房地产,此时丑闻东窗事发。李鸿章乘机将这些买办“净身出局”。1884年,盛宣怀以官方代表身份,兼任督办和总办。徐润等人成为第一批因体制冲突而“牺牲”的“国有企业经理人”。

    美籍华学者郝延平将此视为“官僚资本主义产生的转折点”。这次事件结束后,洋务派官僚与新兴企业家阶层的“蜜月期”就此结束。在以后十余年中,洋务官僚为工业企业筹集资金变得更加困难,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来源十分有限,全部税收占国民纯收入的2.4%,民间资本的失望,使得洋务派的投资手笔越来越小。

    2.1911年,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化

    图片来自网络

    甲午之后,中国大兴铁路,清政府将之当成国策,民间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国际资本也不甘失去机会,于是,铁路成了各方争夺和博弈的最大热点。1904-1907年间,各省成立18家铁路公司,其中,13家商办,4家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仅有1家为官办,数以十万计的民众购买了铁路股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化,这项政策对保护民间股份毫无考虑,政府只还给民间股东六成现银,另四成为无息股票,也就是说,投资人不但没有任何投资收益,还承担了四成的损失风险。

    “路权回收令”颁布后,各省商民群起反抗,其中以湖南和四川最为激烈,长沙群众举行万人集会,并号召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拒交租税以示抗议。四川组织保路同志会,宣誓“拼死破约保路”。四川总督枪杀数百请愿群众,民变骤生。清朝廷紧急抽调湖北新军驰援四川,导致武汉空虚,10月10日,在同盟会的策动下,数百新军发动起义,星火顿时燎原,辛亥革命由此爆发。

    3.1935年,国民党政府的银行国有化

    1935年之前,中国金融业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私人银行家手里。全国银行总资产的89%掌握在上海银行同业公会的成员手中。其中,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产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三分之一。1935年3月,孔祥熙以拯救实体经济为名,要求同业公会购买一亿元的定向国债。其后,他突然宣布,政府出于管制的需要,要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增发股票,一亿元国债将不再按原来设想的贷给工商业者作救济之用,而是要用来购买两行的股票,政府跃升为第一大股东。此后半年,中国通商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等相继被政府控股,国营资本在全国银行中的资产比例从不到12%猛增到72.8%。

    王业健认为,这个事情不仅表明了政府对中国金融界的完全统治,而且也说明了企业家作为一个有力量的阶层是终结了。

    图片来自网络

    1935年11月,在对银行业完成了国营化改制后,孔祥熙宣布进行法币改革,规定从次日起,推行金本位制,全国的货币统一为法币,从此,确立了统一的现代货币制度。

    4.1945年,敌产国营化

    图片来自网络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对各沦陷区等待接收的4万亿元日伪产业问题上,宋子文领导的行政院和财政部坚持抗战前的统制经济立场,一大批以“中国”为名号的国营垄断企业纷纷挂牌诞生,中国盐业公司、中国蚕丝公司、中国植物油料公司等等,它们以“划拨”的方式无偿得到了数以千计的、质量最好的资产。据经济部统计,到1946年6月,已经接收的2243个工矿企业中,作“拨交”处理的高达1017个,标卖给民营的只有114个,还不到接收工厂总数的5%。从产量计,国家资本控制了全国33%的煤,90%的钢铁,100%的石油和有色金属,67%的电力,45%的水泥,37%的纱锭,60%的织布机,此外铁路和银行早已被完全掌握,一个强大而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格局全面形成。

    杨小凯认为,这些敌产不但在接收过程中因贪污和不同单位争夺资产而受损,而且以后成为官商不分、制度化国家机会主义的工具,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国营化导致的主要后果,一是国营事业效率低下,二是民营企业家阶层对国民党政府彻底失望。

    5.1956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

    图片来自网络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就是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1956年1月1日,北京市私营工商业者提出了实行全行业公司合营的申请。到1月10日,只用了10天,全市的私营工商业宣告全部实现了全行业公司合营。1月20日,上海召开公私合营大会,宣布全市205个行业、10万多户私营工商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随后,全国各大中城市一个接一个的完成了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6.2003-2008年,从铁本案到四万亿计划

    2003年,面对发生在能源领域的投资热潮,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并组织来自审计署、发改委等部门的人员,组成8个督查组分赴各地清查。清查重点便是那些进入三大行业盲目投资的民营企业。其中常州的铁本钢铁公司遭到高调处理,认定企业“越权分拆审批、违规征地拆迁、骗取银行信贷、违反审贷规定、大量偷税漏税”,铁本董事长戴国芳被捕入狱。以此为分水岭,许多民营企业在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投资项目纷纷搁浅。然而,国营资本则纷纷大踏步挺进。

    2008年秋季,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中国的外贸产业严重下滑,自此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黄金时期,而国内经济也出现衰退的萧条迹象,中央政府在年底果断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全面加大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中国经济在半年后率先“V型见底反弹”。这一投资热潮中,国有企业得到超过九成的信贷金额,民营企业成为“旁观者”和下游承接商。

    图片来自网络

    在国有资本空前强大的同时,民营资本集团出现疲软之势,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撤出,或用于奢侈消费,或用于投机牟利,有产阶层出现了移民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年现代化历史上的六次“国进民退”事件——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ib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