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安徽的山,黄山和九华山大大有名,在其盛名之下,天柱山显然要落寞孤寂许多。因为黄山已经去过,九华山又多佛家规矩,天柱山就成了我们一家今年春节休闲的去处了。
从潜山下高速的时候,天已经渐渐的暗了下来,我们要赶到位于山脚下的酒店,还需经过漫长的盘山道。顺着蜿蜒蛇曲的山道缓缓进入,山间的雾气渐渐的弥漫起来,变幻着、飘散着、若隐若现,把前路都笼罩在一团烟雨朦胧之中,车子在这浓淡相间的飘逸中缓缓前进,能见度时好时坏,路面时高时低,方向也时左时右。就在我们紧张的神经变得麻木的时候,车子一个大大的转弯,眼前灯火闪亮,宿营地到了。
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整,第二天我们起了大早,七点左右就到了我们登山之行的起点大龙窝。时无雨,雾大,群山笼罩在湿润的雾气中,时隐时现,像是一幅变幻中的水墨山水画。近处的竹,浓密清晰;远处的山峰顶处像滟开的泼墨,云嶂烟笼,山峰以下的景色就隐没在烟雾中了。
雾中大龙窝我们坐缆车直接到了振衣岗,从振衣岗向上,山体以花岗岩为主,岩体大片大片的光秃裸露,堆叠在一起,圆润、粗糙、低矮,巍峨,形态各异。植被以松树为主,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山间,从近到远,墨绿、浅绿、花青渐次变淡。高矮、浓淡、疏密,错落有致,推出了天柱山景色和层次的纵深和丰富。
岗上的拜岳亭,印证了天柱山辉煌的过去。西汉武帝时期,天柱山是其册封的五岳之一。想当年,南岳加身,傲视群雄,是何等的气壮山河。到隋文帝重封五岳,天柱山黯然失宠,当年的一切荣耀尽被剥夺。当年的辉煌,更衬出后来的寂寞。六七百年前的烈火烹油,六七百年后的繁华落尽,给今世的众生,带来多么沉重的启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天柱山历来既是佛教禅宗的祖庭之一,又是道家修炼的隐秘之地,究竟是受了天柱山与生俱来的绝美风景的吸引,还是佛道两家都从中参透了色即是空的禅味?无论是僧是道,路过振衣岗,必先郑重振衣而行,定然有着隐藏于其中的玄机密码吧。
上到神秘谷的时候,天下起了雨,开始是蒙蒙细雨,慢慢变成了中雨,更多的雾气,从山峰下袅袅升起,蒸腾弥漫起来,像是用饱蘸淡墨的毛笔,冲开了浓墨,具象的山,渐渐地隐匿到云雾重障之后去了。除了眼前的山体和脚下的台阶,稍远处的景色,都渐渐变成了空濛,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了。以前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说历史上的大家,像苏轼、王安石、李白之类,都会不自觉地把天柱山当成自己的归宿。我百思未得其原因,天下名山,数不胜数,天柱山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难道是天柱山的既能慨然入世,又能悄然归隐的风格,正好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修身理念暗合吗?我境界低,我不得而知。
天柱山景色随着我们一级一级的上行,雨渐渐又小了,环顾周围的群山,在密云衬托下,像是水洗过了一般,格外的清新。离我们近一些的大山石,丰满巍峨挺拔,在赭石本色和岁月沧桑留下的墨黑色交相辉映下,显得突兀而又峥嵘;扎根在石缝里的松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无畏地向山外伸展,让山体在庄严中更增加了活力。如果你深深地吸足一口气,会觉得整个肺里充满了湿湿的、新鲜的、凉凉的空气,让气喘吁吁的你一下变得清醒许多,重新有了力气和激情。此处的石头的形制也很奇怪,好多浑圆的山石上会孤零零地立着另外一块石头,仿佛可以拂之即去的感觉,称之为“飞来石”,和母体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据说是花岗岩原石崩塌后留在母体上的一种奇观。稍远处的山体上,从上而下,一条条宛若瀑布般的嵌入山体的流水纹飞泻而下,和真正的瀑布几乎没有两样。颜色自上而下从深黑色,到墨褐色,到褐色,到浅褐色、最终和山体融为一体。这种现象,据说是亿万年来的雨水冲刷造成的花岗岩侵蚀的结果。滴水石穿,以柔克刚,天柱山把这个证据雄辩地刻在山石上,向我们展示着强和弱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时间的力量,还是太极的力量!
飞来峰这样边走边看,大约在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池峰,这个是整个天柱峰的最佳观景点。大概是为了犒劳我们登山的不易,老天居然停止了下雨,先前的浓雾也适时地散去了。放眼向四周望去,发现每一个方向都是不一样的风景。中国山水画里有一种画法叫做移步换景,就是把你在多处看到的风景放到一个画面里去。但在此时,我发现根本就不需要所谓的移步换景,这些如画的风景本来就在同一个画面里的。从左边开始,一簇簇的云彩时而轻轻依偎,时而快速穿梭,轻快地在蜿蜒的山坡之间游走。黛青色的山峰就像是蒙面的美女一下撩开了薄薄的面纱,但是当你正想仔细欣赏她的美丽时,她又一下娇羞调皮地把面纱重新蒙上了。云彩在快速激烈地涌动,变幻着藏青色和灰白色的梦境。云霞明灭之间,让你每分钟都有截然不同的快感和没有尽兴的遗憾。远处的山峰仿佛变成了盆地里的山洼,也像漂浮在云海上的海市蜃楼,恍惚间你觉得眼睛里的一切都在浮动,甚至你感觉到你的脚下踏的地面也漂浮在云雾间,腾云驾雾的感觉,让我的心都收紧了。
天池峰云海 天池峰外 云海苍茫眼睛再向右转,就是天柱山的主峰---------天柱峰了。站在天池峰望天柱峰,就像近在咫尺的样子,山峰的脉络纹理表现的格外清楚明晰。我有一种冲动,想铺上宣纸拿起狼豪蘸上焦墨,用乱柴皴画出松树树身,凸显出松树的虬劲和苍茫感。花青色加重墨渲染出浑厚松叶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用披麻皴法表现天柱峰山石的疏密纹理和转折多姿,赭石加墨染出山石的厚重沧桑。在群山簇拥下,天柱峰一指擎天,完成其生命中最壮丽的亮相。如果画家没有渲染出其中乱云飞渡的变化莫测,那么一定会少了凝重之外的那份灵动。云雾缭绕下的天柱峰,每一秒钟都有新的变化,每一秒钟都表现出不同的风骨。我想象着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刘彻凭栏站在此地,望着宛若龙形变化莫测的云海,流云飞过,变化万千。他一定心潮澎湃,雄心万丈,钦定五岳,立下了胜天半子、舍我其谁的凌云壮志。
壮哉天柱峰蓬莱峰的仙风道骨,一线天的险峻清奇,万笏朝天的雄奇壮观。。。。。。。都在幻起幻灭的云雾中,宛如散落在云海里的的颗颗明珠,环绕在天柱峰的周围,幻化着迷彩般的梦境。
缓步下山,路过炼丹湖,就像是激情之后的休闲,徜徉在翡翠般碧绿的湖水边,自在而放松。你可以想象任何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感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道家本来就崇尚自由,所以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一个叫左慈的炼丹师来到了这里,开始了道家炼丹派的试验。虽然他隐身世外,与世无争,依然吸引了曹操、刘表、孙策之类的大咖注意。于是,左慈先生化身为整蛊专家,把这些大佬玩了个不亦乐乎。故事的部分内容虽然见于正史,但是我相信主要还是来源于民间的演绎,也许是百姓出于对强权的无奈,仙风鹤骨的道家人物便在他们的想象中成为拯救世界的最后一点希望吧。
静谧练丹湖回到山下,感觉不到很累,是因为山不高吗?NO,海拔1488.89米,至少不矮。是美景让我乐不思累吗?可能。天柱山,没有黄山的盛名,没有九华山的香火,但是她有过曾经沧海的荣耀,有跌落神坛的落寞,更有起落之后的参悟,这是她独有的IP。另外,她没有所谓名山大川的喧闹,她还部分保持着修仙的宁静。她,还是值得一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