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有这样一个任务:
一位同学根据下面的说明书,做成了图中的小台灯。小台灯有一处做错了,跟说明书写得不够清楚有关系,读读说明书,把写得不清楚的地方画出来,再改一改。
今年讲到园地时,发现这个修改“说明书”跟人教版的有所不同。首先部编本教材安排在了上册,而人教版的安排在了上册,可见课改后的教材对学生的整体要求是有所提高的。其次内容上有所改变。原来的教材出示的是两个同学做的台灯,一个正确,一个错误。图如下:
对照后,我发现人教版的教材是通过两个同学做的台灯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发现错误。其实一看就能明白哪个对哪个错,这是生活的基本常识。所以统编本教材改成一个学生的,应该是删繁就简了。另外人教版的只是要求把学生没对的那一步画下来,并没有提出修改的要求,统编本教材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除了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独立判断的能力之外,还训练学生学会正确、清楚地表达。
针对这一变化,我认真研究了教学用书,又发现给出的答案和原先教学用书上的也不一样。人教版修改的是第三步的第一句话:“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改为“把铅丝的另一端从外向里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而统编本的答案是修改第三步的最后一句:“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改为“在乒乓球里面靠近底部的地方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和同事经过一番讨论后,一致认为原先的修改意见表达还是不清楚。看来教材并不是权威,这对我们一线教师也是一种警示:要敢于大胆质疑,要敢于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课上讲到这个说明书时,学生的想法完全在我预料之中,的确有很多学生认为是铅丝插入错了。怎么扭转学生的思维?仅仅靠嘴皮子说显然不行,我灵机一动,就地取材。拿起讲桌上的粉笔盒,把上面的盖子撕掉,给学生讲这个盒子大概哪儿相当于半个乒乓球的外部,哪儿相当于半个乒乓球的内部。又用硬纸板撕一个细条相当于铅丝,再在粉笔盒底部挖一个小洞。一切准备好,我让学生仔细观察,铅丝从乒乓球的外部插入与从内部插入有什么区别,并且引导学生结合常识明白铅丝是软的,可以自由弯曲的。学生一下子发现:哦,原来,无论铅丝从乒乓球的外部插入,还是从内部插入,都可以,都不会影响灯炮按的位置。学生顿悟,原来问题不是出在这一步,而是出在“灯炮按的位置上”。这样再顺势点拨:“那灯炮应该按在哪儿呢?”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按在乒乓球的里面。“怎样才能表达清楚,让制作人一看就明白呢?大家想想怎么修改?”学生开始讨论起来。经过讨论后,学生形成了共同的观点,但语言的表达还不够准确,我就让学生反复推敲,最终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说明书的第三步了。
经过这次教学,对我有几点启发:1、要敢于质疑,要有独立的思考。2、有些语言看似说起来不难,但表述清楚却不容易,一定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3、当学生困惑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感知去理解去发现。
网友评论